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4 01: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19:39
《周易参同契》奠定了中国传统内外丹学的理论基础。其炼化的主导思想,是糅合易、老哲学于一炉的天人合一论。认为炼丹应遵循自然界天地日月生成运转之法则,以乾坤(阴阳)二卦为本,逆自然之易,夺造化之功,由阴阳和合而返本归元,复归于虚无之道。就内丹而言,应先追究人生命之本元,所谓“将欲养性,延命却期审思后末,当虑其先。人所禀躯,体本一元,元精云布,因气托初,阴阳为度,魂魄所居。阳神日魂,阴神月魄,魂之与魄,互为室宅。”③虚无乃人生命之本元,精气神(魂魄)为人身之阴阳,炼丹之药物,取法乾坤二卦,“乾动以直”、“坤静以翕”,令气布精流,摄情归性,而归根返本,为结丹之要。具体*,则先“筑垣城郭”(摄情归性),固塞耳目口三宝,意守“规中”,“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专心不二,渐臻身体强健,颜容润泽,阴邪辟而正阳立,内气周流于身中,“淫淫若春泽,液液象解冰,从头流至足,究竟复上升,往来洞无极,怫怫被容中。”④对*中内气周流等体验,描述颇为真切;并运用卦象易理,对*中用意的火候法度和精、气、神生发变化的轨迹, 作了相当详尽的阐述。后世内丹学逆炼归元的理论模式,及筑基、三关炼化等*法则,无不本于此书而发挥。
魏伯阳之后,从魏晋至南北朝,外丹与服气、服食等方术盛行,内丹之道似乎隐而不彰,大概只在民间秘传。至中唐,魏伯阳一系的内丹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玄宗朝道士张果、罗公远,*内丹被认为卓有成效。张果《太上九要心印妙经》,运用《阴符经》哲理,对内炼法则作了更为明晰的阐述。罗公远、叶静能注《真龙虎九仙经》所述的内丹法,有佛教密法影响之迹。但直到此时,道教界和社会上盛行的炼养之道,仍为外丹与服气,内丹相对沉寂。一类题为内丹的道书,如《道藏·太玄部》所收的《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其所言内丹,实际上是上清派的集神存想之道,与魏伯阳一系内丹不同,有些服气类道书中,也称服气为内丹。 晚唐以来,三教合流,成为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儒、道二家,都不能不受已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佛学尤其是禅宗之学的影响。钟离权一系的内丹学,也不能不以与禅宗融合为其发展的基本路线。内丹与禅,在修习的基本原则“无念”上,本来就多有相通,《钟吕传道集》就以佛家术语“真空”为*之 要,有云:“若以绝念无想,是为真念,真念是为真空,真空一境,乃朝真迁化而出昏衢超脱之渐也。”⑧至钟离权的门人吕洞宾,更以禅、道融合为其内丹说的基本特质。据传吕曾参黄龙晦机禅师,此后对禅宗深为服膺,倡禅、道双融。其《敲爻歌》等总结内丹之纲宗为“性命双修”,修性谓明心见性,了彻禅宗所谓心源性海;修命指炼化精,气为内丹入手路径。单修性或单修命,皆失于偏颇,单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单修命不修性,“恰如鉴容无宝镜”,⑨只有性命双修,方为稳当。此所谓性命双修,实际上含有禅、内丹双修,或在内丹*的基础上参究禅宗的意味。
吕洞宾性命双修、禅道双融的思想,成为后世内丹学发展的基本路线。北宋以后的内丹学诸家,几乎无不渊源于吕洞宾。性命双修、禅道双融的内丹学,至北宋神宗朝的张伯端趋于成熟。张伯端先作《悟真篇》丹词,发挥钟吕一系的传统丹法,后又参究禅宗,撰《禅宗诗偈》言明心见性之事,作为《悟真篇》的续篇。《悟真篇》(包括续篇)被公认为《周易参同契》以后影响最大、水平最高的内丹撰述,古今注疏发挥者达数十家之多。 从苏轼的道教养炼方式表中可以发现以下现象: (1 ) 苏轼几乎涉及了道教发展数千年来所有的炼养方式。 不论是丹鼎派还是符箓派, 不论是内丹还是外丹; 不论是服食药物, 还是炼养丹砂; 不论是吞咽津液, 还是屏闭呼吸; 不论是按摩, 还是饮食; 亦或是修性修命, 还是性命双修。苏轼都殷勤的探讨, 小心的实践。 而这些炼养方式绝不是哪一个道教门派一时所能够全部拥有的,也是不可能在不同的教派之间互相交流传播的。