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丧事喜办”怪象何时了?老农想不通,难道很值得高兴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5 22:1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05:25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高龄无疾而终,含笑九泉,喜登极乐世界。可以说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属。有些地区的农村,确实存在着丧事喜办的现象。
我三奶奶,87岁,上午还在村老年茶馆打麻将,中午回家吃完饭,坐饭桌边,烟还没抽完,就断气了,前后不到10秒钟。
我几个伯伯,叔叔,赶紧通知亲朋好友,等我们赶到,三奶奶寿衣已经穿戴整齐,躺在门口里面的凉席上了,我扑跪灵床,嚎啕大哭,想着三奶奶生前对我的各种好,从今往后再也看不见她了,真是特别伤心。几个伯伯,叔叔都拉我起来,并劝慰,人死不能复生复生,她这是喜死,值得庆贺才对。
大伯家请厨子进门,大摆筵席,广接亲朋,也请来了据说是,县里最好的乐队,前后唱闹了三天,有小品,魔术,歌曲,戏曲,当然 搞笑 的,甚至低俗的歌舞都有,比如歌曲:今天是个好日子,开心马骝,千年等一回 ,小苹果,八戒背媳妇等这些歌舞。
我从三奶奶去世,一直忙前忙后,开车帮忙采购食材,祭奠用品。帮忙联系火葬场,选择下葬墓地,迎来送去的工作,三天两夜都没休息,几天都沉浸在悲痛和忙碌中,听他们闹这些歌舞,我上台把乐队电子琴,架子鼓都给他们掀了,后来被人拉住。
不反对停丧三天的习俗,是怕去世的人假死。也不反对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吊唁,缅怀先烈对我们的淳淳教诲。我讨厌的是,庄重悲痛的时刻,被恶搞来破坏和亵渎,活着不孝,死了胡闹这些农村陋习,希望被文明风尚所替代。
农村老人去世了,怎样料理后事,似乎成了家世是否显赫、家庭是否富有的标尺。
一般情况下,少则停放三天,多的甚至一二十天。当然,停放多久,有时不是家属能够决定的。农村老人去世后,第一时间会请来道士,确定下葬的日子,选定下葬地点。对于家庭条件一般的,道士是不会定很长时间的,知道榨不出多少油水;如果是家大业大的,他不给你弄个十天半月,赚个盆满钵满是绝不会罢手的。
当然,如果是家世显赫、亲戚很多的,也会主动要求适当延长停放时间,为了等在外的亲人赶回来见上最后一面。
老人去世了,不管是否高龄,肯定都是令人悲痛的事情。可是,现如今的农村,在料理后事的时候,不管时间长短,形式上大多程序到位,无可厚非。该哭的时候哭,该跪的时候跪,该熬夜的时候熬夜,不会有任何差池。
但在具体细节上,值得商榷的地方还是有很多。本来老人走了,子女们肯定悲痛欲绝,哭丧也一定发自内心,来一波亲友,就会哭一次,时间长了,大多会哭坏嗓子。可现在,把头天哭的录上音,后面就重复的播放录音;哀乐听腻了,有时会来一段流行乐;亲友晚上守灵,苦于慢慢长夜难熬,居然还会三五成群的玩牌。这哪里还有半点办丧事的虔诚和悲悯,活活把丧事办成了歌舞晚会,不知躺在棺木里的老人会不会气得活过来!
