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4: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0:55
巩华城的正门瓮城——扶京门,俗称大南门,雄伟壮观,位于沙河镇的南门西街,即安济六条胡同深处的一片开阔处(城东是菜园子),其建筑制式和北京城的正阳门相仿,为明代皇帝出入巩华城的必经之路。其瓮城正中门洞上方为一石制匾额,上书“扶京门”三字,大约是寓“拱护神京”之意。该正门为三座城门,中间一门之上应嵌有汉白玉匾额“巩华城”三字,但因城门洞已被封堵,无从寻觅。
整个扶京门保存的较为完整,城墙高达9米,内夯黄土,外以青砖包砌。城墙破损处可窥视到青砖内的夯土,瓮城东西两面还各有一座闸门式城门(东门已堵),门内设有千斤闸,千斤闸的沟槽部位保存的较完整,城门上为闸楼。所谓瓮城就是围建于城门外的小城,可以想见,在古代的冷兵器时代,敌人倘若攻入瓮城或被诱入,守城的士兵将千斤闸门放下,切断敌军后援,瓮中捉鳖,利用瓮城上的垛口或箭孔,用箭、石、滚木围歼,敌人只能束手待毙。
扶京门的西门外,竖立着一块1995年市*公布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匾。扶京门的城台和城墙上已有多处塌陷,西面城墙上的一片露出夯土的坍塌处,现已被新砌了一圈青砖围挡起来。丈量西门门洞,长约15米,宽约4.5米,于此可见城门之厚重。由西门可进入瓮城内,能够看见瓮城内的北部有一排几乎完整保存下来的硬山房,虽稍有倾斜,但木质结构依然挺实,当是明清时守备官兵的营房。
补充:扶京门由于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维护较好,基本保存下来了瓮城的模样,其他三座瓮城损坏严重。扶京门瓮城的城墙有明显修补的痕迹,上文提到的城内建筑“硬山房”从外观特征看很可能是后建的,或者后修的。在瓮城内还收集了很多旧时的城砖,希望有一天这些城砖能恢复巩华城原来的模样。
巩华城遗址上的另三座残缺的瓮城:北门,“展思门”的门额镶嵌在瓮城的大门上,寓意“展怀思宗”,保存的较为完整,位于现北门西街以北;西门,城门上书“威漠门”,寓意“西威大漠”。东门,“镇辽门”,被一片民房所围,不便进入。据史料记载,巩华城的这5块匾额,都是用汉白玉制成,均为明朝嘉靖年间的权臣严嵩手书。
“独爱天下门”的北京市收藏家协会综合文化委员会主任杨英申先生说,为了便于说明当时城内的规模,我们暂将四个城门为坐标点,在城中划一个十字,就会发现巩华城不仅有一条南北的中轴线,还有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当时的行宫(老百姓称停灵宫)就建在巩华城内,在南、北中轴线正中,东、西轴线偏南的地方。行宫南北长150米,东西长160米,占地36亩。为防止再次被洪水冲毁,因此高出地面数米(现行宫原址处依然高出一些民房)。宫墙东、西、北三面各辟宫门一座,南门称“迎正门”,有三个门洞。南门外有牌坊一座。行宫内正中建大殿一座,制式如长陵祾恩殿,为帝、后梓宫停放之所。东、西配殿为帝、后寝宫,周围官舍为随銮*的安歇之处。行宫外的东、西、北三面建营房500间及奠靖仓,为驻军、囤粮之处。在巩华城中心的位置上,建有一座圣人庙。汉白玉的御路贯穿于南北中轴线。巩华城行宫的原址现为沙河中学校园,学校操场周围,亦残留着些许当年的建筑石料。
明清之际,巩华城内曾有大小庙宇20余座。巩华城西南角有城王庙,庙内有许多石碑,详细记载着巩华城某年某月修葺,哪县修建的哪段城墙等。此外,东门镇辽门内有太清宫,砖石结构,歇山重檐,建筑形式独特,豪华雄伟,此宫楼建造难度极大,相传为鲁班爷修。还有一些龙王庙、土地庙、五道庙等等。当年曾有人作诗赞曰:“宫殿连云起,城楼入汉低,寒鸦如望幸,朝夕自悲啼”。
