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下乡特殊语言的含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5 17:1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10:50
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的“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才需要有所表达。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为是象征附着了同一意义。
可能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费孝通所说的象征之意很符合共同文化基础下的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而更有趣的事情是:在熟人社会之中,更加偏好语言,准确的说是被压缩的语言。于是文字便成为了一种跨文化跨社群的工具,它发生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空间和时间阻隔的情境里。
探讨是时间阻隔之中,费孝通所讲个人今昔之隔,他说人是通过学习来掌握象征体系,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推演到人与时间的接触依靠的是概念、词。
再到社会世代的阻隔,文化依赖于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来维护社会的共同经验。历史便成为了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人的记忆力在定型的乡土社会中是多余的,而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人的记忆力却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所以我们有着记事本、时间表、通讯录。
在乡土社会中,人和人面对面的亲密接触,生活在反复同一定型的环境中,并不是他们愚昧,而是他们没有用字来帮助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教育与媒介对乡土生活的干预,是否能对新的文字下乡、“文化下乡”有影响呢?或者说如今的乡土生活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许能在之后的五一田野中找到一点有趣的东西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10:50
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的“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才需要有所表达。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为是象征附着了同一意义。
可能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费孝通所说的象征之意很符合共同文化基础下的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而更有趣的事情是:在熟人社会之中,更加偏好语言,准确的说是被压缩的语言。于是文字便成为了一种跨文化跨社群的工具,它发生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空间和时间阻隔的情境里。
探讨是时间阻隔之中,费孝通所讲个人今昔之隔,他说人是通过学习来掌握象征体系,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推演到人与时间的接触依靠的是概念、词。
再到社会世代的阻隔,文化依赖于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来维护社会的共同经验。历史便成为了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人的记忆力在定型的乡土社会中是多余的,而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人的记忆力却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所以我们有着记事本、时间表、通讯录。
在乡土社会中,人和人面对面的亲密接触,生活在反复同一定型的环境中,并不是他们愚昧,而是他们没有用字来帮助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教育与媒介对乡土生活的干预,是否能对新的文字下乡、“文化下乡”有影响呢?或者说如今的乡土生活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许能在之后的五一田野中找到一点有趣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