因此,农村殡葬改革势在必行。必须大力倡导厚生薄葬理念,在长辈健在的时候多给他们好的生活,让老人在晚年吃好穿好医好,更多陪伴,使其居安食美,心畅神爽,颐养天年。当他们去世后,即使丧事办得简约不够排场,也一定会含笑九泉。
或许是各地的文化习俗不同,在一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丧事喜办”的现象,对于传统风俗因地而异不同,我们不能做过多的解读,但是从感情态度上面来说,亲人离开,即便是寿终正寝于情于理都是悲伤难免的吧,我们不过度扩大悲伤的情绪,但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操办方式值得商榷。
三年前去某地农村办事,恰巧遇见当地一户人家大办丧事,吹拉弹唱的这个还可以勉强接受,但是随着一群衣裳暴露的妙龄女郎登台载歌载舞,旁边还有身穿孝服的贤子贤孙,对着节目指指点点做出评价,看待此景此幕真的震撼不已叹为观止,随行的朋友介绍说,这几年村里因为开发拆迁,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大笔的金钱赔偿,大家的经济条件好了,生活水平高了,所以在婚丧嫁娶这些事情上面就有了那么互相攀比的意思。
对于农村这样的喜丧操办行事,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我内心实在是不能接受这种现象,老人去世,就算是无疾而终寿终正寝,走的时候安然祥和,那也没有必要会引起如此的兴高采烈,而采用这样的庆祝方式吧,我相信辛辛苦苦了一辈子的老人,泉下有知断然也是不会这种丧葬操办方式的。
亲人离开留给我们的是痛苦、怀念、和一份永远的回忆,虽然我们远远没有必要渲染自己的悲伤程度,但是如此稀奇古怪的新鲜操办仪式,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能够做到心安理得那。
优良传统习俗不可丢,更不能无端篡改,摒弃,我们山东鲁西南农村来说,相对而言对于丧葬习俗礼仪是非常看重的,在丧事的操办和理解问题上面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视,我个人认为,老一辈传下来的比如24拜的行礼方式,入殡送葬的过程礼节,这些都是值得传承和发扬的文化习俗,它可以让我们在古老庄严的行为动作面前,深刻的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每一次的悼念归来,都能让我们体会到活着的意义,更加珍惜生命的时光。
农村丧事喜办现象层出不穷,其实这个问题对现在而言是比较普遍的,像以前办丧事,都是哭得稀里哗啦,是因为亲人走了心里难过,但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不还得要好好活吗?其实也不是所有的伤势都是喜办。
1.小时候看到办丧事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在我们村里面,有一个40多岁的人生病死了,而他的儿子才11岁,而他死了之后他们家人还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年迈的父亲,后来没过多久,他的父亲自己也知道了消息,因为伤心过度不到两个月也去世了,像这种丧事就办得让人同情,村里的人都觉得他们家太可怜了,后来没过多久,他的小孩也辍学了,那小孩就上了小学三年级,经过这件事之后我再都没有见过他,直到长大了,现在才看到了他,而且他还混得风生水起,这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穷人家的孩子早早当家吧!而且在我们老家还有一种说法叫,爹死儿子乖,这句话虽然不好听,但我只是在这里面表达一下他们家小孩很努力。
2. 北方喜丧的习俗比较多。
上面主题上所说的丧事喜办其实这是有一定的说法而得,而且还得看死者的年纪。以前父母在北京打过五六年工,我放暑假也会过去玩,然后经常能看到有老人死了之后,他们都会请那些二人转演员或者唱歌的,还要请哭丧的人,当时我也感到不解,后来听北京的老人们说这种叫喜丧,而不是所有的伤势都能办喜丧,而是要那种七八十岁的老人去世之后才能办喜丧,因为他们已经到那个年纪,,活的岁数比较大,没有什么遗憾,所以这种才办喜丧,像年轻一点的就不可以办,(这种我就不解释了),因为这种说起来比较难听,毕竟使使者为大。