这从苏轼获得这些方术的途径也可以得知, 他的途径有三: 读过全部《道藏》。( 事见《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读道藏》); 以恳切的态度从道士那里获取, 包括一些外丹的炼养、 气息的搬运、 津液的吞咽等等; 从生活经历—— — 读百家书、 膜拜求签、 行医经验等处获取, 包括性情的修养、 签言的理解、医药保养以及生活的体悟等等。 (2 ) 用自己亲眼所见、 卓有功效的按摩、 搬运、 胎息等进行养炼。不仅如此,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医药学者,他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得来的养生原则绝对而严格地控制着自己的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并且不自私, 不隐藏, 毫无保留、 热心地介绍给自己的朋友, 甚至政敌。 (3 ) 苏轼重视对于生命的爱护, 但更重视对于心性的*,也就是在执行性命双修的同时更服膺于 “性” 的修养。
从他炼养的选择态度来看, 他是一个道教徒的实用主义者。苏轼对于道教可谓终身迷恋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只说佛教的力量, “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其实道教也是功不可没, 苏轼用道家的与世无争, 清净无为来显示自己的置身事外,摆明一种姿态给当局者看。《送沈逵赴广南》 中言: “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功名如幻何足计, 学道有涯真可喜。勾漏丹砂已付君, 汝阳瓮盎吾何耻。” 苏轼大多数的道教炼养方式也肇起于斯时, 《与刘宜翁使君书》 说: “轼齿龀好道, 本不欲婚宦, 为父兄所强, 一落世网, 不能自逭。然未尝一念忘此心也。今远窜荒服, 负罪至重, 无复归望。杜门屏居, 寝饭之外,更然一事, 胸中廓然, 更无荆棘。窃谓可以受先生之道。” ( 《苏轼文集 · 第四十九卷》 ) 在黄州时大量的书信可以证明这一点。
翻开他的文集, 可以说不但道家的学说思想,而且道家人物、道家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也俯拾可得。少年时有“名声实无穷, 富贵亦暂热”( 《屈原塔》) 对于名声富贵的思考、有“ 日月何促促, 尘世苦局束”( 《仙都山鹿》) 对于生命社会的慨叹。 老年时有“ 吾生本无待, 俯仰了此世……下观生物息, 相吹等蚊蚋”对万物的洞察, 有“ 东坡信畸人 , 涉世真散材, 仇池有归路, 罗浮岂徒来”(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十三》) 对归路于道家的诉说。 对道家名词、人物、道场的运用就更多了,《王颐赴建州钱监求侍及草书》一诗中“ 丁宁劝学不死诀, 自言亲受方瞳翁 ……河车挽水灌脑黑, 丹砂伏火入颊红, 未能便乞勾漏令, 官曹似是锡与铜。 ”引用了方瞳翁这个人物、 “ 河东” 、“ 挽水” 、“ 灌脑”、“ 丹砂” 这些道家名词,“勾漏”这个道家的三十六洞天; 道家人物还如“ 列子御风殊不恶, 犹被庄生讥数数”( 《张安道乐全堂》) 中的列子、庄子;“东坡之师抱扑老, 道华亦尝啖一枣”《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
苏东坡谪居惠州,前后四年时间,但“杖履罗浮殆居其半”。他和儿子苏过在葛洪炼丹灶附近搭起一间“东坡山房”,并在山房附近炼丹。
东坡希望象葛洪一样: “绝庆吊于乡党,弃当世荣华”,入名山以求长生之道。他崇尚葛洪说:“学道虽恨晚,愧比稚川翁。”在给他儿子苏过的一首诗中,称“东坡之师抱朴老,真契早已交前生。”苏轼在梦中与葛洪谈论炼丹之事,他将之写成诗曰:“析尘妙质本来空,更积微阳一线功;照夜一灯长耿耿,闭门千息自蒙蒙。养成丹灶无烟火,点尽人间有晕铜j寄语山灵停伎俩,不闻不见我何穷。’’竟自认为前世是抱朴子之徒转世,今生依旧奉为老师。李零先生以 为“研 究 内 丹 术 的 起 源… …丹田 学 说 的 提 出 是 一 种 关 键”, 而“丹 田”之 说 早 见 于 东 汉 桓 帝 时 的 《 老 子 铭 》 、 《 仙 人 王 子 乔 碑 》 和 《 抱 朴子地 真 》, 据 此 他 认 为“它 们 应 是 内 丹术 形 成 之 真 正 标 志。 ②内丹思想是东坡着重发扬的,遵照“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的道学思想, “安心守玄牝,闭眼觅黄庭”,默念着《黄庭经》,加功静观,进行气功吐纳。更以丹法隐喻作诗留了颇多内丹篇章,开启了内丹史浓墨重彩的一篇,对当时内丹从上至下的发展传播历史上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白玉蟾也深受苏轼影响并把苏轼当成本家。白玉蟾祖师诗文之中常称苏东坡为“坡仙”,可为了解苏轼者也。 即王嚞所创全真道及祖述王嚞门下七大弟子之七真派。该派在*次第上与南宗相反,主张先性后命,先做除情去欲、摄心守念、明心见性的功夫,以清净心地、不受欲尘污染为诀要。此后从真心中生真意,循序炼化精、气、神。北派皆主清修,提倡出家、禁欲、苦行。北派丹法,在元代以后融摄南宗、理学之说,以明末伍守阳、清代刘一明、闵一得等阐述最为明晰。伍守阳的《仙佛合宗语录》《天仙正理直论》等
所述丹法,分筑基、初关炼精化气、中关炼气化神、上关炼神还虚四阶。筑基以炼己为要,炼己即做对景无心的功夫,以识心见性,次则循序炼化精、气、神。AD闵一得的《古书隐楼藏书》搜罗诸多内丹撰述,于炼丹中黄直透、活子活午、阴?等密义,指陈甚详,并有从意注顶门等入手的方法。清初中兴全真道龙门派的王常月,则强调修丹以持戒为先,须严循戒定慧的次第,以伦理修养和明心见性为要。
内丹中派,指元初从南宗合流于全真道的李道纯之说。李氏总结南北二宗之学,宗承发挥陈楠之说,将道教的全部炼养术分为旁门九品、渐法三乘、最上一乘三大类。其中后二类属内丹。渐法三乘者,下乘“以身心为鼎炉,精、气为药物,心肾为水火,五脏为五行,肝肺为龙虎,精为真种子,以年月日时为火候,咽津灌溉为沐浴,口鼻为三要,肾前脐后为玄关,五行混合为丹成”。AE此为安乐延年之法。中乘“以乾坤为鼎器,坎离为水火,乌兔为药物,精、神、魂、魄、意为五行,身心为龙虎,气为真种子,一年寒暑为火候,法水灌溉为沐浴,内境不出、外境不入为固济,太渊绛宫精房为三要,泥丸为玄关,精神混合为丹成”。AF称此属养命之法,可得长生久视之果。上乘“以天地为鼎炉,日月为水火,阴阳为化机,铅汞银砂土为五行,性情为龙虎,念为真种子,以心炼念为火候,息念为养火,含光为固济,降伏内魔为野战,身心意为三要,天心为玄关,情来归性为丹成”。AG称此为上乘延生之道,可证仙果。这种丹法,即是白玉蟾所传融有禅法的性命双修之道。最上一乘“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净为丹基,无为为丹田,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窒欲惩忿为水火交,性情合一为金木并,洗心涤虑为沐浴,存诚定意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三元混一为圣胎,性命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称此为上品天仙之道,修习成就,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AH这种最上一乘,有浓厚的佛教禅之气味。李氏认为三乘渐法,分别宜于下、中、上三士*,最上一乘,“至士”可以行之,并谓夙有根器的至士,可不经修命之渐道,而“一直了性,自然了命也”。中下之士宜修先了命后了性的渐道。李道纯的内丹说,标志着南北宗内丹说在元初融合后,已臻于高度成熟。 另外,自唐宋以来,内丹家即根据男女生理之别,强调女子修丹应与男子不同,创编了专用于女子修丹的“女金丹”。金代王嚞弟子孙不二开创的全真道清静派,专传女丹。
历代的女丹撰述,如《孙不二女丹诗》《坤元经》《女金丹》等,多达三十余种。一般都认为女子炼丹应从炼形始,先作“斩赤龙”的功夫,炼血化气,然后或可依男丹法炼气炼神。
内丹之学,源远流长,阐发于汉末,盛行于晚唐,博采佛、儒、医诸家之长,不断趋于成熟,并逐步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多种多样的*途径。它宗依《道德经》《阴符经》等经典,融摄道、禅、易、儒、医等学,实践体验,形成了基于人体生命顺逆升沉的独特理论,对气功、医疗、人体科学诸方面,都有广泛的影响和启发作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0 23:15
