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教你如何深入理解人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4 06:3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2 00:58
文/小宋老师
我所说的这位心理学大师,名字叫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心理学界,他可是号称与弗洛伊德并驾齐驱的心理学大师。
阿德勒原本是弗洛伊德的弟子,但是因为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而和弗洛伊德决裂,并且创立了以“自卑感”和“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强调“社会意识”的个体心理学。
之前曾经读过阿德勒的代表作《自卑与超越》,前些日子又读了他的另外一本鲜为人知的著作《理解人性》。在豆瓣上,很多人觉得这本书写的比《自卑与超越》还要精彩。
下面,我就将读完这本书之后所挑选出来的八段话和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跟随大师的脚步,更好的去理解人性。
01.
有的人会经常表现出一些令人颇为不快的小习惯,例如咬指甲或者是抠鼻孔等等。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小习惯其实暴露了他们的固执本性。
解析: 为什么说这些很难改掉的小习惯会暴露一个人的固执本性呢?阿德勒在书中进一步解释道,“我们可以设想,这些人在儿童时期肯定会因为这些坏毛病而受到过父母的责骂。但是他们却对这些责骂无动于衷,依然保留着这些坏毛病,那么他们肯定有固执的倾向。
02.
“在某件事情上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实际上说明了,一个人希望自己从这件事情当中解放出来。因为唤醒注意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对外部世界实实在的兴趣。一旦一个人认为“这个事情跟我无关”,那么他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被分散。
解析: 我经常会听到一些老师说,“某某学生在上课时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不知道他是否有注意力缺陷综合症?”其实这只能说明,这名学生对上课的内容缺乏兴趣。如果老师认真了解学生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上面的表现,就不难发现,这名学生其实很容易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03.
健忘的人通常是那些不愿公开表达自己反叛态度的人,他们的健忘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反映了他们对所承担任务兴趣的缺乏。
解析: 这个观点让我想起了心理学上的另外一个词语“隐蔽的被动攻击”。有很多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和善,从来都不发怒。但是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经常容易拖延,或者是遗忘掉上级所交代的一些重要事情。其实,这一类人正在实施所谓的“隐蔽的被动攻击”。他们正是在通过“拖延”或“健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反叛。
04.
睡眠是用来评价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绝佳标准。假若一个人有严重的睡眠障碍,那么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具有极大的警惕性和深深的不安全感。
解析: 加藤谛三曾经在《写给失眠者的心理学》当中明确指出,“失眠症不仅仅是睡不着那么简单,其背后有大范围没有解决的心理问题。”阿德勒在书中还进一步补充道,悲观者往往更加容易陷入失眠的泥潭,因为他们一直都会纠结于那些根本就无关紧要的困难和危险。
05.
历史和经验都表明,除了成为第一名和最优秀的人之外,我们还有其他很多重要的事情去做。
解析: 如果一个人的脑袋里只想着如何才能成为第一名或者是那个最优秀的人,那么他就会变得非常自私,凡事只为自己着想,同时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去担心其他人是否会超过自己。这种人不仅会活得很累、很焦虑,同时在内心当中也会充满对他人的嫉妒和憎恨,因而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度、持久的人际关系。
06.
有的人会把“自负”这项心理特质隐藏的很深,但是我们却依然可以通过一些蛛丝马迹觉察到。例如,一个人在社交生活中总是在努力抬高自己的地位,或者是让自己成为众人关注的中心,或者是喜欢发表冗长的高谈阔论等等。这些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让自己出尽风头。
解析: 过分自负的人往往只愿意做表面功夫,而不会下苦功夫去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这就会导致,自负的人总是很难得到真正的幸福。除此之外,自负的人经常容易带上伪装的面具,装出和善的面孔去结交朋友。但是他们结交朋友的目的只是为了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去获取优越感。因此,自负的人决不会选择去和那些比自己更加优秀的人去结交朋友。
07.
容易发怒的人往往具有深深的自卑感,因为自信的人不需要通过这种暴力的方式来获取优越感。可以说,每次发怒的行为,都是一种通过损害他人来提高自己自尊的卑劣手段。
解析: “发怒”是争取权利和地位的最典型行为。有的人故意将发怒作为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其他方法解决问题了。他们常常会显得高度敏感,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而只有高人一等才能让他们感到快乐。
08.
在社会、历史、文化等种种因素的作用下,一个荒谬的观念——“女性在某种程度上应当具有自卑感”深深的植根于人类的思想中,以至于我们文化里所有值得赞美的东西都隐含着“男性”,而所有没有价值或实际上被贬低的事情都带有“女性”的标签。
解析: 如果我们告诉一名男性,说他具有女性的品质,那么他会大为恼火。例如,没有一个男人喜欢被别人称作为“娘娘腔”。但如果告诉一名女性,她具有男性品质,她则会欣喜若狂。例如,很多女性都喜欢带着调侃的口吻说自己是“女汉子”。
参考文献:阿德勒著,《理解人性》,新世界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