其实像北方人办喜丧这还是较多,在我们南方这种虽然有,但不是主题上所说的丧事喜办层出不穷,在我们农村还是比较少,而且不是说所有的农村都可以办,毕竟他们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而且在农村的人思想比较落后,很多还是不会选择喜丧,如果在我们村丧事喜办的话,会被上一辈的老人责骂和谴责,在村子里面也抬不起头来,人家会说你不孝,所以说这种现象在我们村里还没有出现过,但是在别的村我是看到过的,但也是我在话题中所说的只有老人才能这样办。
你们那边也有丧事习惯的风俗吗?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按我家乡的习俗,只有寿元达到九十五岁以上、子孙满堂的老人过世后才能丧事喜办,这类丧事喜办与平常的白事差不多,主要有以下二方面的区别:
一、子孙在带孝方面,除了子女要带白布以外,孙字辈或其他后辈都是用红布替代了白色孝布。
二、所贴的丧联方面比较凌乱,我也说不清楚具体用哪一种丧联才是最正确的
1、现在我家乡在丧事喜办时,所粘贴的对联多数是白纸黑字的白对;
2、偶尔也见过某一家是先贴白对,过世老人出门后又换上红联的现象;
3、说到直接用红对的情况,在我将近五十岁的经历中,记忆中只有一次,仅仅只有一次是直接用红对联。
我家乡的丧事喜办有着二重意义:
一、老人的寿元绵长,早以看到子孙满堂的场景。在丧事喜办过程中就是在无声的告诉亲朋好友及左邻右舍,老人是善终,是顺其自然走到人生终点;
二,在我家乡,始终有着一种类似于遗传学的说法,寿元绵长的祖辈,其子孙后代往往也有着比较绵长的寿元。所以在给老人做丧事喜办过程中,同宗的晚辈既不希望将近七十或以上的老人(过世老人的子女)在守孝过程中过度的伤心,长时间没有休息而影响 健康 ,又希望每一个子孙给够长寿。
这种怪象在我们当地农村尤为突出,我们农村办丧事还是沿袭老辈传下来的规矩,丧事喜办,老人去逝后家族里有威望的长辈做丧主,专门治理指挥操办丧事,自老人咽气到入土为安,都得听丧主发号施令,但凡有不如意顶嘴咋的就会群体而攻之,你一句我一句甚至大打出手,说句难听的话就是死人扛丧……
正常守灵得七天,人横下来后首先把地理先生请来,根据逝者咽气时间批好七单即七七49天的日期,让子孙们按日期祭拜;其次要把所有的亲戚朋友名单列表,派家族成员分别去报丧,亲戚朋友们自会来吊唁奔丧,一般白天午饭和晚饭都得摆上几桌,所有的家族成员都会在这里吃饭忙事;最后是安排每天晚上守灵,正常是三、四桌玩牌打麻将的,还有陪玩的,好烟好茶水,半夜的夜宵也得是好酒好菜招待着,这些守灵人都是给主家面子才来的,必须好好招待!丧主怎么安排主家就必须怎么做。
最搞得主家的儿女后辈晕头转向的是办头七,那就是说白了既晕又乱,下地的前天晚上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来送丧,七个厨子八个客,吃的喝的劝酒水的,二三个小时才能打发好所有的客人,尘埃落定之后,戏台上也开场了,分不清是丧乐还是喜乐反正酒足饭饱一顿乱吹乱弹,紧接着就是跑灵堂,吹手们前面吹孝子贤孙跟进,哭的闹的,吹手们每吹一曲还有专人进行向孝子收取十元几十元不等的哭孝费,最后是戏台上开唱我们当地的童子戏,农村也没有什么 娱乐 ,唯一凑热闹的就是看这些童子戏,孝子们自己没看到掉泪,看得见的是花几百元钱请唱戏的大妈大婶们在台上干嚎假哭,哭娘哭老子,反而引得台下看戏的人们陪眼泪。
前前后后一共七天,直到从殡仪馆回来到逝者入土,打发所有的亲戚朋友吃完晚饭回家,这个事情才算*完成,不论有钱没钱都得走这样的程序,少说也得5万元,我至今都不明白,这些做儿女的当老人在世时不闻不问,眼睛一闭都成了孝子贤孙!
*多年前就呼吁丧事一律从简,可这歪风邪气就是没治住,甚至还把丧事喜办看成是对长辈的孝心,我真感到悲哀!我无数次跟我家老妈说了能吃多吃点,身体不舒服就及时医治,真的后来百老归天了我肯定不拿钱请戏班子回来瞎凑热闹!也许有人会觉得我忤逆,我还就是要这样说也要这样做!
