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现代仪器的古时候,人们是如何计时和计年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3:52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2:17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19年即将告罄,在感叹光阴似箭之余,让人不禁想到关于时光的最初鉴定。
早在商朝时期,古人便发明了圭表计时,其原理便是在地上直立一根长杆,通过影子长短的变化来判断时间。
立在地面上的杆子被称作"表",而平放在地上的刻度板则叫做"圭"。从这时起,便有了光阴的说法,并且通过分寸来形容时间的长短。
圭表虽然很方便,但如果表不小心被碰倒了,影子长短就会发生变化,时间也就不准确了。
后来人们发现,把杆子倾斜一定程度,无论什么时候,影子都能够均匀的投射到一个圆形的平面上,于是日晷便诞生了。
随着日晷的诞生,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并刻在日晷上。日晷虽然很方便,但要是碰到雨天,雪天或雾霾天等情况,它便成了摆设。
所以到了汉朝时期,古人又发明了更为靠谱的漏刻计时,即在漏壶里面盛满水,中间插上有刻度的箭,通过水位降低来计算时间。
最常见的漏壶为一刻之漏,当时的人们把一天分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漏完一壶刚好一刻。所以我们现在把十五分钟又称为一刻钟。
这种漏壶计时虽然不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但需要人不断地往壶里加水,特别不方便。
到了宋朝,人们在前人计时的基础上发明出了上能观天象,下能计时间的水运仪象台。它每隔十五分钟就会有小木人自动敲鼓一次,每隔一小时就会有小木人打铃一次,时间上的误差不超过十秒。
其报时的核心部件便是现代机械钟表的核心部件——擒纵器。而同时期的欧洲还在用日晷计时,所以就连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等人都认为,水运仪象台可能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祖先。
但如此贵重的东西在当时只有皇家贵族拥有,老百姓最实用的计时方式还是看日头和更夫打更。宵禁制度实行之后,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一炷香时间为一更,即现在的两小时。更夫这个职业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慢慢消失。
有了计时,便有了岁月更替,所谓"岁"者,即为年,而历法为纪年根本。按照标准,历法可分为三类,阴历,阳历和阴阳历。
而我国的传统历法是农历,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至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许多天文学者认为,农历是世界上最科学的历法,其本质便是一种阴阳历。
阴历是通过观测月亮来制定的,月亮圆缺的周期为一个朔望月,准确来说是29天12时44分;而十二个朔望月为一年,具体为354天8时48分。
阳历则是通过观测太阳来制定的,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一个轮回为一年,耗时365天5时48分。如此计算下来,阴历和阳历差了足足11天。
为了更精准的计算时间,中国人发明了农历,即用阴历确定月,用阳历确定年,而中间差的十一天,则用每隔两三年闰一个月的方式补齐。这样以来,用农历既可以看月份,又可以看季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2:18
在古代人们是通过日晷来计算时间的,但是由于日晷有些时候不是很方便,所以人们又发明了漏刻计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2:18
古代有很多种计算时间的方法,比如说日晷,他通过太阳在石头上的倒影来计算时间,还有一些通过燃香,点茶来计算时间的。还有用沙漏的,这个是最早的计时工具。计年一般是数天数,根据太阳和月亮在不同时候的角度大小不同来确定日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2:19
古代计时方法
“时辰”
古人最常用的计时用语是“辰”,也称“时辰”。他们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给每一个“时辰”取名,也就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每曰“时辰”从子时(相当于现在我们说的夜里十一点钟到一点钟)开始,到亥时(相当于夜里九点钟到十一点钟)结束。古人说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半个“时辰”就是一个小时。
“刻”
古人计时也说“刻”,这一时间概念源自于古老的计时工具日晷和漏壶。日晷是在一圆盘当中垂直竖立一杆,利用阳光下立竿投影的移动来记时,并以盘上刻痕为时间标记,即所谓的“晷度日刻”。最初用漏壶计时,一昼夜有一百“刻”,故古人言中的“刻”和我们现在说的一刻钟在时间长短上有出入,直到清代改一百刻为九十六刻,一刻才完全等同现在说的十五分钟。
没有先进仪器的古代人,他们是怎么定年份的?
