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0 23: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0:23
摘要两汉时期的赋税制度1.编户齐民两汉时期,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编户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其构成主要包括被西汉*正式编入户籍的地主、自耕农、佣工、雇农等。2.算赋、口赋汉代编户齐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田租汉初是十五税一,至景帝时改为三十税一;赋以每户汉代法律意义上*(15岁以上)的人头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具体来说,算赋为成年人每人每年纳钱一算(一百二十钱),口赋是七至十四岁儿童每人每年纳二十钱。(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税制度1.户调制东汉末年,曹操进驻冀州后开始试行户调制,西晋统一后正式施行。它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每亩土地征收田谷四升,每户征收户调绢二匹、绵二斤。这一改革以定额田租代替汉代的定率田租,以户税代替汉代的人头税,取代了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对农民有好处,但也有利于大族豪强荫客。2.租调制南北朝后期门阀专权,豪强地主藏匿大量人口严重影响国家税收,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国家向农民分配一定国有土地的均田制及租调制应运而生。北魏均田制规定,授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租和调,还要服兵役和徭役,规定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二石,调帛或布一匹,丁男(成年男子)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31初一历史哪些人收取了赋税您好春秋时期的赋税制度1.“相地而衰征”语出《国语·齐语》,是春秋时代管仲为齐桓公所设计的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的方案之一,意思就是按照土地肥瘠的不同,征收不等额的租税。具体而言,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包括公田);二是在此基础上,实行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制。每亩土地的租额按土地的好坏和产量的高低,差异化收取。2.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它规定不*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这一制度事实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从而加速了商周井田制的瓦解两汉时期的赋税制度1.编户齐民两汉时期,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编户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其构成主要包括被西汉*正式编入户籍的地主、自耕农、佣工、雇农等。2.算赋、口赋汉代编户齐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田租汉初是十五税一,至景帝时改为三十税一;赋以每户汉代法律意义上*(15岁以上)的人头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具体来说,算赋为成年人每人每年纳钱一算(一百二十钱),口赋是七至十四岁儿童每人每年纳二十钱。(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税制度1.户调制东汉末年,曹操进驻冀州后开始试行户调制,西晋统一后正式施行。它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每亩土地征收田谷四升,每户征收户调绢二匹、绵二斤。这一改革以定额田租代替汉代的定率田租,以户税代替汉代的人头税,取代了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对农民有好处,但也有利于大族豪强荫客。2.租调制南北朝后期门阀专权,豪强地主藏匿大量人口严重影响国家税收,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国家向农民分配一定国有土地的均田制及租调制应运而生。北魏均田制规定,授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租和调,还要服兵役和徭役,规定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二石,调帛或布一匹,丁男(成年男子)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唐宋时期的赋税制度1.租庸调制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制,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纳定租代替徭役,叫“庸”。唐朝在隋的基础上,按照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制度,“庸”不再有年龄*。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调”;服徭役的期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庸或布代役,叫“庸”,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2.两税法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为解决财政问题,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780年),唐朝*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规定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它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与此同时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也不再受到*,同时大地主采用隐瞒财产等方式转嫁赋税,从而加剧了阶级矛盾。3.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规定官僚也要交纳役钱;实行方田均税法,清查隐瞒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来平均赋税,从而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这两项措施的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后因大官僚大地主反对,*废除。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1.“一条鞭法”为了增加*的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它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即“摊丁入地”。“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纳银代役的规定,说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而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2.“摊丁入亩”和地丁银由于旧的赋税制度使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社会安定,而且人头税使隐蔽人口现象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赋税制度已经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雍正初年实行地丁合一,开始了单一的土地标准征税,正式废除了人丁税。地丁合一又叫“摊丁入亩”,丁随地起,即把丁银(人头税)全部摊入地亩中征收,这就是所谓的地丁银。这一*的实行有助于封建国家税收的稳定,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的废除。它简化了税收原则和手续,把土地多少作为收税的唯一标准,改变了赋役不均的严重情况,从而调整了封建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总结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2.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3.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5.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