农村办丧事说起来很复杂,我们这里流行一句老话:山东人爱吃糠,攒着银子出大丧。这是上百年前的一句古话,在农村主要是去世了老人,一般都会把丧失办的体体面面的,这里有很多原因;
长辈老人去世,他背后会有很多儿女子孙,他本人也有很多兄弟姐妹以及那些人的儿女子孙,这些人都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在这些人群中,也都有自己的亲戚关系(比如儿女亲家),作为去世老人的直系儿女,他们要考虑这些裙带关系,给老人一个体面的送葬仪式,一是表达自己失去亲人的痛苦,二是给这些裙带关系人一个表达哀悼的时间和场所,同时也把这些关系与 社会 其他关系区分开来以展示给大众。在农村这种家族关系人们还是很认可和重视的。
在农村老人去世都会把葬礼办的很场面,多年的积累,早已形成一种风俗,也是一种葬礼文化,办这种葬礼是很费钱的,所以子女们会尽力而为的把葬礼办好,尽量不给自己留下亲人去世,葬礼办不好乡被邻耻笑的遗憾。
近两年由于地方*的干预,葬礼都很简洁了,有的连披麻戴孝,都减掉了,虽然看起来风气是好了,但却看得出对老人去世,所有人的一种冷漠无奈和平静,虽然说不出什么,但总感觉在人情味上少了些什么,也许隐含在人们的无言中吧。
在我们农村老家,不管有没有钱,在家里有老人去世后都会大操大办,大操大办没有错,到很多家庭都在进行着不必要的攀比,而且现在的农村老人去世后已经变得逐渐“喜庆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喜丧,这种情况在农村是非常普遍化的。
以前的喜丧主要是指年龄比较大的老人去世,或者是老人在去世之前没有遭受任何病痛的折磨,这两者才被人称为喜丧,而现在不同了,只要是村里有老人去世都是按照“喜丧”的规格进行办理,还有甚者会请专业的团队进行表演,这是让很多人都不能够理解的。
对于喜丧我自然是不能够理解的,家中老人去世本就是一件非常悲伤的事情,对于一个陪伴自己几十年的人突然离去,反正我是做不到,所以我的主观意识里也是非常讨厌喜丧的,或许对于很多人而言,老人去世不仅对老人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同时对家庭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在老人生前对老人好一点,这就比什么都好,在我们村里就有这么一个例子,老人生有两个儿子,在老人还没去世的时候,两个儿子对于老人的赡养问题总是“踢皮球”,而且每个月就只给老人几百元生活费,当老人去世后,老人的两个儿子花费了数十万为老人操办葬礼。
老人需要的不是多么风光的葬礼,在生前对老人好,在老人死后秘不发丧也不会落人口舌。
确实,“丧事喜办”这些年在我国的农村,仍至一些小城市地区非常的常见。特别是逝者入土前两天,说实话,要不是挂着白布有时候你都分不表达是丧事还是喜事。逝者家属往往会请很多的人来表演节目,整的非常热闹,敲锣打鼓。
甚至有些地方还会表演一些低俗的节目,我个人对此是非常反对。
首先,这种事绝对没有值得高兴的地方。我每次见到附近有这种“丧事喜办”的事都很少上前,那再热闹,总给人一种热闹的不正经的感觉。
另外,这种大操大办本身它就是一种铺张浪费,也丝毫没有表现出逝者的尊重,反而有种哗众取宠意思。
但是,也确实有一些农村比较孝顺的家属确实是想再次表达对逝者的感情与怀念。但是他们又没有别的方式去表达心中的感受,所以他们也只能“丧事喜办”。
我希望更多的“丧事喜办”都是因为对逝者的尊重,而非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
试想一下,丧事上唱着《 千年等一回 》是怎样的一种画风?难道是好不容易等来一回丧事吗?还是终于解脱了?又比如,两口子中的一位意外死亡,丧事上却放着《 夫妻双双把家还 》的曲目,难道想让剩下的那一个也早点嗝屁吗?
这些丧事歌舞会、丧事音乐会究竟几时休?对于这种现象,归结于喜丧、丧事喜办也说不过去。喜丧一般是「福寿全归」,需满足全寿、全福、全终,即高寿、子孙满堂的人自然无痛苦地去世。
现在能达到这样条件的老人不是很多,高寿者多,但三天两头生病吃药者也不少;儿孙满堂者多,但养儿养仨没有家的老人也有;而那种在去世前还在做农活的虽然无疾而终,但直到去世还没从种庄稼的岗位上「退休」,算得上凄凉,也反映出儿孙的不孝,怎算得上喜丧?
