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塔,见证了明代最具争议的太监的最后七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0 11:0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7:11
紫竹院公园是一座以竹取胜的园林,是在明清时期紫竹院古刹和行宫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因此园内古迹众多。
从公园的南门进入,向右行不远,就有一座被保护起来的遗迹——双林寺塔遗址。说起这座双林寺和塔,都和一位明代颇具争议的太监冯保有关。
冯保(?—1583年),字永亭,号双林,直隶深州人(衡水市赵家圈乡冯家村人)。
和王振、刘谨、魏忠贤等专权跋扈、祸乱朝政的大太监不同,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太监冯保似乎是个另类——他是明代著名太监、*家和书法家。
他对皇室忠心耿耿,尽职尽责督促小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即位时只有10岁)学习进步,并严格约束家人遵纪守法,颇受世人称道。
他是明代首辅张居正最坚定的*盟友,没有他的支持,就没有张居正改革和明朝后期短暂的"万历中兴"局面,冯保可以说是张居正改革背后的最大功臣。
冯保有着较好的文化素养,他在司礼监监刻了《启蒙集》《帝鉴图说》《四书》等很多书。冯保最为后人熟知的,是他在《清明上河图》的题跋。宋人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究竟是怎么到了冯保手中,至今说法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题跋至今清晰可见。
从题跋看,冯保不但书法造诣颇深,而且对书画非常欣赏,将其誉为比"隋珠和璧"还珍贵的艺术珍品。
冯保之所以颇具争议,一方面,他忠于皇室,支持改革,为明王朝的政局稳定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他又专权跋扈,打压异己,甚至陷害忠良。同时,他还以权谋私,贪财好利。
掌管司礼监后,他和张居正联手,把持内外朝政,在朝廷关键部门安插亲信手下,一时权势熏天,借机大敛不义之财,为所欲为。
万历四年(1576年),冯保于西直门外建一家庙,庙内建九层密檐式塔一座,并以自己的号命名“双林寺”。万历五年(1577年),冯保为万历生母李太后督建万寿寺时,顺便把双林寺扩建。冯保信奉佛教,认为这里是藏风顺水的上佳位置。所以就把双林寺做为自己身后的坟茔。清代吴长元编《宸垣识略》载:“双林寺,明万历初,大珰(珰:指宦官)冯保营葬地,造寺曰双林。双林,冯之别字也。......寺后一土山,山前一塔......前后左右复有僧塔十余座......”。以后因印度高僧足克戬古尔到中国传播佛法,居住在双林寺,该寺被万历帝赐名为西域双林寺。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逝,李太后也归政,20岁的明神宗开始亲政。冯保一下子失去了两个靠山,知道自己的好日子到头了。不久后,与冯保有旧怨的太监张鲸、张诚看透了神宗的心思,就鼓动神宗贬逐冯保。御史李植、江东之也上表*冯保,神宗便下诏免去冯保官职,贬去南京。双林寺也收归皇室所有,万历十一年(1583年),冯保死于南京,葬于皇厂(现南京市六合区化工大道附近,待考证),并未归葬这处预建的墓地。
冯保一生忠于朝廷、支持新政,一度赢得了时人的称赞。但之后,其专权骄横,贪财受贿,又为他带来了恶名,最终更是落得个兔死狐悲、人财两空的结局。
双林寺毁于*年间,而那座古塔在历经近四百年的风雨侵蚀后,塔顶开裂,为保证游人安全,双林寺塔于1975年拆除。
2011年紫竹院公园管理处委托市文物研究所对塔基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方形基座、八角台基、方形地宫结构界限清晰。
为保护并展示塔基遗址,在遗址周边和上方建钢筋混凝土墙壁和承台,平台外填土,侧面开窗洞,可从外面参观遗址。
可以说,这座双林寺塔见证了这位最具争议明代大太监冯保的最后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