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1 18: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0:21
导语:为什么要提升创新能力呢?因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中职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的。
一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高度重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报“光伏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光伏技术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填补了保定市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空白;同时,建成了“河北省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多个研发和人才培养平台,为企业持续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承担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研发项目。
致力于国家级前沿技术研发,促进国内高效太阳能电池发展,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5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催生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多项科技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三是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
主持和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44项,申请专利1459件,其中发明专利446件,80%的'专利技术已应用于生产。
一是创新服务举措,优化发展环境。
做到多服务、不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设路标、不设路障;多讲“怎么办”、不讲“不能办”,尽最大努力为企业创新服务。
二是抓好“六项工作”,提升创新实力。
一要组织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二要加大自主知识产权创造,提高我市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三要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增强产业承载和创新服务能力;四要制定一批行业标准,提高企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五要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六要培育一批科技示范型企业,引导大企业、大集团当好自主创新的排头兵和先行军。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创新氛围。
与市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达成合作意向,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一是推动空间开放融合提高创新能力。
应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社区拆除围墙,消除地理隔阂,在空间上融为一体,通过构建创新要素快速流动的物理环境,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长期以来,我们各类机构习惯于修建围墙与外界隔离,这种物理上的“围墙式”隔离,成为各类信息和要素流动的障碍。
二是推动产城融合提高创新能力。
产业与城市融合是提高创新效率的基本条件,宜居宜业是创新创业前提。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树立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人与城市、产业、生态的关系十分重要。城市的首要功能是供人居住生活,是人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产业的目的是为了吸纳就业。应从这个根本点和落脚点出发,改善生态环境、交通条件、降低成本,提高人们生活工作的便利性。在产业与城市规划中科学合理空间布局,加强各类产业园区的生活服务设施建设,逐步改变目前产城分离所造成的“睡城”、交通拥堵等问题。
三是推动产业融合提高创新能力。
产业融合即是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催生各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条件。应抓住新一轮产业*和数字经济的机遇,加快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传统服务业与互联网新经济融合,加速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应注重发展平台经济,构建共创分享、网络协同、社会创新的环境,提高城市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的科研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等创新资源的共享水平。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应用,发展网络众创平台、众创空间,推动众包、众筹等新模式应用,提高“双创”质量和水平。
四是建立政、产、学、研、用、金相互协同的*机制。
*宜着力营造良好的城市创新生态和公平竞争环境,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产业创新。尤其要注重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创新融资产品和工具,解决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释放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加强科研院所、企业与用户、消费者的融合互动,通过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和服务创新引导和创造市场新需求。继续深化教育*改革,鼓励学科交叉、知识跨界融合,加强教育与产业、企业的紧密互动,加快培养面向产业的复合型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