好些其实并不满足喜丧的,因老人活了七老八十,算过了古稀之年,在儿孙看来当属喜丧。喜丧可谓悲喜交融,悲的是灵堂的布置,透露出一股悲伤的气氛,而喜的是设在院坝里的舞台,请的商演队伍唱着流行歌曲、跳着肚皮舞,洋溢着却是节日的喜庆。
这哪里像个丧事的样子,更有甚至,某些丧事舞台上竟毫不在意地上演了低俗的节目,惹得众宾客哈哈大笑,乐开了怀。所以,刺楸认为这类喜丧实际上是花钱 娱乐 宾客的,而时候也会成为大家的笑柄。
只要肯花钱,就能买来眼泪。丧事音乐会已让人嗤之以鼻了,又来了哭丧表演。虽为哭丧,实为表演,属于丧事喜办的变版。
老人去世,儿孙悲伤都来不及,竟然花钱请戏子哭丧,就算哭得昏天暗地、山河挪位,宾客们也会议论纷纷,甚至会为哭丧者的动容演出而啧啧称赞。哭丧者流的眼泪是真,但眼泪中没有真情,更没有亲情,有的只是铜臭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05:25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高龄无疾而终,含笑九泉,喜登极乐世界。可以说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属。有些地区的农村,确实存在着丧事喜办的现象。
我三奶奶,87岁,上午还在村老年茶馆打麻将,中午回家吃完饭,坐饭桌边,烟还没抽完,就断气了,前后不到10秒钟。
我几个伯伯,叔叔,赶紧通知亲朋好友,等我们赶到,三奶奶寿衣已经穿戴整齐,躺在门口里面的凉席上了,我扑跪灵床,嚎啕大哭,想着三奶奶生前对我的各种好,从今往后再也看不见她了,真是特别伤心。几个伯伯,叔叔都拉我起来,并劝慰,人死不能复生复生,她这是喜死,值得庆贺才对。
大伯家请厨子进门,大摆筵席,广接亲朋,也请来了据说是,县里最好的乐队,前后唱闹了三天,有小品,魔术,歌曲,戏曲,当然 搞笑 的,甚至低俗的歌舞都有,比如歌曲:今天是个好日子,开心马骝,千年等一回 ,小苹果,八戒背媳妇等这些歌舞。
我从三奶奶去世,一直忙前忙后,开车帮忙采购食材,祭奠用品。帮忙联系火葬场,选择下葬墓地,迎来送去的工作,三天两夜都没休息,几天都沉浸在悲痛和忙碌中,听他们闹这些歌舞,我上台把乐队电子琴,架子鼓都给他们掀了,后来被人拉住。
不反对停丧三天的习俗,是怕去世的人假死。也不反对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吊唁,缅怀先烈对我们的淳淳教诲。我讨厌的是,庄重悲痛的时刻,被恶搞来破坏和亵渎,活着不孝,死了胡闹这些农村陋习,希望被文明风尚所替代。
农村老人去世了,怎样料理后事,似乎成了家世是否显赫、家庭是否富有的标尺。
一般情况下,少则停放三天,多的甚至一二十天。当然,停放多久,有时不是家属能够决定的。农村老人去世后,第一时间会请来道士,确定下葬的日子,选定下葬地点。对于家庭条件一般的,道士是不会定很长时间的,知道榨不出多少油水;如果是家大业大的,他不给你弄个十天半月,赚个盆满钵满是绝不会罢手的。
当然,如果是家世显赫、亲戚很多的,也会主动要求适当延长停放时间,为了等在外的亲人赶回来见上最后一面。
老人去世了,不管是否高龄,肯定都是令人悲痛的事情。可是,现如今的农村,在料理后事的时候,不管时间长短,形式上大多程序到位,无可厚非。该哭的时候哭,该跪的时候跪,该熬夜的时候熬夜,不会有任何差池。
但在具体细节上,值得商榷的地方还是有很多。本来老人走了,子女们肯定悲痛欲绝,哭丧也一定发自内心,来一波亲友,就会哭一次,时间长了,大多会哭坏嗓子。可现在,把头天哭的录上音,后面就重复的播放录音;哀乐听腻了,有时会来一段流行乐;亲友晚上守灵,苦于慢慢长夜难熬,居然还会三五成群的玩牌。这哪里还有半点办丧事的虔诚和悲悯,活活把丧事办成了歌舞晚会,不知躺在棺木里的老人会不会气得活过来!
