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2:1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1 15:11
本纪第一 - 序纪
本纪第二 - 太祖道武帝
本纪第三 - 太宗明元帝(补)
本纪第四上 - 世祖太武帝
本纪第四下 - 世祖太武帝・恭宗景穆帝
本纪第五 - 高宗文成帝
本纪第六 - 显祖献文帝
本纪第七上 - 高祖孝文帝
本纪第七下 - 高祖孝文帝
本纪第八 - 世宗宣武帝
本纪第九 - 肃宗孝明帝
本纪第十 - 敬宗孝庄帝
本纪第十一 - 前废帝・后废帝・出帝
本纪第十二 - 东魏孝静帝(补) 列传第一 皇后 - 神元皇后窦氏・文帝皇后封氏・桓帝皇后祁氏・平文皇后王氏・昭成皇后慕容氏・献明皇后贺氏・道武皇后慕容氏・道武宣穆皇后刘氏・明元昭哀皇后姚氏・明元密皇后杜氏・太武皇后赫连氏・太武敬哀皇后贺氏・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文成文明皇后冯氏・文成元皇后李氏・献文思皇后李氏・孝文贞皇后林氏・孝文废皇后冯氏・孝文幽皇后冯氏・孝文昭皇后高氏・宣武顺皇后于氏・宣武皇后高氏・宣武灵皇后胡氏・孝明皇后胡氏・孝静皇后高氏(补)
列传第二 神元平文诸帝子孙- 上谷公纥罗・建德公婴文・真定侯陆・武陵侯因・长乐王寿乐・望都公颓・曲阳侯素延・顺阳公郁・宜都王目辰・穆帝长子六修・吉阳男比干・江夏公吕・高凉王孤・西河公敦・司徒石・武卫将军谓・淮陵侯大头・河间公齐・扶风公处真・文安公泥
列传第三 昭成子孙 - 寔君・秦明王翰・常山王遵・陈留王虔・毗陵王顺・辽西公意烈・窟咄(补)
列传第四 道武七王 - 清河王绍・阳平王熙・河南王曜・河间王修・长乐王处文・广平王连・京兆王黎
列传第五 明元六王 - 乐平王丕・安定王弥・乐安王范・永昌王健・建宁王崇・新兴王俊(补)
列传第六 太武五王 - 晋王伏罗・东平王翰・临淮王谭・广阳王建・南安王余(补)
列传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上 - 阳平王新成・京兆王子推・济阴王小新成・汝阴王天赐・乐浪王万寿・广平王洛侯(补)
列传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中 - 任城王云
列传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下 - 南安王桢・城阳王长寿・章武王太洛・乐陵王胡儿・安定王休
列传第八 文成五王 - 安乐王长乐・广川王略・齐郡王简・河间王若・安豊王猛(补)
列传第九上 献文六王上 - 咸阳王禧・赵郡王干・广陵王羽・高阳王雍・北海王详
列传第九下 献文六王下 - 彭城王勰
列传第十 孝文五王 - 废太子恂・京兆王愉・清河王怿・广平王怀・汝南王悦(补)
列传第十一 - 卫操・莫含・刘库仁
列传第十二 - 燕凤・许谦・张衮・崔玄伯・邓渊
列传第十三 - 长孙嵩・长孙道生(补)
列传第十四 - 长孙肥・尉古真
列传第十五 - 穆崇
列传第十六 - 和跋・奚牧・莫题・庾业延・贺狄干・李栗・刘洁・古弼・张黎
