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4 19:57
共1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9-25 00:19
1、灌水沟问距取决于土壤透水性和作物行距,透水性强时,间距小,反之则大。间距同时要与作物行距相适应,当两个因素产生矛盾时,可通过调整灌水沟宽窄、沟中水深和灌水时间来达到均匀灌溉的目的。
2、灌水沟长度根据地形坡度大小、土壤透水性强度及土地平整程度而确定,同时还要考虑入沟流量大小及灌水时间长短。当地面坡度较小,土壤透水性较强,土地平整较差时,灌水沟应短些,反之可长些。
3、灌水沟坡度主要由当地地形决定,因灌水沟一般沿地面坡度方向布置,适宜的坡度为0.003~0.008。当地形坡度过大时,可使灌水沟方向与地面坡度呈锐角布置,尽可能使灌水沟获得适宜坡度,保证灌水均匀,避免表土遭受冲击。
4、入沟流量与地面坡度、土壤性质及土地平整程度有关。一般坡度小、渗透强、平整差时,入沟流量宜大,反之宜小。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09:37
(1)增施有机肥,合理经济施肥:大量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在节水栽培条件下,田间经常处于无水状态,继续沿用肥料表面撒施方法,肥分易分解和挥发,造成浪费和肥害。为此需按照水稻需肥规律和特点,坚持平衡施肥、全面深施与灵活调节的原则。推行基肥全层施肥技术,追肥要用“以水带肥”的方法,施肥与灌水相结合,应用长效化肥,缺硅土壤增施含硅复合肥。
(2)浅—湿—干交替间歇灌水:具体做法是:浅——缓慢浅水灌溉,水层深度3~5厘米;湿——浅水层逐渐落干后,再持续一段时间,使土壤维持饱和水状态;干——土壤0~5厘米耕层呈半饱和状态,即使水稻根系密集层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左右,最低不少于70%。也就是说,当土壤表面呈白色、田间脚窝水消失时,再进行灌水。浅—湿—干循环交替,间歇灌溉。到有效分蘖终止期,断然停灌,适当控制生长;一次性降雨量达20毫米时,可减少一次灌水,孕穗期要注意及时灌水。
(3)及时中耕除草:天旱时,如土壤尚未完全干燥,就要抓紧中耕除草,这样既有利于水稻根系发育,增强水稻的耐旱力,又可防止田间杂草与水稻争夺水分和养料。
(4)化学节水及化学*:化学节水和化学*技术针对性强,在干旱缺水条件下予以应用,具有见效快、使用简便、成本低等特点。化学节水剂和化学*剂种类很多,生产实践中可根据需要和试验示范效果选择应用。
(5)覆盖秸壳:利用油菜籽秸壳、麦稳子及青草、树叶等,均匀地铺在稻行间,每667米2大约需250千克左右,结合施用适量石灰以促进腐烂,这样既可减少稻丛间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又可供给稻苗一部分养分,抑制杂草,以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