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7 19:28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4 11:21
在近几年的技术服务中,常听养殖户说:放苗1个多月还没有吃完料,或者是吃料很少,一直加不起料。可见,养殖前期不上料是近年很常见的现象之一。不上料,一方面对虾生长很慢,养殖周期长,产量低;另一方面,不上料可能成活率低,没有继续养殖的价值。
在养殖前期,一般引起不上料的原因有几个,现将分析如下。
1 成活率超低。不上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成活率很低,虾苗密度小,自然不吃料。导致成活率低的原因主要有:种苗质量差,放苗成活率低;水质与苗场相差太大,放苗时大量应激死亡;池塘有捕食型的水生昆虫或凶猛鱼类,放苗后持续捕食虾苗,造成成活率低;苗期发病,大量虾苗发病死亡;进排水或堤坝漏洞,虾苗逃逸。
一般判断成活率高低的方法是通过捞苗或抛网观察,结合平时的养殖观察。出现以下现象大多是放苗成活率底的表现:放苗时出现较多的“白苗”、“死苗”;放苗后池边或观察网持续发现有死苗;养殖池塘有较多凶猛鱼类或捕食型的水生昆虫;放苗后发现有虾苗发病等。出现这些情况时如抛网或捞苗发现虾苗不多、密度不高,或有病苗。这就是成活率低引起的不上料。
对于成活率低引起的不上料,一般采取的是补苗或重新放苗的措施。如果现存虾苗健康、发现过病苗、无凶猛鱼类或捕食型的水生昆虫,可以通过补苗,提高虾苗密度。如果水体有凶猛鱼类或捕食型的水生昆虫,或者发过病,则建议排塘后重新消毒、培水,重新放苗。
2 食欲不振,空肠不空胃。这种情况是虾密度不小,但水质不佳造成不吃食或食欲不佳、吃食很少。这种情况的特点是:试苗成活率高,放苗沉底快、无白苗现象,饲养期间没发现过病苗、死苗,无凶猛鱼类或捕食型的水生昆虫;抛网或捞苗观察发现密度高,但小虾的肠胃较细小或弯曲、或空肠不空胃,虾身瘦软,鳃肿或黄鳃。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是前期饲养管理不善,导致环境恶化和幼虾的肠胃功能失调。处理方法是:用鱼虾卫士每瓶2亩+水毒净每包2亩泼洒;下午用降解灵片每包2亩+正强1号每包2亩干撒;第二天用黑霸每包2亩+开胃解毒灵每包1亩泼洒,下午用超强底改王+福地安每瓶3亩干撒。每斤料用鱼虾力士6克+强效促长剂20克+*3克拌料投喂,每天2餐,连用5天。
3 池塘饵料生物丰富。一般池塘中的饵料生物丰富,而放苗的密度不高。一般表现为对虾生长正常,虾苗健康无病,水体中的饵料生物如桡足类、枝角类、轮虫等密度较大。这种情况一般上料慢,等饵料生物消耗差不多了,才上料。在低密度养殖中常出现,一般无需处理。
4 池塘泥皮、青苔、腐屑较多。对虾在池塘中吃食腐屑、泥皮或青苔,吃料很慢,生长也慢。这种情况的特点是:试苗成活率高,放苗沉底快、无白苗现象,饲养期间没发现过病苗、死苗,无凶猛鱼类或捕食型的水生昆虫;抛网或捞苗观察发现密度高,小虾的肠胃饱满,肠道不均匀或发黑(吃食腐屑)发绿(吃死藻、青苔),粪便发黑粘连或发绿,有些粪便有泥沙(吃食泥皮)。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是前期管理不善,导致池底瘀化、泥皮或滋生青苔,或者水色大起大落,池底沉积较多的死藻。幼虾长期吃食这些腐屑、泥皮或青苔、死藻,营养不良,生长慢,出现较多的长不大的弱势群体,甚至出现发病。
对于上诉情况出现的不上料,按不同的原因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
(1)池塘曾出现较多泥皮,虾粪色淡,有泥沙的,是吃食泥皮引起,应及时分解池底的泥皮和调理肠胃。一般用正强1号+爽水灵每瓶2.5亩干撒,连用2天;第三天用黑金神每包3亩+益生健净水型每瓶3亩+育藻膏1-2斤/亩混合发酵后晴天上午泼洒;停料1天,然后每斤料用鱼虾力士6克+强效促长剂20克+*3克拌料投喂,每天2餐,连用5天。
(2)池塘出现青苔,虾粪绿色,是幼虾吃食青苔引起,应将青苔处理掉。一般先加深水位,然后施用黑金神(2公斤/亩)+黑霸(3公斤/亩.米)抑制青苔,晚上分解底改2亩/包改底,最后黑霸2亩/包+肥水膏4斤/亩培藻。同时每斤料用鱼虾力士6克+强效促长剂20克+*3克拌料投喂,每天2餐,连用5天。由于处理青苔的时间较长,本措施见效的速度也比上述慢2-3天。
(3)底泥瘀化、死藻多,虾粪发黑发绿粘连。一般的处理方法是:用鱼虾卫士每瓶2亩+水毒净每包3亩泼洒;下午用降解灵片+正强1号+爽水灵每包2亩干撒;第二天用黑霸每包2亩泼洒,下午再用降解灵片+正强1号+爽水灵每包2亩干撒。每斤料用鱼虾力士6克+强效促长剂20克+*3克拌料投喂,每天2餐,连用5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4 11:21
放苗成活率偏低造成的不上料现象。虾苗成活率低、密度小,自然不上料。而造成虾苗成活率低的原因主要有: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4 11:22
大概率是因为这些虾成活率太低,所以饲料才没有吃完,估计得重新放苗。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4 11:22
因为对虾的消化系统不断暴露在外来底物中,上料会破坏它们的肠道菌群的平衡;因此我们要精准投喂、预防壶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