列传第十七 - 奚斤・叔孙建
列传第十八 - 王建・安同・楼伏连・丘堆・娥清・刘尼・奚眷・车伊洛・宿石・来大千・周几・豆代田・周观・闾大肥・尉拨・陆真・吕洛拔
列传第十九 - 于栗磾
列传第二十 - 高湖・崔逞・封懿
列传第二十一 - 宋隐・王宪・屈遵・张蒲・谷浑・公孙表・张济・李先・贾彝・薛提(补)
列传第二十二 - 王洛儿・车路头・卢鲁元・陈建・万安国(补)
列传第二十三 - 崔浩
列传第二十四 - 李顺
列传第二十五 - 司马休之・司马楚之・司马景之・司马叔璠・司马天助
列传第二十六 - 刁雍・王慧龙・韩延之・袁式
列传第二十七 - 李宝
列传第二十八 - 陆俟
列传第二十九 - 源贺
列传第三十 - 薛辩・寇讃・郦范・韩秀・尧暄
列传第三十一 - 严棱・毛修之・唐和・刘休宾・房法寿
列传第三十二 - 罗结・伊馛・乙瑰・和其奴・苟颓・薛野?・宇文福・费于・孟威
列传第三十三 - 韦阆・杜铨・裴骏・辛绍先・柳崇
列传第三十四 - 窦瑾・许彦・李䜣
列传第三十五 - 卢玄
列传第三十六 - 高允
列传第三十七 - 李灵・崔鉴
列传第三十八 - 尉元・慕容白曜
列传第三十九 - 韩茂・皮豹子・封敕文・吕罗汉・孔伯恭
列传第四十 - 赵逸・胡方回・胡叟・宋繇・张湛・宋钦・段承根・阚骃・刘昞・赵柔・索敞・阴仲达
列传第四十一 - 李孝伯・李冲
列传第四十二 - 游雅・高闾
列传第四十三 - 游明根・刘芳
列传第四十四 - 郑羲・崔辩
列传第四十五 - 高祐・崔挺
列传第四十六 - 杨播
列传第四十七 - 刘昶・萧宝寅・萧正表
列传第四十八 - 韩麒麟・程骏
列传第四十九 - 薛安都・毕众敬・沈文秀・张谠・田益宗・孟表
列传第五十 - 李彪・高道悦
列传第五十一 - 王肃・宋弁
列传第五十二 - 郭祚・张彝
列传第五十三 - 邢峦・李平
列传第五十四 - 李崇・崔亮
列传第五十五 - 崔光
列传第五十六 - 甄琛・高聪
列传第五十七 - 崔休・裴延俊・袁翻
列传第五十八 - 刘藻・傅永・傅竖眼・李神
列传第五十九 - 裴叔业・夏侯道迁・李元护・席法友・王世弼・江悦之・淳于诞・李苗
列传第六十 - 阳尼・贾思伯・李叔虎・路恃庆・房亮・曹世表・潘永基・朱元旭
列传第六十一 - 奚康生・杨大眼・崔延伯
列传第六十二 - 尔朱荣
列传第六十三 - 尔朱兆・尔朱彦伯・尔朱度律・尔朱天光
列传第六十四 - 卢同・张烈
列传第六十五 - 宋翻・辛雄・羊深・杨机・高崇
列传第六十六 - 孙绍・张普惠
列传第六十七 - 成淹・范绍・刘桃符・刘道斌・董绍・冯元兴・鹿悆・张熠
列传第六十八 - 朱瑞・叱列延庆・斛斯椿・贾显度・樊子鹄・贺拔胜・侯莫陈悦・侯渊
列传第六十九 - 綦俊・山伟・刘仁之・宇文忠之(补)
列传第七十 - 李琰之・祖莹・常景(补)
列传第七十一上 外戚上 - 贺讷・刘罗辰・姚黄眉・杜超・贺迷・闾毗・冯熙・李峻・李惠(补)
列传第七十一下 外戚下 - 高肇・于劲・胡国珍・李延寔(补)
列传第七十二 儒林 - 梁越・卢丑・张伟・梁祚・平恒・陈奇・常爽・刘献之・张吾贵・刘兰・孙惠蔚・徐遵明・董征・刁冲・卢景裕・李同轨・李业兴(不全)
列传第七十三 文苑 - 袁跃・裴敬宪・卢观・封肃・邢臧・裴伯茂・邢昕・温子升(补)
列传第七十四 孝感(补)