因此,农村殡葬改革势在必行。必须大力倡导厚生薄葬理念,在长辈健在的时候多给他们好的生活,让老人在晚年吃好穿好医好,更多陪伴,使其居安食美,心畅神爽,颐养天年。当他们去世后,即使丧事办得简约不够排场,也一定会含笑九泉。
或许是各地的文化习俗不同,在一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丧事喜办”的现象,对于传统风俗因地而异不同,我们不能做过多的解读,但是从感情态度上面来说,亲人离开,即便是寿终正寝于情于理都是悲伤难免的吧,我们不过度扩大悲伤的情绪,但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操办方式值得商榷。
三年前去某地农村办事,恰巧遇见当地一户人家大办丧事,吹拉弹唱的这个还可以勉强接受,但是随着一群衣裳暴露的妙龄女郎登台载歌载舞,旁边还有身穿孝服的贤子贤孙,对着节目指指点点做出评价,看待此景此幕真的震撼不已叹为观止,随行的朋友介绍说,这几年村里因为开发拆迁,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大笔的金钱赔偿,大家的经济条件好了,生活水平高了,所以在婚丧嫁娶这些事情上面就有了那么互相攀比的意思。
对于农村这样的喜丧操办行事,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我内心实在是不能接受这种现象,老人去世,就算是无疾而终寿终正寝,走的时候安然祥和,那也没有必要会引起如此的兴高采烈,而采用这样的庆祝方式吧,我相信辛辛苦苦了一辈子的老人,泉下有知断然也是不会这种丧葬操办方式的。
亲人离开留给我们的是痛苦、怀念、和一份永远的回忆,虽然我们远远没有必要渲染自己的悲伤程度,但是如此稀奇古怪的新鲜操办仪式,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能够做到心安理得那。
优良传统习俗不可丢,更不能无端篡改,摒弃,我们山东鲁西南农村来说,相对而言对于丧葬习俗礼仪是非常看重的,在丧事的操办和理解问题上面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视,我个人认为,老一辈传下来的比如24拜的行礼方式,入殡送葬的过程礼节,这些都是值得传承和发扬的文化习俗,它可以让我们在古老庄严的行为动作面前,深刻的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每一次的悼念归来,都能让我们体会到活着的意义,更加珍惜生命的时光。
农村丧事喜办现象层出不穷,其实这个问题对现在而言是比较普遍的,像以前办丧事,都是哭得稀里哗啦,是因为亲人走了心里难过,但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不还得要好好活吗?其实也不是所有的伤势都是喜办。
1.小时候看到办丧事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在我们村里面,有一个40多岁的人生病死了,而他的儿子才11岁,而他死了之后他们家人还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年迈的父亲,后来没过多久,他的父亲自己也知道了消息,因为伤心过度不到两个月也去世了,像这种丧事就办得让人同情,村里的人都觉得他们家太可怜了,后来没过多久,他的小孩也辍学了,那小孩就上了小学三年级,经过这件事之后我再都没有见过他,直到长大了,现在才看到了他,而且他还混得风生水起,这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穷人家的孩子早早当家吧!而且在我们老家还有一种说法叫,爹死儿子乖,这句话虽然不好听,但我只是在这里面表达一下他们家小孩很努力。
2. 北方喜丧的习俗比较多。
上面主题上所说的丧事喜办其实这是有一定的说法而得,而且还得看死者的年纪。以前父母在北京打过五六年工,我放暑假也会过去玩,然后经常能看到有老人死了之后,他们都会请那些二人转演员或者唱歌的,还要请哭丧的人,当时我也感到不解,后来听北京的老人们说这种叫喜丧,而不是所有的伤势都能办喜丧,而是要那种七八十岁的老人去世之后才能办喜丧,因为他们已经到那个年纪,,活的岁数比较大,没有什么遗憾,所以这种才办喜丧,像年轻一点的就不可以办,(这种我就不解释了),因为这种说起来比较难听,毕竟使使者为大。
