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6 12:15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30 09:22
古代的新闻传播有很多种,分门别类来说一下:
1,北魏皇帝拓跋焘,曾经让宰相崔浩搞过一篇报告文学,名为《国记》,也就是北魏版的《建国大业》,内容从北魏拓跋珪立国开始,写到这一届领导人之前。写成后,国家花了300万钱,把它刻在石碑上,立在南北通衢大道上供人阅读。这是重大指令报道的传播方式。
2,唐朝时藩镇林立,各藩镇在京都设有驻京办,了解京城动向、*公文,并把重要的抄写下来,按期递送回藩镇,供大佬们了解*动态,这个叫“进奏院状”。后来到宋代发展为专门机构印制发行的《邸报》。刊载皇帝诏令谕旨、臣僚的奏章以及官吏的升迁贬黜等朝廷政令信息,一直是邸报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这是官方信息的传播方式。
3,《邸报》不足以满足地方人士获取宫廷秘史的需求。对于水灾、旱灾、蝗灾、日蚀、地震等灾害和异常天象,邸报一般很少报道,因为这些都被认为是上天对天子的不满和警告,有损皇帝的威望。对涉及军事行动,特别是兵变、*农民起义等,一般也是不准邸报报道的,因为这些消息会扰乱民心,对政权构成威胁。与朝廷观点相左的臣僚上疏,一般也是不登的。于是从北宋后期,就出现了私自发行的“小报”,“京城印行,绕街叫卖”。编辑出版小报的人员,其实大多就是邸报的采编人员,而他们的消息来源,就是宫廷和各级*的工作人员。 “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率有漏泄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这是“新闻”一词在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出现。《小报》这种东西从出现之日起就被视为非法出版物,不过一直到清朝,都流行不衰。这是坊间新闻的传播方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30 09:22
中国封建社会读书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只占了很少数,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们也并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甚至不识字。同时他们生活在狭小圈子里,一些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才值得他们关注,其实我觉得他们不在乎皇帝今儿个干嘛,哪里明儿个要举办什么的。所以,他们所想要知道的,只需要通过口口相传即可,可以看到古代还会有很多说书人。
至于你说的诗人、画家,这些人很多是当官的。在古代,尤其宋、明、清,有很多朝廷邸报,用于传达消息。同时,也有一些民间报馆,传抄邸报。
苏轼什么的话,都是在特定人群中闻名,而且他本身也是官。
罗贯中曹雪芹什么的,写小说的,你觉得他们在当时会很有名吗?我看很寒酸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30 09:22
古代的新闻传播有很多种,分门别类来说一下:
1,北魏皇帝拓跋焘,曾经让宰相崔浩搞过一篇报告文学,名为《国记》,也就是北魏版的《建国大业》,内容从北魏拓跋珪立国开始,写到这一届领导人之前。写成后,国家花了300万钱,把它刻在石碑上,立在南北通衢大道上供人阅读。这是重大指令报道的传播方式。
2,唐朝时藩镇林立,各藩镇在京都设有驻京办,了解京城动向、*公文,并把重要的抄写下来,按期递送回藩镇,供大佬们了解*动态,这个叫“进奏院状”。后来到宋代发展为专门机构印制发行的《邸报》。刊载皇帝诏令谕旨、臣僚的奏章以及官吏的升迁贬黜等朝廷政令信息,一直是邸报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这是官方信息的传播方式。
3,《邸报》不足以满足地方人士获取宫廷秘史的需求。对于水灾、旱灾、蝗灾、日蚀、地震等灾害和异常天象,邸报一般很少报道,因为这些都被认为是上天对天子的不满和警告,有损皇帝的威望。对涉及军事行动,特别是兵变、*农民起义等,一般也是不准邸报报道的,因为这些消息会扰乱民心,对政权构成威胁。与朝廷观点相左的臣僚上疏,一般也是不登的。于是从北宋后期,就出现了私自发行的“小报”,“京城印行,绕街叫卖”。编辑出版小报的人员,其实大多就是邸报的采编人员,而他们的消息来源,就是宫廷和各级*的工作人员。 “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率有漏泄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这是“新闻”一词在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出现。《小报》这种东西从出现之日起就被视为非法出版物,不过一直到清朝,都流行不衰。这是坊间新闻的传播方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30 09:22
中国封建社会读书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只占了很少数,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们也并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甚至不识字。同时他们生活在狭小圈子里,一些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才值得他们关注,其实我觉得他们不在乎皇帝今儿个干嘛,哪里明儿个要举办什么的。所以,他们所想要知道的,只需要通过口口相传即可,可以看到古代还会有很多说书人。
至于你说的诗人、画家,这些人很多是当官的。在古代,尤其宋、明、清,有很多朝廷邸报,用于传达消息。同时,也有一些民间报馆,传抄邸报。
苏轼什么的话,都是在特定人群中闻名,而且他本身也是官。
罗贯中曹雪芹什么的,写小说的,你觉得他们在当时会很有名吗?我看很寒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