列传第七十五 节义(补)
列传第七十六 良吏
列传第七十七 酷吏(补)
列传第七十八 逸士
列传第七十九 术艺(不全)
列传第八十 列女(不全)
列传第八十一 恩幸
列传第八十二 阉官
列传第八十三 - 匈奴刘聪・羯胡石勒・鉄弗刘虎・徒何慕容廆・临渭氐苻健・羌姚苌・略阳氐吕光
列传第八十四 - 僭晋司马睿・賨李雄
列传第八十五 - 岛夷桓玄・海夷冯跋・岛夷刘裕
列传第八十六 - 岛夷萧道成・岛夷萧衍
列传第八十七 - 私署凉州牧张寔・鲜卑乞伏国仁・鲜卑秃发乌孤・私署凉王李皓・卢水胡沮渠蒙逊
列传第八十八 - 高句丽・百济・勿吉・失韦・豆莫娄・地豆于・库莫奚・契丹・乌洛侯
列传第八十九 - 氐・吐谷浑・宕昌羌・高昌・邓至・蛮・獠
列传第九十 西域 - 鄯善・于阗・车师・焉耆・龟兹・乌孙・疏勒・悦般・波斯・大月氏・安息・大秦国(补)
列传第九十一 - 蠕蠕・匈奴宇文莫槐・徒何段就六眷・高车(补)
列传第九十二 - 自序(补) 臣收等启:昔子长命世伟才,孟坚冠时特秀,宪章前哲,裁勒坟史,纪传之间,申以书志,绪言余迹,可得而闻。叔峻删缉后刘,绍统削撰季汉,十志实范迁、固,表盖阙焉。曹氏一代之籍,了无具体;典午络世之笔,罕云周洽。假复事播,四夷盗听,间有小道俗言,要奇好异,考之雅旧,咸乖实录。自永嘉丧圮,中原淆然,偏伪小书,殆无可取。魏有天下,跨踪前载,顺末克让,善始令终。陛下极圣穷神,奉天屈己,顾眄百王,指掌万世,深存有魏抚运之业,永念神州人伦之绪。臣等肃奉明诏,刊著魏籍,编纪次传,备闻天旨。窃谓志之为用,网罗遗逸,载纪不可,附传非宜。理切必在甄明,事重尤应标著,搜猎上下,总括代终,置之众篇之后,一统天人之迹,偏心末识,辄在于此。是以晚始撰录,弥历炎凉,采旧增新,今乃断笔。时移世易,理不刻船,登阁含毫,论叙殊致。河沟往时之切,释志当今之重,艺文前志可寻,官氏魏代之急,去彼取此,敢率愚心。谨成十志二十卷,请续于传末前前例目,合一百三十一卷。臣等妨官秉笔,迄无可采,尘黩旒冕,堕深冰谷。谨启。 十一月,持节、都督梁州诸军事、骠骑将军、梁州刺史、前著作郎、富平县开国子臣魏收启。
平南将军、司空司马修史臣辛元植
冠军将军、国子博士修史臣刁柔
陵江将军、尚书左主客郎中修史臣高孝干
前西河太守修史臣綦母怀文 志第一 - 天象志一
志第二 - 天象志二
志第三 - 天象志三(补)
志第四 - 天象志四(补)
志第五 - 地形志上
志第六 - 地形志中
志第七 - 地形志下
志第八 - 律历志上
志第九 - 律历志下
志第十 - 礼志一
志第十一 - 礼志二
志第十二 - 礼志三
志第十三 - 礼志四
志第十四 - 乐志
志第十五 - 食货志
志第十六 - 刑罚志
志第十七 - 灵征志上
志第十八 - 灵征志下
志第十九 - 官氏志
志第二十 - 释老志 旧本魏书目录叙
