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2 12: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0:20
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项目
陕西“咸阳牛拉鼓”乃咸阳老西街土生土长之汉族民间鼓乐艺术,大约起源于秦代以前.“据东周列国志”一百零 四回描写:“秦俗:农事毕,国中纵倡乐三日,以节疲劳。凡百戏任人陈设,有一长一艺人所不能者,全在次日施逞.”看来,古代之百戏就是现代社火的前身,正月十五耍社火热闹三天的风俗,两千年以前已在陕西盛行了。另外,在秦咸阳三号官殿遗址,发现有百戏图之壁画;在咸阳杨家湾出土的彩绘陶俑、陶骑马俑(又称“三千人马”)中有舞蹈、奏乐、指挥等各种乐舞俑,在咸阳乾陵、昭陵所发掘展示的文物中有大批乐舞壁画和乐舞俑,其中有击鼓、击铙、击铃、吹埙者等.其形象生动、造型*真.在陕西省博物馆陈列咸阳塔尔坡出土的战国时期秦国所用的军乐器镦于,铜质制造精细、造型特别、上小下大而且以优美曲线收腰,顶枢为一身态矫健的飞龙.以上历史文物说明秦汉以来,关中一带的音乐舞蹈(包括锣鼓乐和鼓吹乐)已十分盛行,它们用于节日欢庆,婚丧礼仪,也用于行军打仗以助军威.秦咸阳地处关中腹地,人民生活一直比较优越,所以是秦、汉、唐等朝的都城所在地,自古以来尤为注重节日庆祝活动,而锣鼓的技艺高超、阵容雄伟宏大,形成独特的风格那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咸阳牛拉鼓”昔时技艺以师承传播,演奏每与社火祭祀相关,演奏“什样锦”鼓乐曲亦以关中地区汉族民间俚曲为滥觞,水深土厚源远流长。传至我父亲郑明寿一代,鼓乐成为新时代之群众艺术,遂使鼓面扩大、鼓壁加高,并被郑明寿父亲始载置牛拉大车架之上鼓乐舞腾踏,“咸阳牛拉鼓”由此而得名,郑明寿亦被誉为“西北鼓王”,浸淫乡里、影响八方,仕农工商争相效尤,形制日渐壮阔技艺多彩.威震三秦、享誉宇内,近半个世纪盛行不衰.其组织形式以鼓师家为核心,大家捐款购买制作大鼓、铜器、服装、道具,称为 “同乐会”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耍社火时为高跷队开路,气吞山河、排山倒海;埋人惊灵、送殡演时庄严浑厚,自八十年代初有民间文艺工作者爱其大起大落之鼓点、深沉有力之节奏,稳重大度之作派、翻江倒海之气势.以为“秦之魂”也,逐寻根求源深入采风,使其载入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享永久之荣耀。
咸阳牛拉鼓创始人郑明寿的儿子嫡系第二代传人郑志文,1970年就接任父亲的师承继续表演,延续提高并担起“咸阳牛拉鼓”的重任,使始秦至今,享誉八方的咸阳牛拉鼓更上一层楼。郑志文先生从十一岁起从师其父,开始了“牛拉鼓”这一汉族民间艺术的表演与研究,并参与了1957年以来的各种大型娱乐、庆典活动,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1970年正式承袭了其父的鼓乐事业开始独当一面,打起了享誉八方的“咸阳牛拉鼓”大旗.“咸阳牛拉鼓”传到郑志文先生之后,并不拘于独人独鼓这一单一形式,创立了一人多鼓、多人一鼓和多人多鼓的击鼓形式,并在原有基础上对“牛拉鼓”的基本乐调、套路式的固定动作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发展.还在有关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系统地整理了“咸阳牛拉鼓”的全套鼓乐曲,分解出“牛拉鼓”的鼓、姿、舞技(即六招八十八式)并以书面形式予以说明,使“咸阳牛拉鼓”正式步入民间艺术殿堂,脱俗于一般简单的锣鼓队。经过多年来的精心研究和不断实践,1994年,在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和热心关注下,并*化部门许可,“咸阳牛拉鼓社和鼓乐艺术表演团”正式成立,参加活动 更加频繁,鼓艺得以不断提高,所到之处人潮涌动,观众拍手叫绝.郑志文先生不但继承了父亲的“十二花”,而且创新了牛拉鼓花样繁多高雅的舞蹈动作,击鼓轻巧娴熟、动作稳健有力,“刚而不蛮、逸而不浮、稳而不沉、狂而不乱”是其风格,其所创编的“霸王背鞭、童子拜佛、海底捞月、空中霹雳、大鹏展翅、千里走单骑、花槌、狂槌、蛟龙翻江”……等80余套动作(六招八十八式),部分动作已记录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中。