《周易参同契》奠定了中国传统内外丹学的理论基础。其炼化的主导思想,是糅合易、老哲学于一炉的天人合一论。认为炼丹应遵循自然界天地日月生成运转之法则,以乾坤(阴阳)二卦为本,逆自然之易,夺造化之功,由阴阳和合而返本归元,复归于虚无之道。就内丹而言,应先追究人生命之本元,所谓“将欲养性,延命却期审思后末,当虑其先。人所禀躯,体本一元,元精云布,因气托初,阴阳为度,魂魄所居。阳神日魂,阴神月魄,魂之与魄,互为室宅。”③虚无乃人生命之本元,精气神(魂魄)为人身之阴阳,炼丹之药物,取法乾坤二卦,“乾动以直”、“坤静以翕”,令气布精流,摄情归性,而归根返本,为结丹之要。具体*,则先“筑垣城郭”(摄情归性),固塞耳目口三宝,意守“规中”,“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专心不二,渐臻身体强健,颜容润泽,阴邪辟而正阳立,内气周流于身中,“淫淫若春泽,液液象解冰,从头流至足,究竟复上升,往来洞无极,怫怫被容中。”④对*中内气周流等体验,描述颇为真切;并运用卦象易理,对*中用意的火候法度和精、气、神生发变化的轨迹, 作了相当详尽的阐述。后世内丹学逆炼归元的理论模式,及筑基、三关炼化等*法则,无不本于此书而发挥。
魏伯阳之后,从魏晋至南北朝,外丹与服气、服食等方术盛行,内丹之道似乎隐而不彰,大概只在民间秘传。至中唐,魏伯阳一系的内丹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玄宗朝道士张果、罗公远,*内丹被认为卓有成效。张果《太上九要心印妙经》,运用《阴符经》哲理,对内炼法则作了更为明晰的阐述。罗公远、叶静能注《真龙虎九仙经》所述的内丹法,有佛教密法影响之迹。但直到此时,道教界和社会上盛行的炼养之道,仍为外丹与服气,内丹相对沉寂。一类题为内丹的道书,如《道藏·太玄部》所收的《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其所言内丹,实际上是上清派的集神存想之道,与魏伯阳一系内丹不同,有些服气类道书中,也称服气为内丹。 晚唐以来,三教合流,成为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儒、道二家,都不能不受已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佛学尤其是禅宗之学的影响。钟离权一系的内丹学,也不能不以与禅宗融合为其发展的基本路线。内丹与禅,在修习的基本原则“无念”上,本来就多有相通,《钟吕传道集》就以佛家术语“真空”为*之 要,有云:“若以绝念无想,是为真念,真念是为真空,真空一境,乃朝真迁化而出昏衢超脱之渐也。”⑧至钟离权的门人吕洞宾,更以禅、道融合为其内丹说的基本特质。据传吕曾参黄龙晦机禅师,此后对禅宗深为服膺,倡禅、道双融。其《敲爻歌》等总结内丹之纲宗为“性命双修”,修性谓明心见性,了彻禅宗所谓心源性海;修命指炼化精,气为内丹入手路径。单修性或单修命,皆失于偏颇,单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单修命不修性,“恰如鉴容无宝镜”,⑨只有性命双修,方为稳当。此所谓性命双修,实际上含有禅、内丹双修,或在内丹*的基础上参究禅宗的意味。
吕洞宾性命双修、禅道双融的思想,成为后世内丹学发展的基本路线。北宋以后的内丹学诸家,几乎无不渊源于吕洞宾。性命双修、禅道双融的内丹学,至北宋神宗朝的张伯端趋于成熟。张伯端先作《悟真篇》丹词,发挥钟吕一系的传统丹法,后又参究禅宗,撰《禅宗诗偈》言明心见性之事,作为《悟真篇》的续篇。《悟真篇》(包括续篇)被公认为《周易参同契》以后影响最大、水平最高的内丹撰述,古今注疏发挥者达数十家之多。 从苏轼的道教养炼方式表中可以发现以下现象: (1 ) 苏轼几乎涉及了道教发展数千年来所有的炼养方式。 不论是丹鼎派还是符箓派, 不论是内丹还是外丹; 不论是服食药物, 还是炼养丹砂; 不论是吞咽津液, 还是屏闭呼吸; 不论是按摩, 还是饮食; 亦或是修性修命, 还是性命双修。苏轼都殷勤的探讨, 小心的实践。 而这些炼养方式绝不是哪一个道教门派一时所能够全部拥有的,也是不可能在不同的教派之间互相交流传播的。这从苏轼获得这些方术的途径也可以得知, 他的途径有三: 读过全部《道藏》。