《魏书》,十二纪、九十二列传、十志,凡一百一十四篇,旧分为一百三十一卷,北齐尚书右仆射魏收撰。 初,魏史官邓渊、崔浩、高允皆作编年书,遗落时事,三不存一。太和中,李彪、崔光始分纪、传、表、志之目。宣武时,邢峦撰《高祖起居注》,崔鸿、王遵业补续,下逮明帝。其后,温子升作《庄帝纪》三卷,济阴王晖业撰《辨宗室录》三十卷。魏末山伟以代人诌附元天穆、尔朱世隆,与綦隽更主国书,二十余年,事迹荡然,万不记一。 北齐文宣天保二年,诏魏收修魏史。博访百家谱状,搜采遗轶,包举一代始终,颇为详悉。收所取史官,本欲才不逮己,故房延祐、辛元植、眭仲让、(校注:原作(睦仲),据《北齐书》改。说见《北齐书》卷三十七、卷四十五校记。)刁柔、裴昂之、高孝干皆不工纂述,其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论、前后二表、一启,咸出于收。五年,表上之。悉焚崔、李旧书。收党齐毁魏,褒贬肆情,时论以为不平。文宣命收于尚书省与诸家子孙诉讼者百余人评论。收始亦辩答,后不能抗。范阳卢斐、顿丘李庶、太原王松年,并坐谤史,受鞭配甲坊,有致死者。众口沸腾,号为《秽史》。时仆射杨愔、高德正用事,收皆为其家作传,二人深党助之,抑塞诉辞,不复重论,亦未颁行。孝昭皇建中,命收更加审核。收请写二本,一送并省,一付邺下,欲传录者,听之。群臣竞攻其失。武成复敕收更易刊正。收既以魏史招众怨咎,齐亡之岁,盗发其冢,弃骨于外。 隋文帝以收书不实,平绘《中兴书》叙事不伦,命魏澹、颜之推、辛德源更撰《魏书》九十二卷,以西魏为正,东魏为伪,义例简要,大矫收、绘之失,文帝善之。炀帝以澹书犹未尽善,更敕杨素及潘徽、褚亮、欧阳询别修《魏书》。未成而素卒。唐高祖武德五年,诏侍中陈叔达等十七人分撰后魏、北齐、周、隋、梁、陈六代史,历年不成。太宗初,从秘书奏,罢修《魏书》,止撰五代史。高宗时,魏澹孙同州刺史克己续十志十五卷,魏之本系附焉。《唐书艺文志》又有张大素《后魏书》一百卷、裴安时《元魏书》三十卷,今皆不传。称魏史者,惟以魏收书为主焉。 孔子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三代文章,莫盛于周。东周、秦、汉虽战争丧乱,前古遗风余烈,流而未绝。贤君忠臣蹈道之徒,功业行谊,彰灼显布。高才秀士,词章论议,谏诤辩说,嘉谋奇策,皆可以惊听动俗,为后世轻范。而左丘明、司马迁、班固,以良史之才,博学善叙事,不虚美隐恶,故传之简牍,千余年而不磨灭。东汉、魏、晋,去圣人稍远,史官才益浅薄。永兴失政,戎狄乱华,先王之泽扫地尽矣。 拓跋氏乘后燕之衰,蚕食并、冀,暴师喋血三十余年,而中国略定。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爵而无禄,故吏多贪墨;刑法峻急,故人相残贼;不贵礼义,故士无风节;货赂大行,故俗尚倾夺。迁洛之后,稍用夏礼。宣武柔弱,孝明冲幼,政刑弛缓,风俗媮恶,上下相蒙,纪纲大坏。母后乱于内,群盗挠其外,祸始于六镇,衅成于尔朱,国分为二而亡矣。虽享国百余年,典章制度,内外风俗,大抵与刘、石、慕容、苻、姚略同。道武、太武暴戾甚于聪、虎。孝文之强,不及苻坚。其文章儒学之流,既无足纪述,谋臣辩士将帅功名,又不可希望前世。而修史者言词质俚,取舍失衷,其文不直,其事不核,终篇累卷,皆官爵州郡名号,杂以冗委琐曲之事,览之厌而遗忘,学者陋而不习,故数百年间,其书亡逸不完者,无虑三十卷。今各疏于逐篇之末。然上继魏、晋,下传周、齐、隋、唐,百六十年废兴大略,不可阙也。臣攽、臣恕、臣焘、臣祖禹,谨叙目录,昧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