在古代,没有现代先进的仪器设备,但古人发展出了多种方法来标记和计算年份。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纪年方法:1. 干支纪年法:这是最基础的纪年方式之一,自东汉时期起开始使用。许多中医古籍中都有干支纪年的记载。例如,《伤寒论》提到的“时己酉初夏也”,对应的公历年份是1729年。2. 年号纪年法:为了进一...
光谱仪的原理是什么?
光谱仪的原理是基于物质与辐射能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发射、吸收和散射等现象。当光照射到物质上时,物质会吸收某些波长的光,而反射或透射其他波长的光。通过测量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和反射,可以确定该物质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光谱仪通常由光源、分光系统和检测系统组成。光源产生辐射能,如可见光、红外光或紫外光。分光系统将光线分成不同的波长,然后将其传输到样品室。样品室中的物质吸收和反射这些光线,产生光谱。检测系统测量每个波长的光强度,并将这些数据转换为可分析的格式。通过分析光谱,可以确定物质的化学成分、结构、分子量和分子动…根据现代光谱仪器的工作原理,光谱仪可以分为两大类:经典光谱仪和新型光谱仪。经典光谱仪器是建立在空间色散原理上的仪器;新型光谱仪器是建立在调制原理上的仪器。经典光谱仪器都是狭缝光谱仪器。调制光谱仪是非空间分光的,它采用圆孔进光。 ...
古代人都没有表,怎么看时间的?
2、日晷 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古代老百姓没有表,他们是如何确定时辰的?
以前没有钟时,人们怎么计算时间的?
用沙漏,日晷 沙漏又称“沙钟”,是我国古代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沙漏的制造原理与漏刻大体相同,它是根据流沙从一个容器漏到另一个容器的数量来计量时间。这种采用流沙代替水的方法,是因为我国北方冬天空气寒冷,水容易结冰的缘故。最著名的沙漏是1360年詹希元创制的“五轮沙漏”。流沙从漏斗形的沙池流...
古代人怎么随时知道时间的
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有许多不便,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做动力,以驱动机械结构来计时。公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性计时器的作用。随后历代都相继制作了附设有计时装置的仪器,其中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把机械计时装置的发展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
古时候的人们是怎么算时间的?
在公元前1400年,出现的漏壶(沙漏或者滴漏)是第一个摆脱天文现象的计时仪器.它根据流沙从一个容器滴漏到另一个容器的数量来计量时间.古代人设计的“五轮沙漏”通过流沙从漏斗形的沙池流到初轮边上的沙斗里,以此来驱动初轮,从而带动各级机械齿轮的依次旋转.最后一级齿轮带动在水平面上旋转的中轮,中...
古时候的计时方法和现在的计时方法有什么区别?
古代人虽然没有现代的计时工具那么先进,那么发达,但是古代人也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式。古人计算时间的方式是通过十二时辰制来计算的。古人会把现在的23:00到1:00这一段时间称为子时,把凌晨1:00到凌晨3:00段时间称为丑时。一、现代计时方式在现代生活中,计算时间的工具有很多,但是计时的方式其实并不...
我国古代没有钟表的时候,是会用日尺计算时间的吗?
简单来说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时钟,比西方要早六百年。有了这么一个开端,后面的发明自然是接踵而来,北宋的苏颂等人发明了水运仪象台,相比水运浑天仪,它的齿轮机构更加复杂,精度也更高,意义最大的是在仪器上装有一擒纵机构---“天衡”,这一机构可以让齿轮由连续运转转为间隔运转,即减少了机械疲...
古代人怎么计算时间?
浑天仪古代文献中有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洛下闳、鲜于妄人作浑天仪之说,但未提到它的结构。《晋书·天文志》记载东汉张衡 (公元78~139)制造浑天仪,说在密室中用漏水驱动,仪器指示的星辰出没时间与天文观察的结果相符。《新唐书·天文志》对唐开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梁令瓒设计的浑天仪有较详细的记述。仪器...
古代人怎么测时间
古时候,人们通过不同的时间测量工具来测量时间的。具体如下:1、日晷 日晷又称“日规”,是最早的计时工具之一,日晷本意是指太阳的影子,故而它的计时原理也和太阳有关,通过太阳投影的移动方向来确定并划分时刻,由晷面和晷针组成,晷面上刻有刻度。日晷上面的刻度并不是都相同的,因为不同的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