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与判断》:知觉、记忆和情境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4 08:0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2 07:32
脱离情境的决策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决策与判断都取决于我们看待和解释这个世界的方式。
1、选择性知觉
关于选择性知觉的一个最早和最著名的实验是由布鲁纳和波斯特曼(Bruner & Postman,1949)发表的。通过实验他们发现,对于这种不一致的大多数反应可以归为4类:支配、折中、*和再认。实验结果表明,当人们对某一特定情境有足够的经验时,他们常常会看到自己所期望看到的事物。
1)强烈的期望
人们的知觉强烈地受到已有信念和期望的影响。心理学家将这类影响称为“ 认知 ”因素。不过,知觉不仅受到人们的期望的影响,也受到了其*的影响。那些与期望、*以及情感依恋等有关的影响被称为“ 动机 ”因素。
2)敌意媒体效应
每一立场的人都认为新闻报道存有偏见,偏袒对方的立场。
知觉,就其本身性质而言,就具有选择性。
因此,在做任何重大决策或判断之前,通常值得停下来想一想并问自己一些关键的问题: 我是否受了某种动机驱使而以特定的方式看待事物?我夹杂了自身的哪些期望?倘若没有这些期望和动机,我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否会有所不同? 我是否向那些与我有着不同期望和动机的人询问过?通过提出这类问题,决策者可以发现许多能够引起知觉偏差的认知因素和动机因素。
2、认知失调
费斯汀格(Festinger,1957)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
1)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往往具有减少或者避免心理矛盾的动机。当人们同时持有两种心理上不一致的想法(即,在一定程度上感觉矛盾或是不相容的想法)时,他们就会体验到认知失调。
2)自我知觉理论
心理学家达里尔·贝姆提出,认知失调实验的研究结果也可以用其所谓的“自我知觉”理论来解释。根据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 失调的研究结果与消极的驱力状态(费斯汀格称之为失调)无关;相反,它们与人们如何从所观察到的自身行动中推断出的自己的信念有关。
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主要建立在两个假设之上:
人们对自己的态度、情绪以及其他一些内在状态的觉察,部分是通过观察自己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来实现的;
如果内部线索微弱、模糊或难以解释,那么人们在做出这些推断时就与外部观察者几乎一样了。
在发现自己表现出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后,学生试图通过表现得更加“开明”来减少这种失调(或者根据自我知觉理论,试图表现自己是一个没有性别歧视的人)。这种减少失调的方法称为“ 加固 ”,并且已经成功地运用于促进节约能源的运动之中。
根据失调理论,人们为某件事情付出越多,他们就越看重这件事的价值,而且越有压力继续为这件事付出。
3)注意要点
如果你希望某人对某事形成积极的态度,那么就引导他,使他向自己承诺拥有它。如果你希望软化某人对某不端行为的道德立场,就引诱他做出这种行为。相反,如果你希望加强某人对某不端行为的道德立场,那么就引诱他,但使其不足以对这一行为做出承诺。
3、记忆和后见之明偏差
1)记忆是在我们提取它时才建构的 (Loftus,1980;Myers,1990)。在发生重构的这一瞬间,我们所用到的“材料”是那些填补缺失细节的逻辑推断、与原始记忆混合在一起的关联记忆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影响记忆的要素有:问题的形式、顺序、时间以及信息内容。
人们并非仅仅记住句子,他们建构并记住了一种基本的情境。一旦一部分信息与其他信息结合在一起,有时候就很难记住哪些信息是新的,哪些信息是早已经知道的 。
2)后见之明偏差是这样一种倾向,将已经发生的事情视为相对不可避免和显而易见,却意识不到自己的判断受到了已知结果的影响。
3)减少后见之明偏差的方法有:暂停,思考有哪些可能的原因导致不同的结果时会减少;即要思考怎样才可能出现另一种结果;
减少记忆偏差的方法就是对已往事件(如会议、重要谈话、协议等)做好详细笔记和记录并保管好。
4、情境依赖性
情境依赖性指决策者并不能孤立地感知和记忆材料,而是根据他们过去的经验及材料所处的情境来解释新信息。
1)对比效应
只有当互相对比的刺激彼此相似时,对比效应才会发生。
2)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在每个系列较前出现的特征比较后出现的特征更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印象形成。首因效应是有关条目所占位置与其对判断的影响之间的大致关系。第一印象固然最重要,但第二和第三印象仍然表现出显著的首因效应。
3)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某些情况下,最后出现的信息会比最先出现的信息影响更大。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哪个影响更大呢?看情形:
假设你可以在一次公开辩论中选择最先发言或最后发言。如果对方要紧接着你发言,而且在辩论与人们的反应之间有一段延迟的时间,那么你应该选择最先发言。比如,你所辩论的问题将在一周后进行投票表决,那你应该选择最先发言。如果双方各自的发言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而且要求人们在第二个发言人发言结束后马上做出回应,那你应该利用近因效应,选择最后发言 。
4)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情境效应的作用并不是无限的。不管其他人说了多少谎,一个惯于说谎的人看起来总不会是诚实的,而一个*的政客也只能有限度地利用晕轮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