其实像北方人办喜丧这还是较多,在我们南方这种虽然有,但不是主题上所说的丧事喜办层出不穷,在我们农村还是比较少,而且不是说所有的农村都可以办,毕竟他们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而且在农村的人思想比较落后,很多还是不会选择喜丧,如果在我们村丧事喜办的话,会被上一辈的老人责骂和谴责,在村子里面也抬不起头来,人家会说你不孝,所以说这种现象在我们村里还没有出现过,但是在别的村我是看到过的,但也是我在话题中所说的只有老人才能这样办。
你们那边也有丧事习惯的风俗吗?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按我家乡的习俗,只有寿元达到九十五岁以上、子孙满堂的老人过世后才能丧事喜办,这类丧事喜办与平常的白事差不多,主要有以下二方面的区别:
一、子孙在带孝方面,除了子女要带白布以外,孙字辈或其他后辈都是用红布替代了白色孝布。
二、所贴的丧联方面比较凌乱,我也说不清楚具体用哪一种丧联才是最正确的
1、现在我家乡在丧事喜办时,所粘贴的对联多数是白纸黑字的白对;
2、偶尔也见过某一家是先贴白对,过世老人出门后又换上红联的现象;
3、说到直接用红对的情况,在我将近五十岁的经历中,记忆中只有一次,仅仅只有一次是直接用红对联。
我家乡的丧事喜办有着二重意义:
一、老人的寿元绵长,早以看到子孙满堂的场景。在丧事喜办过程中就是在无声的告诉亲朋好友及左邻右舍,老人是善终,是顺其自然走到人生终点;
二,在我家乡,始终有着一种类似于遗传学的说法,寿元绵长的祖辈,其子孙后代往往也有着比较绵长的寿元。所以在给老人做丧事喜办过程中,同宗的晚辈既不希望将近七十或以上的老人(过世老人的子女)在守孝过程中过度的伤心,长时间没有休息而影响 健康 ,又希望每一个子孙给够长寿。
这种怪象在我们当地农村尤为突出,我们农村办丧事还是沿袭老辈传下来的规矩,丧事喜办,老人去逝后家族里有威望的长辈做丧主,专门治理指挥操办丧事,自老人咽气到入土为安,都得听丧主发号施令,但凡有不如意顶嘴咋的就会群体而攻之,你一句我一句甚至大打出手,说句难听的话就是死人扛丧……
正常守灵得七天,人横下来后首先把地理先生请来,根据逝者咽气时间批好七单即七七49天的日期,让子孙们按日期祭拜;其次要把所有的亲戚朋友名单列表,派家族成员分别去报丧,亲戚朋友们自会来吊唁奔丧,一般白天午饭和晚饭都得摆上几桌,所有的家族成员都会在这里吃饭忙事;最后是安排每天晚上守灵,正常是三、四桌玩牌打麻将的,还有陪玩的,好烟好茶水,半夜的夜宵也得是好酒好菜招待着,这些守灵人都是给主家面子才来的,必须好好招待!丧主怎么安排主家就必须怎么做。
最搞得主家的儿女后辈晕头转向的是办头七,那就是说白了既晕又乱,下地的前天晚上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来送丧,七个厨子八个客,吃的喝的劝酒水的,二三个小时才能打发好所有的客人,尘埃落定之后,戏台上也开场了,分不清是丧乐还是喜乐反正酒足饭饱一顿乱吹乱弹,紧接着就是跑灵堂,吹手们前面吹孝子贤孙跟进,哭的闹的,吹手们每吹一曲还有专人进行向孝子收取十元几十元不等的哭孝费,最后是戏台上开唱我们当地的童子戏,农村也没有什么 娱乐 ,唯一凑热闹的就是看这些童子戏,孝子们自己没看到掉泪,看得见的是花几百元钱请唱戏的大妈大婶们在台上干嚎假哭,哭娘哭老子,反而引得台下看戏的人们陪眼泪。
前前后后一共七天,直到从殡仪馆回来到逝者入土,打发所有的亲戚朋友吃完晚饭回家,这个事情才算*完成,不论有钱没钱都得走这样的程序,少说也得5万元,我至今都不明白,这些做儿女的当老人在世时不闻不问,眼睛一闭都成了孝子贤孙!
*多年前就呼吁丧事一律从简,可这歪风邪气就是没治住,甚至还把丧事喜办看成是对长辈的孝心,我真感到悲哀!我无数次跟我家老妈说了能吃多吃点,身体不舒服就及时医治,真的后来百老归天了我肯定不拿钱请戏班子回来瞎凑热闹!也许有人会觉得我忤逆,我还就是要这样说也要这样做!
农村办丧事说起来很复杂,我们这里流行一句老话:山东人爱吃糠,攒着银子出大丧。这是上百年前的一句古话,在农村主要是去世了老人,一般都会把丧失办的体体面面的,这里有很多原因;
长辈老人去世,他背后会有很多儿女子孙,他本人也有很多兄弟姐妹以及那些人的儿女子孙,这些人都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在这些人群中,也都有自己的亲戚关系(比如儿女亲家),作为去世老人的直系儿女,他们要考虑这些裙带关系,给老人一个体面的送葬仪式,一是表达自己失去亲人的痛苦,二是给这些裙带关系人一个表达哀悼的时间和场所,同时也把这些关系与 社会 其他关系区分开来以展示给大众。在农村这种家族关系人们还是很认可和重视的。
