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1 02:15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4:43
南宋着名的学者朱熹,有一天把儿子朱在叫到面前,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地说:“你现在已经长大了,老待在家中是不行的,你应该离开我到外地访求名师,以便使自己的学问更有长进。”
朱在听后,大惑不解,就说:“我经常看到许多人不远千里前来向您求教,我也曾多次听人说您是当今最有学问的人,为什么我还需要离开家另求老师呢。”
朱熹说:“你还年轻,不懂得这其中的道理,让我先从自己的经历说起吧……”
原来,朱熹的父亲朱松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在朱熹刚会说话时,他就教儿子认识自然景物,并学习儒家经典。后来朱松因反对秦桧的投降**被逐出朝廷,不久含恨病逝。临终前朱松把儿子叫到面前说:“你一定要努力上进啊,胡原仲,刘致中,刘彦冲三人学识渊博,根基深厚,才学远在爹之上,我死之后,你一定要前去拜他们为师。”朱熹遵从父亲的教诲,后来徒步数百里求访名师,从而使学问大有长进,终于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在生活方面,由于父亲朱松早逝,全靠母亲一人劳作维持生计,所以生活非常清苦,常常没有饭吃。后来朱熹做了官,并成了有名的学者,仍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有时要向人家借贷才能维持生活。许多年轻人慕名远来求教,朱熹也只能拿豆麦干饭和青菜汤来招待他们……朱熹的回忆使朱在受到很大启迪,朱熹又说:“一个人老待在家中,很容易被生活琐事缠住,并被亲人的温情所牵绊,这样就很难在学问上有长足的进步。自古以来,都是名师出高徒,光靠父母教诲是不够的。即使父亲的学问再大,只凭父教子学,也难以育出英才。
因为父母很难做到对子女严格要求。因此,你还是应离我膝下,千里求师才对啊!一个年轻人,不到外面吃点苦,是不容易长进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4:43
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主要成就是在教育上,尤其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宝贵的“家训”。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仍会给今天的家长们一定的启发。朱熹在教育孩子方面,主要强调“学习”和“交友”两点。
第一点在学习上要“勤”。方法是(1)“记”。就是说,读书的时候,如果碰到疑难问题,要随时用本记下来,以便向老师求教,不能放过。(2)“思”。平时读书要多思考,请教老师或其他人之后,仍要“思省切要之言”。(3)“抄”。“见好文字,录取归来”。(4)“勤”。就是说,做学问,要勤奋,要珍惜时间。
第二点在交友上要“谨”。怎样做到“谨”呢。(1)“谦”。朱熹认为凡事谦恭,不得盛气凌人,自取耻辱。(2)“择”。“交友之间,尤当审择”。朱熹说,待人忠厚老实,能直言自己的缺点、过似的,是好朋友;阿谀奉承、出言轻薄、傲慢猥亵,教人做坏事的,是坏朋友。朱熹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4:44
大体说来,为人敦厚、忠诚、讲信用,又能勇于改正自己错误的人,就是有益于自己的好朋友。那些谄媚奉承、轻薄放荡、粗野傲慢,教唆他人做坏事的人,就是对自己有害的坏朋友。这些你必须牢记于心,万不可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放松警惕,堕落进"小人"的行列,到那时候,即使有再贤良的师长,也没有办法救你了。
朱在谨记父亲的教导,外出求学,进步很快,终于学有所成,后来官至吏部侍郎。
要想使自己的学问有所长进,就要不断努力,虚心向名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