“咸阳牛拉鼓”1957年参加西北五省区文艺调演,获证嘉奖并选调进京;1957-1960年连续四年参加陕西省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是当时陕西各种大型活动的压轴节目和传统保留节目;1995年参加陕西省古文化艺术节获三项大奖;连续四届参加杨凌全国农博会开幕式和省内各县市大型活动的开幕式.1999年咸阳春节电视晚会由400人压缩到40人,并被搬上舞台引起轰动,专家称奇。郑志文先生1982年编入民舞集成后,又入编《中国民间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号称“三秦鼓王”、“天下第一鼓”,是当地一位享有盛名的民间鼓手。继入编《中国专家人才库》大典.2000年5月又入编《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世界人物辞海》、《世界华人专家名典》等.*电视台“祖国各地”和“田野”栏目组,分别摄制专题片“咸阳人的风采一牛拉鼓”、“黄土地的声音”在*一套、*二套节目中多次播出,广泛宣传.郑志文的夫人吴华威及三个女儿郑莉军、郑莉娜、郑莉红和儿子郑 莉鹏都是“咸阳牛拉鼓”的鼓手精英。尤其是三女儿郑莉红被“女性世界”栏目组拍摄成专题片“千禧之夜亮丽的风景线”,被誉为“牛拉鼓第三代女鼓王”.2000年6月“咸阳牛拉鼓”舞台、广场录像集锦又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电视“星光奖大赛”。2001年咸阳牛拉鼓又被省*作为陕西的汉族文化愧宝进京参展节目,大加推崇.“咸阳牛拉鼓”曲牌名叫“什样锦”,它是始秦止今唯一留存于汉族民间的大型鼓乐套曲,它历史悠久,结构完整,由四个鼓头:①单惊鸣②干鼓翻③三起三落④三军掩杀,四环花样:①单糙②双玲③单过桥④单劈,两大主调:①套干鼓翻②四季花所组成.它有三种过门:①环节过门②大过门③鼓头过门。它有两种停鼓:①小停鼓②大停鼓。运用起来复杂多变极难掌握,四个鼓头可以随时由鼓师挑选即兴带领演奏,也可以连续套用各环花样,多变的反复连续运用、也可单用。“干鼓翻”套用要加干鼓头,如果要收变化极大极难收转。“四季花”“三起三落”两大变化极大,同一曲调运用不一样展现意形如同天地.四环花样连续运用如代干鼓翻,全曲听来给人以回旋之感.单劈代干鼓翻此段为“什样锦”之,在表演形式上这也是全曲的*,每当演奏到此时几百副大铙举至头顶翻向大鼓,真是一呼百应、惊天动地、震人心弦,此 段有时反复竟达40-50次之多.“四季花”的特点是亮大锣,在这段演奏中几百副大饶突然停止,由几十面大锣演奏为主,与音色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也给铙者以喘息机会,演奏完后几百副铙猛起恢复演奏,根据场面规模或大停或小停.
咸阳牛拉鼓“什样锦”的停鼓被称为咸阳牛拉鼓一绝,几百副饶一声即停,在千万人涌动中,即刻会鸦雀无声,停鼓后能听到收声之风.(六招八十八式) 六招:根据舞技分类的六种形式. 鼓、帮、糙、_舞、跑、跳.鼓:多变的击鼓法.帮:单独的一种表演形式。‘槌:以抛扔为主(如单抛槌,双抛、高抛、高抛翻等).舞:表演动作为主. 跑:以图阵跑式.跳:为鼓上、鼓下(代地翻)八十八式:为八十八套各具特点的动作。例:单劈、单花单劈、双花单劈、双花双劈,双花交叉劈、双重糙、大车轮、双鱼劈、双糙开山劈。咸阳牛拉鼓西北四大名鼓之首,始秦至今盛行于关中三秦腹地,阵容雄伟宏大、艺技绝伦,行家称之为“关中一绝”,名家谓日:“秦之魂”。自秦以来唯一流传于民间的汉族艺术愧宝,我们应不断努力、刻苦钻研、深入探讨,将其发扬充实,使“咸阳牛拉鼓”这一民间艺术早日登上民族艺术的殿堂,为时代奉献、为祖国争光,并争取走出国门,振我中华民族之威。以上略叙奉献给“中华当代英才论坛会”,希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界民间艺苑同仁珍视这一民间仅存的艺术奇葩,共同研讨协同耕耘,使此民间艺术多姿多彩的更新发展.(有部分选用于原作者,大家谢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