在农村老人去世都会把葬礼办的很场面,多年的积累,早已形成一种风俗,也是一种葬礼文化,办这种葬礼是很费钱的,所以子女们会尽力而为的把葬礼办好,尽量不给自己留下亲人去世,葬礼办不好乡被邻耻笑的遗憾。
近两年由于地方*的干预,葬礼都很简洁了,有的连披麻戴孝,都减掉了,虽然看起来风气是好了,但却看得出对老人去世,所有人的一种冷漠无奈和平静,虽然说不出什么,但总感觉在人情味上少了些什么,也许隐含在人们的无言中吧。
在我们农村老家,不管有没有钱,在家里有老人去世后都会大操大办,大操大办没有错,到很多家庭都在进行着不必要的攀比,而且现在的农村老人去世后已经变得逐渐“喜庆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喜丧,这种情况在农村是非常普遍化的。
以前的喜丧主要是指年龄比较大的老人去世,或者是老人在去世之前没有遭受任何病痛的折磨,这两者才被人称为喜丧,而现在不同了,只要是村里有老人去世都是按照“喜丧”的规格进行办理,还有甚者会请专业的团队进行表演,这是让很多人都不能够理解的。
对于喜丧我自然是不能够理解的,家中老人去世本就是一件非常悲伤的事情,对于一个陪伴自己几十年的人突然离去,反正我是做不到,所以我的主观意识里也是非常讨厌喜丧的,或许对于很多人而言,老人去世不仅对老人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同时对家庭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在老人生前对老人好一点,这就比什么都好,在我们村里就有这么一个例子,老人生有两个儿子,在老人还没去世的时候,两个儿子对于老人的赡养问题总是“踢皮球”,而且每个月就只给老人几百元生活费,当老人去世后,老人的两个儿子花费了数十万为老人操办葬礼。
老人需要的不是多么风光的葬礼,在生前对老人好,在老人死后秘不发丧也不会落人口舌。
确实,“丧事喜办”这些年在我国的农村,仍至一些小城市地区非常的常见。特别是逝者入土前两天,说实话,要不是挂着白布有时候你都分不表达是丧事还是喜事。逝者家属往往会请很多的人来表演节目,整的非常热闹,敲锣打鼓。
甚至有些地方还会表演一些低俗的节目,我个人对此是非常反对。
首先,这种事绝对没有值得高兴的地方。我每次见到附近有这种“丧事喜办”的事都很少上前,那再热闹,总给人一种热闹的不正经的感觉。
另外,这种大操大办本身它就是一种铺张浪费,也丝毫没有表现出逝者的尊重,反而有种哗众取宠意思。
但是,也确实有一些农村比较孝顺的家属确实是想再次表达对逝者的感情与怀念。但是他们又没有别的方式去表达心中的感受,所以他们也只能“丧事喜办”。
我希望更多的“丧事喜办”都是因为对逝者的尊重,而非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
试想一下,丧事上唱着《 千年等一回 》是怎样的一种画风?难道是好不容易等来一回丧事吗?还是终于解脱了?又比如,两口子中的一位意外死亡,丧事上却放着《 夫妻双双把家还 》的曲目,难道想让剩下的那一个也早点嗝屁吗?
这些丧事歌舞会、丧事音乐会究竟几时休?对于这种现象,归结于喜丧、丧事喜办也说不过去。喜丧一般是「福寿全归」,需满足全寿、全福、全终,即高寿、子孙满堂的人自然无痛苦地去世。
现在能达到这样条件的老人不是很多,高寿者多,但三天两头生病吃药者也不少;儿孙满堂者多,但养儿养仨没有家的老人也有;而那种在去世前还在做农活的虽然无疾而终,但直到去世还没从种庄稼的岗位上「退休」,算得上凄凉,也反映出儿孙的不孝,怎算得上喜丧?
好些其实并不满足喜丧的,因老人活了七老八十,算过了古稀之年,在儿孙看来当属喜丧。喜丧可谓悲喜交融,悲的是灵堂的布置,透露出一股悲伤的气氛,而喜的是设在院坝里的舞台,请的商演队伍唱着流行歌曲、跳着肚皮舞,洋溢着却是节日的喜庆。
这哪里像个丧事的样子,更有甚至,某些丧事舞台上竟毫不在意地上演了低俗的节目,惹得众宾客哈哈大笑,乐开了怀。所以,刺楸认为这类喜丧实际上是花钱 娱乐 宾客的,而时候也会成为大家的笑柄。
只要肯花钱,就能买来眼泪。丧事音乐会已让人嗤之以鼻了,又来了哭丧表演。虽为哭丧,实为表演,属于丧事喜办的变版。
老人去世,儿孙悲伤都来不及,竟然花钱请戏子哭丧,就算哭得昏天暗地、山河挪位,宾客们也会议论纷纷,甚至会为哭丧者的动容演出而啧啧称赞。哭丧者流的眼泪是真,但眼泪中没有真情,更没有亲情,有的只是铜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