( 事见《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读道藏》); 以恳切的态度从道士那里获取, 包括一些外丹的炼养、 气息的搬运、 津液的吞咽等等; 从生活经历—— — 读百家书、 膜拜求签、 行医经验等处获取, 包括性情的修养、 签言的理解、医药保养以及生活的体悟等等。 (2 ) 用自己亲眼所见、 卓有功效的按摩、 搬运、 胎息等进行养炼。不仅如此,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医药学者,他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得来的养生原则绝对而严格地控制着自己的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并且不自私, 不隐藏, 毫无保留、 热心地介绍给自己的朋友, 甚至政敌。 (3 ) 苏轼重视对于生命的爱护, 但更重视对于心性的*,也就是在执行性命双修的同时更服膺于 “性” 的修养。
从他炼养的选择态度来看, 他是一个道教徒的实用主义者。苏轼对于道教可谓终身迷恋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只说佛教的力量, “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其实道教也是功不可没, 苏轼用道家的与世无争, 清净无为来显示自己的置身事外,摆明一种姿态给当局者看。《送沈逵赴广南》 中言: “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功名如幻何足计, 学道有涯真可喜。勾漏丹砂已付君, 汝阳瓮盎吾何耻。” 苏轼大多数的道教炼养方式也肇起于斯时, 《与刘宜翁使君书》 说: “轼齿龀好道, 本不欲婚宦, 为父兄所强, 一落世网, 不能自逭。然未尝一念忘此心也。今远窜荒服, 负罪至重, 无复归望。杜门屏居, 寝饭之外,更然一事, 胸中廓然, 更无荆棘。窃谓可以受先生之道。” ( 《苏轼文集 · 第四十九卷》 ) 在黄州时大量的书信可以证明这一点。
翻开他的文集, 可以说不但道家的学说思想,而且道家人物、道家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也俯拾可得。少年时有“名声实无穷, 富贵亦暂热”( 《屈原塔》) 对于名声富贵的思考、有“ 日月何促促, 尘世苦局束”( 《仙都山鹿》) 对于生命社会的慨叹。 老年时有“ 吾生本无待, 俯仰了此世……下观生物息, 相吹等蚊蚋”对万物的洞察, 有“ 东坡信畸人 , 涉世真散材, 仇池有归路, 罗浮岂徒来”(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十三》) 对归路于道家的诉说。 对道家名词、人物、道场的运用就更多了,《王颐赴建州钱监求侍及草书》一诗中“ 丁宁劝学不死诀, 自言亲受方瞳翁 ……河车挽水灌脑黑, 丹砂伏火入颊红, 未能便乞勾漏令, 官曹似是锡与铜。 ”引用了方瞳翁这个人物、 “ 河东” 、“ 挽水” 、“ 灌脑”、“ 丹砂” 这些道家名词,“勾漏”这个道家的三十六洞天; 道家人物还如“ 列子御风殊不恶, 犹被庄生讥数数”( 《张安道乐全堂》) 中的列子、庄子;“东坡之师抱扑老, 道华亦尝啖一枣”《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
苏东坡谪居惠州,前后四年时间,但“杖履罗浮殆居其半”。他和儿子苏过在葛洪炼丹灶附近搭起一间“东坡山房”,并在山房附近炼丹。
东坡希望象葛洪一样: “绝庆吊于乡党,弃当世荣华”,入名山以求长生之道。他崇尚葛洪说:“学道虽恨晚,愧比稚川翁。”在给他儿子苏过的一首诗中,称“东坡之师抱朴老,真契早已交前生。”苏轼在梦中与葛洪谈论炼丹之事,他将之写成诗曰:“析尘妙质本来空,更积微阳一线功;照夜一灯长耿耿,闭门千息自蒙蒙。养成丹灶无烟火,点尽人间有晕铜j寄语山灵停伎俩,不闻不见我何穷。’’竟自认为前世是抱朴子之徒转世,今生依旧奉为老师。李零先生以 为“研 究 内 丹 术 的 起 源… …丹田 学 说 的 提 出 是 一 种 关 键”, 而“丹 田”之 说 早 见 于 东 汉 桓 帝 时 的 《 老 子 铭 》 、 《 仙 人 王 子 乔 碑 》 和 《 抱 朴子地 真 》, 据 此 他 认 为“它 们 应 是 内 丹术 形 成 之 真 正 标 志。 ②内丹思想是东坡着重发扬的,遵照“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的道学思想, “安心守玄牝,闭眼觅黄庭”,默念着《黄庭经》,加功静观,进行气功吐纳。更以丹法隐喻作诗留了颇多内丹篇章,开启了内丹史浓墨重彩的一篇,对当时内丹从上至下的发展传播历史上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白玉蟾也深受苏轼影响并把苏轼当成本家。白玉蟾祖师诗文之中常称苏东坡为“坡仙”,可为了解苏轼者也。 即王嚞所创全真道及祖述王嚞门下七大弟子之七真派。该派在*次第上与南宗相反,主张先性后命,先做除情去欲、摄心守念、明心见性的功夫,以清净心地、不受欲尘污染为诀要。此后从真心中生真意,循序炼化精、气、神。北派皆主清修,提倡出家、禁欲、苦行。北派丹法,在元代以后融摄南宗、理学之说,以明末伍守阳、清代刘一明、闵一得等阐述最为明晰。伍守阳的《仙佛合宗语录》《天仙正理直论》等
所述丹法,分筑基、初关炼精化气、中关炼气化神、上关炼神还虚四阶。筑基以炼己为要,炼己即做对景无心的功夫,以识心见性,次则循序炼化精、气、神。AD闵一得的《古书隐楼藏书》搜罗诸多内丹撰述,于炼丹中黄直透、活子活午、阴?等密义,指陈甚详,并有从意注顶门等入手的方法。清初中兴全真道龙门派的王常月,则强调修丹以持戒为先,须严循戒定慧的次第,以伦理修养和明心见性为要。
内丹中派,指元初从南宗合流于全真道的李道纯之说。李氏总结南北二宗之学,宗承发挥陈楠之说,将道教的全部炼养术分为旁门九品、渐法三乘、最上一乘三大类。其中后二类属内丹。渐法三乘者,下乘“以身心为鼎炉,精、气为药物,心肾为水火,五脏为五行,肝肺为龙虎,精为真种子,以年月日时为火候,咽津灌溉为沐浴,口鼻为三要,肾前脐后为玄关,五行混合为丹成”。AE此为安乐延年之法。中乘“以乾坤为鼎器,坎离为水火,乌兔为药物,精、神、魂、魄、意为五行,身心为龙虎,气为真种子,一年寒暑为火候,法水灌溉为沐浴,内境不出、外境不入为固济,太渊绛宫精房为三要,泥丸为玄关,精神混合为丹成”。AF称此属养命之法,可得长生久视之果。上乘“以天地为鼎炉,日月为水火,阴阳为化机,铅汞银砂土为五行,性情为龙虎,念为真种子,以心炼念为火候,息念为养火,含光为固济,降伏内魔为野战,身心意为三要,天心为玄关,情来归性为丹成”。AG称此为上乘延生之道,可证仙果。这种丹法,即是白玉蟾所传融有禅法的性命双修之道。最上一乘“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净为丹基,无为为丹田,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窒欲惩忿为水火交,性情合一为金木并,洗心涤虑为沐浴,存诚定意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三元混一为圣胎,性命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称此为上品天仙之道,修习成就,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AH这种最上一乘,有浓厚的佛教禅之气味。李氏认为三乘渐法,分别宜于下、中、上三士*,最上一乘,“至士”可以行之,并谓夙有根器的至士,可不经修命之渐道,而“一直了性,自然了命也”。中下之士宜修先了命后了性的渐道。李道纯的内丹说,标志着南北宗内丹说在元初融合后,已臻于高度成熟。 另外,自唐宋以来,内丹家即根据男女生理之别,强调女子修丹应与男子不同,创编了专用于女子修丹的“女金丹”。金代王嚞弟子孙不二开创的全真道清静派,专传女丹。
历代的女丹撰述,如《孙不二女丹诗》《坤元经》《女金丹》等,多达三十余种。一般都认为女子炼丹应从炼形始,先作“斩赤龙”的功夫,炼血化气,然后或可依男丹法炼气炼神。
内丹之学,源远流长,阐发于汉末,盛行于晚唐,博采佛、儒、医诸家之长,不断趋于成熟,并逐步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多种多样的*途径。它宗依《道德经》《阴符经》等经典,融摄道、禅、易、儒、医等学,实践体验,形成了基于人体生命顺逆升沉的独特理论,对气功、医疗、人体科学诸方面,都有广泛的影响和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