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1: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9:38
公元5世纪,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帝国的公立学校已处于衰败之中。公元529年查士丁尼命令停止一切公立学校的津贴和薪水,公立学校便很快消失了,西欧保留下来的都是教会主持或开办的学校了。
教会出自教会文化的需要,十分关注学校教育,因为不给教徒尤其是教士以宣传圣经和履行宗教职责所必需的文化,教会便无法开展工作,逐渐地教会便掌握了国家教育大权。
中世纪*教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宣传“君权神授”和“赎罪”。君权神授宣扬封建君王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万民皆应服从他的统治。赎罪说宣传的是上帝造就亚当、夏娃后让他们建伊甸园,但他们不听上帝的旨意,偷吃了禁果,结果被赶出园外。于是人类一诞生就带有了原罪,人世上的一切苦难都是自身犯罪的恶报,所以世世代代都要赎罪,而“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折磨肉体才能拯救灵魂,所以人应该禁欲、服从、虔诚,从而拯救自己的灵魂,以便死后到达“天国”。这些都是为教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服从封建统治而服务的。
教会的教育机构大致有三类:数量不多的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数量较多但设备简陋、水平低下的教区学校。
修道院学校是随着*教修行制度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教徒为进行修道,建立了修道院。修士们在这里要经过一年的预科训练,然后立誓,实行三绝(绝财、绝色、绝意)等*活动。最初的修道院既是宗教机构,又是进行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的地方。后来,在修道院内专设学校。最后发展为独立设置的教会学校。修道院学校是中世纪前期*教会设立的主要的教育机构。
修道院学校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准备学成后充当神职人员的儿童,他们自幼入院并住宿在修道院内,被称之为“内修生”,他们要遵守严格的教规,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将来担任修道士。另一类是在修道院接受教育,但将来不当修道士的儿童,被称之为“外修生”。他们走读,住在家中,每天到修道院接受教育。外修生所学课程与内修生基本相同,只是重点不在*上。修道院学校的学习期限大约为八年至十年。
修道院学校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行的教材为《教义问答》,它是教会为初信教者传授基本教义而准备的教材,采用问答体裁写成。其主要内容包括信仰的纲领、十条诫命、如何做礼仪,如何祈祷等。除传授教义外,也进行简单的读、写、算的基本知识教学,但这些是为诵读圣经、抄写圣书和计算宗教节目服务的。以后,按教会传教的需要又吸收了部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知识,逐渐把七艺纳入了课程范围。
七艺的来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智者派建立了三科,即文法、修辞、辩证法。柏拉图为高级科目确定了四科即算术、几何、音乐理论、天文学。希腊以后的教育家们都论述过这七门课程。公元6世纪时,意大利威维尔修道院院长卡西奥都若斯(Cassiodorus)正式使用七艺,这个名称在他的著作中重新强调学科的七重编组,并把它与圣经中的:“智慧建造房屋,用七根柱子支撑”的经句联系起来,使七艺有了神学基础。从此,七艺构成了教育中的规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