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卷20乐论篇诗解3君子乐乐正声气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4 20:0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7:05
《荀子》卷20乐论篇诗解3君子乐乐正声气顺
题文诗:
子墨子曰:圣王非乐,儒者为之.正人君子,
以为不然.其乐也者,圣王所乐,可善民心,
其感人深,移风易俗.先王真情,导以礼乐,
而民和睦.民有好恶,无喜怒应,其情则乱;
先王恶乱,修其德行,端正其乐,天下顺焉.
正心诚意,拨乱反正,乐正气正,气正风清.
齐缞之服,哭泣之声,使人心悲;带甲缨胄,
歌于行伍,使人心伤;窕冶之容,郑卫之音,
使人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心庄.
君子至正,不听淫声,不视邪色,不出恶言,
凡此三者,君子慎之.奸声感人,逆气应之,
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顺气应之,
顺气成象,正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
如影随形,如响应声,故君子慎,其所去就.
【原文】 墨子曰:“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君子以为不然。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1>。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注释〕 <1>《汉书·礼乐志》“俗”下有“易”字。
〔译文〕
墨子说:“音乐,是圣明的帝王所反对的,而儒者却讲求它,那是错误的。”君子认为并不是这样。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而且可以用来改善民众的思想,它感人至深,它改变风俗也容易,所以古代的圣王用礼制音乐来引导人民而人民就和睦了。
【原文】
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齐衰之服<1>,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胄<2>,歌于行伍<3>,使人之心伤<4>;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5>,舞韶歌武<6>,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
〔注释〕 <1>齐衰:又作“齐缞[zī cuī 音资]”,丧服。“五服”中列位二等,次于斩衰。其服以粗疏的麻布制成,衣裳分制,缘边部分缝缉整齐,故名。有别于斩衰的毛边。具体服制及穿著时间视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 <2>婴:系,指把帽带系在颈上(参见第十篇“婴宝珠”杨倞注)。 䩜[zhòu 音宙]:同“胄”,头盔。 <3>行[háng 音航]伍:古代军队的编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所以用“行伍”指称军队。 <4>使人之心伤:即《诗·小雅·采薇》所说的“忧心烈烈”、“忧心孔疚”、“我心伤悲”之类。一说“伤”通“壮”;一说“伤”通“扬”<振作>;均可从。 <5>绅: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间、一头垂下的大带子。 端:古代诸侯、大夫、士在祭祀时穿的式样端正的礼服,举行冠礼、婚礼时也穿此。章甫:商代的一种礼帽,即缁布冠,它是行冠礼以后才戴的,用来表明(“章”)*男子(“甫”)的身份,故称章甫。 <6>《韶》:舜时的乐曲名。 《武》:又名《大武》是周武王灭商以后周公所作的歌颂武王克商之功的乐曲名。
〔译文〕
民众有了爱憎的感情而没有表达喜悦愤怒的方式来和它相应,就会混乱。古代的圣王憎恶这种混乱,所以修养自己的德行,端正国内的音乐,因而天下人就顺从他了。那披麻戴孝的丧服,哭泣的声音,会使人的内心悲痛;穿上铠甲,系上头盔,在部队中歌唱,会使人的内心忧伤;妖艳的容貌,郑国、卫国的靡靡之音,会使人的内心淫荡;系着宽大的腰带、穿着礼服、戴着礼帽,随着《韶》《武》的乐曲载歌载舞,会使人的内心严肃。所以君子耳朵不聆听淫荡的音乐,眼睛不注视女子的美貌,嘴巴不说出*的语言。这三件事,君子是慎重地对待的。
【原文】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
〔注释〕 <1>去,舍弃。就,取,留。
〔译文〕 大凡淫邪的音乐感动人以后就有歪风邪气来应和它,歪风邪气形成了气候,那么混乱的局面就产生了。正派的音乐感动人以后就有和顺的风气来应和它,和顺的风气成了社会现象,那么秩序井然的局面就产生了。有唱必有和,善良的或*的风气也随之而形成,所以君子对自己抛弃什么音乐、接受什么音乐是很慎重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7:05
《荀子》卷20乐论篇诗解3君子乐乐正声气顺
题文诗:
子墨子曰:圣王非乐,儒者为之.正人君子,
以为不然.其乐也者,圣王所乐,可善民心,
其感人深,移风易俗.先王真情,导以礼乐,
而民和睦.民有好恶,无喜怒应,其情则乱;
先王恶乱,修其德行,端正其乐,天下顺焉.
