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2 11: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20:59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韩愈的《师说》中说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作为一名一线的幼儿教师,工作中我也常常很困惑:如何有效地和家长打交道——既不打消家长积极性,又能委婉地提出问题;如何有效地驾驭课堂;面对调皮、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如何提高他们上课的积极性……类似这样的困惑,我有许多许多。机缘巧合下看到了王维审老师所写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这本书,书中并没有侃侃而谈一些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来挖掘和阐述教育的真谛,读罢,让我瞬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共分为七个章节,而让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三章:用什么样的眼睛看学生。在我平时的工作中,总有一些调皮、难管的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喜欢讲悄悄话,甚至还会发出怪声扰乱上课秩序。对于这样的孩子,总感觉缺点多于优点,甚至找不到优点,因此我在教育过程中总会出现缺乏耐心的情况,有时,一些不合适的语句总会脱口而出,如:你真笨;我讨厌你。而当我阅读了《用什么样的眼睛看学生》一文时,我突然为家长没有找我的茬而感到庆幸,同时也为我之前不适宜的言辞感到羞愧。文中以一块石头的价值让故事中的徒弟明白了石头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在于看石头人的眼睛,其实教育也是如此,关键是用什么眼睛来看。这则小故事不禁让我想到了我和我的学生之间的一件小事。丁李华是我们班有名的皮大王,打人、咬人、上课发出怪声等等,可以说他身上有许多老师讨厌的坏习惯,在我印象中很不好。但记得有一天天气很冷,孩子们该起床了,我轻轻地叫醒孩子们,一个个帮他们穿衣服。但是我的手很冰凉,于是我就开玩笑的对我正在帮忙穿衣服的孩子说:“陆老师的手好冷,你愿意帮我捂捂吗?”那孩子摇了摇头,我只叹孩子太小,不懂事,当然心里也有淡淡的失落。当轮到给丁李华穿衣服时,我又问了相同的问题,他二话不说,就用自己的两只小手把我的手包了起来。我的心瞬间暖了起来。其实,正如王老师在书中所写的那样,用不同的眼睛看待学生,可能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就单单看这件事,谁能否认他不是个懂事的孩子呢?
其实,在教育中除了要用不同的“眼睛”看待每一个学生,教师还要有善于倾听的耳朵、掌握儿童的语言。在故事《蹲成蘑菇》中,王老师以一个精神病人的案例来阐述教育道理——走进学生,把自己蹲成与学生一模一样的蘑菇,才有可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是啊,我时常感慨,为什么我与孩子讲了那么多道理,苦口婆心了那么久,孩子还是调皮,不懂事,甚至有些小叛逆?现在想来,谁又愿意一直被居高临下的数落与批评呢?教师要做的就是用儿童的语言,放下教师的姿态,与孩子进行交流。这不禁让我想起我刚工作时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我班是新中班,孩子们没有上过小班,加上在家里大多都是爷爷奶奶宠着,爸爸妈妈惯着,因此他们在家中自由散漫惯了,可以说他们完全没有纪律可言,而小杰就是其中之一。
一次中午吃完饭,我们在训练常规时让小朋友安安静静地坐在小椅子上,但是小杰似乎不能控制自己,一会儿身体前后摇晃,自娱自乐;一会儿又和小朋友窃窃私语,当我提醒他两遍未果后我让他和另一个犯同样错的小朋友站在一边反省。刚开始他完全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等过五分钟后,我先找另一个孩子谈话,她认识到错误我便让她回到了位置上。也许是没有了别人的陪伴,小杰开始紧张起来,表情也不像先前那样愉悦了。我心中窃喜,想想这次经历总能让他吃一堑长一智了吧。于是我板着脸说:“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让你站在一边吗?”但是他的答案却是出乎意料的,他哭泣着说:“因为你不喜欢我”。我微愣了一下,马上解释说:“老师不是不喜欢你,我喜欢每一个小朋友,但是我不喜欢你的行为。”听了这话,他似乎平静了下来,经过我耐心的讲解,他终于知道了“真正”的原因。其实,从这件小事中所反映的.教育现象也正好印证了王老师的观点,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人,最先要做的就是改变你自己。而在我看来,这个改变就是学会与孩子交流,学会倾听幼儿。
在我们的教育中,也许是受千百年来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压力,成绩似乎成了教师评判孩子好坏的唯一因素。而读了王老师的这本书,我想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应多“听听”孩子,多“看看”孩子,给予每个孩子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我想我的教育也会多一份诗性与美好。
老师工作的本位在哪里?作为一个老师,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和姿态关注班中的人和事?以实现班级的理想运营与踏实践行的有效对接?这些曾一度让我迷茫的问题,随着阅读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这本书,这些问题的答案,渐渐在我头脑中清晰、明了。
做老师已经将尽5年了,我何尝真正的反思过自己。读王老师的书,我开始“留一只眼睛给自己”,边读边思中明了王老师所说:“一个职业化的教师,是一个站在讲台上认真做教育的教师,是一个明白自我道德价值和人身价值的人”的真正内涵。这本书给我启发很多:
一、我们在学生成长的路上,并不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一个人性格形成、习惯、品行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在3岁左右,所以我们不能规范孩子的成长,不能给孩子方向,因为我们给的方向不一定是科学的,应该给孩子的是土壤,然后给与孩子动力,一种流淌在孩子身上的精神力。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才是我们教育的目标。这应该从两点出发,一是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包括向上、平和。二是优秀的思维品质,即遇到问题,懂得思考、会思考。一个积极向上的孩子,能够用淡定、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一个具有高水平思维能力,加上具有积极心态的人,这个孩子的成长一定充满动力,一定可以创造出美好的未来。用教育的现在,指向孩子成长的未来,教育或许本该如此。
二、学会用别人的水浇自己的田,也就是学会借力。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能够让他人发挥作用,以帮助自己达成目标,才是卓越的执行者。一个懂得借力的人,远比只知道死干的人轻松得多,所以有人说:智慧的人是用三流的本事做一流的事。比如说,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可以利用家长来做我们坚强的后盾,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艺术地处理班级事务;可以团结自己的科任老师,辅佐自己共同管理好自己的班级。可以借助学校领导的特殊身份,参加班内活动并鼓励学生、振奋班风,为我所用。借助外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大有可为的班主任,何乐而不为呢!
明白了老师该做的事情,知道了努力的方向,就会使自己从忙碌的状态中回归自我,我想,今后的班级管理中,我会放低自我,高位思考,听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和学生一同感受生命成长。
学校为我们精心挑选了教师读书,以前的我,虽然喜欢看书,但终究用忙当借囗,一年到头看不了一本,书架上陈列的也都是上学时代买来的“藏品”,暑假里忙完该忙的家务,一个人蜷缩在沙发上,静静地读书成了最大的享受!
王维审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众多一线教师的困惑,在《做一个不再困惑的教师》中一一作了详细的阐述。面对“教育之道”,虽然每个教师有不同的经历和个性,教不同的学科和学段,针对不同的学生和问题,每个人选择的方式方法、策略技巧也会不大相同,但最终都将归向教育之道。有些“道”虽不可照搬照抄,却可以给我们一些智慧的启迪。如果说阅读可以照亮生命,写作使心灵变得澄明、清澈,那么反思无疑是对灵魂的一种追问。这种追问,“是一种自觉的寻找,向更深处漫溯的寻找。”通过不断的反思和追问,“不断进行阐释性思考和批叛性反思,让教育教学时刻充满活力和*。”如何读,写什么,怎样思?
从教书匠到教育家,我不敢奢望。但两者之间要跨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我们可以走走,至少这段征程中会有不一样的迷人风景,是我们以前未曾涉足过的。毕竟做为一个教师,我们不仅要有赠人玫瑰的能力,还要有感受手留余香的能力,这也是教师幸福的本源。
职业的倦怠,职场的冷漠,爱的匮乏,使教育生态不断恶化,教师身心俱疲,我们也常常用自己的自以为是去度量灵魂,牵拽生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的倦怠就不可能收获来自学生的感情回应,也收获不到教育的回馈。这种倦怠、焦虑、窘迫,我之前也常常遇到,但通过不断的阅读、写作、反思,渐渐地,我能平静地看待问题、冷静地思考、积极地探寻问题背后的为什么。
正如王维审老师在《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的序言中所说:“我读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寻找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捷径,二是让自己获得精神的丰盈与心灵的澄澈。”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个叙事者的心声。因为在教育中,我们有太多的疑惑与不解,也有太多的委屈和泪水,这些或许也需要一个表达的出口,而且需要有人聆听,哪怕他或她是你根本不认识的人,所以我们还可以把教育叙事看作是一种最好的解压方式,最好的表达自己的窗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应当深入了解正在成长的心灵只有在自己全部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我想:在这一切的深入研究与思考中,我们的生命也应在不断地成长吧!而这份成长终将让我们可以做一个不再茫然、困惑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