正心诚意,拨乱反正,乐正气正,气正风清.
齐缞之服,哭泣之声,使人心悲;带甲缨胄,
歌于行伍,使人心伤;窕冶之容,郑卫之音,
使人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心庄.
君子至正,不听淫声,不视邪色,不出恶言,
凡此三者,君子慎之.奸声感人,逆气应之,
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顺气应之,
顺气成象,正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
如影随形,如响应声,故君子慎,其所去就.
【原文】 墨子曰:“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君子以为不然。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1>。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注释〕 <1>《汉书·礼乐志》“俗”下有“易”字。
〔译文〕
墨子说:“音乐,是圣明的帝王所反对的,而儒者却讲求它,那是错误的。”君子认为并不是这样。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而且可以用来改善民众的思想,它感人至深,它改变风俗也容易,所以古代的圣王用礼制音乐来引导人民而人民就和睦了。
【原文】
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齐衰之服<1>,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胄<2>,歌于行伍<3>,使人之心伤<4>;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5>,舞韶歌武<6>,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
〔注释〕 <1>齐衰:又作“齐缞[zī cuī 音资]”,丧服。“五服”中列位二等,次于斩衰。其服以粗疏的麻布制成,衣裳分制,缘边部分缝缉整齐,故名。有别于斩衰的毛边。具体服制及穿著时间视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 <2>婴:系,指把帽带系在颈上(参见第十篇“婴宝珠”杨倞注)。 䩜[zhòu 音宙]:同“胄”,头盔。 <3>行[háng 音航]伍:古代军队的编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所以用“行伍”指称军队。 <4>使人之心伤:即《诗·小雅·采薇》所说的“忧心烈烈”、“忧心孔疚”、“我心伤悲”之类。一说“伤”通“壮”;一说“伤”通“扬”<振作>;均可从。 <5>绅: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间、一头垂下的大带子。 端:古代诸侯、大夫、士在祭祀时穿的式样端正的礼服,举行冠礼、婚礼时也穿此。章甫:商代的一种礼帽,即缁布冠,它是行冠礼以后才戴的,用来表明(“章”)*男子(“甫”)的身份,故称章甫。 <6>《韶》:舜时的乐曲名。 《武》:又名《大武》是周武王灭商以后周公所作的歌颂武王克商之功的乐曲名。
〔译文〕
民众有了爱憎的感情而没有表达喜悦愤怒的方式来和它相应,就会混乱。古代的圣王憎恶这种混乱,所以修养自己的德行,端正国内的音乐,因而天下人就顺从他了。那披麻戴孝的丧服,哭泣的声音,会使人的内心悲痛;穿上铠甲,系上头盔,在部队中歌唱,会使人的内心忧伤;妖艳的容貌,郑国、卫国的靡靡之音,会使人的内心淫荡;系着宽大的腰带、穿着礼服、戴着礼帽,随着《韶》《武》的乐曲载歌载舞,会使人的内心严肃。所以君子耳朵不聆听淫荡的音乐,眼睛不注视女子的美貌,嘴巴不说出*的语言。这三件事,君子是慎重地对待的。
【原文】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
〔注释〕 <1>去,舍弃。就,取,留。
〔译文〕 大凡淫邪的音乐感动人以后就有歪风邪气来应和它,歪风邪气形成了气候,那么混乱的局面就产生了。正派的音乐感动人以后就有和顺的风气来应和它,和顺的风气成了社会现象,那么秩序井然的局面就产生了。有唱必有和,善良的或*的风气也随之而形成,所以君子对自己抛弃什么音乐、接受什么音乐是很慎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