巩华城因为是行宫禁地、驻军要地和粮仓重地,落成之初由勋臣镇守,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改为副总兵,以后又改为守备,巩华城的营兵满额时为3000人。经过历代的不断变化与扩充,巩华城最终发展成为了一座集谒陵、驻防、漕运、经贸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京畿重镇。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628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时,巩华城成为农民起义军的临时指挥部。
清康乾时期,统治者采取刚柔并济的国策,融解了两千多年来的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冲突,消除了北部边防的隐患,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帝国——大清国。太平盛世,使统治者安于享乐、闭关锁国,将国库的银两拿去大修园林了,巩华城的历史作用渐衰。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侵略者冲进巩华城,烧杀掠抢,巩华城被洗劫一空。到1932年,巩华城行宫被**拆除变卖。1939年夏,洪水又将巩华城大部分城墙冲毁。巩华城内的大小庙宇20余座,除自然损毁、大水冲毁外,余下的也在1958年拆除了。于是只剩下巩华城四座城门的遗址遗迹,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穿过沙河镇工商街,一直向东,便来到了沙河镇旧城区。实际上沙河旧城区就是巩华城所在的位置了。
这座城池呈方形布局,每边长约一公里,总共占地一百公顷。城墙高近十米,共设垛口3602个,外敷青砖,内筑夯土,有护城河环绕城墙,城墙南北东西四段均开设城门,门前设有吊桥。四门中南曰:扶京;北曰:展思;东曰:镇辽;西曰:威漠。四座城门之名分别代表着“镇固京师”、“展陵怀思”、“镇闼东辽”、“威镇大漠”四种不同含义。
四座城门的城台部分留存至今,是巩华城中最重要的建筑景观。
四座城门中南门扶京门保存得最为完整。扶京门是整个巩华城的正门,皇帝出入巩华城必经此门。此门形制的特殊之处,在于城门设有三洞,南部并有瓮城,瓮城东西南各出一座闸门,门内设有千斤闸,上为闸楼,千斤闸沟槽部位保存得十分完整,榫卯处清晰可见。
这种主门三洞且带有三座闸门的城门形制在北京的城防建筑中是极为罕见的,和巩华城在皇家眼中的特殊地位是相一致的。扶京门正门之上嵌有汉白玉匾额,上书“巩华城”三字,瓮城正中门洞上为一石制匾额,上书“扶京门”三字,字体模糊,不得辨认。
有记载显示,这两块匾额与巩华城其他三座城门匾额,均为明朝嘉靖时期的权臣严嵩手书,一代奸相在巩华城门上留下了自己的墨迹。由扶京门瓮城西部闸门进入瓮城后,北边有一排完整保留下来的硬山房,应为旧时守门官兵值房,虽然多已倾杞,但是由于木结构依然坚实,仍历多年而不塌毁。绕过硬山房,东边城墙下有土路可以登城,城台上已有多处塌陷,残存少量柱础,从柱础的直径可以想见扶京门城楼的雄伟。
过扶京门,沿着一段很短的城墙残迹向东,便到了东门镇辽门,此门保存状况不佳,是四门中遗留情况最差的,惟有东门旁一百余米南北走向的城墙吸引人的注意力,此处城墙应该是巩华城现有城墙中保留最完好的一段了。虽说保存完好,城墙上依然斑驳严重,许多城砖已经碎落,树木枝杈从中生长,破坏着墙体结构。
北门展思门,形制与扶京门相同,同为三洞门,只不过保存状况不及扶京门,留存不多,马路上可见北面瓮城门,现在被民房包围占据。西门威漠门残存瓮城闸门,门内闸板尚存,门闸系统十分完整,现为个体单位占用。
说过城墙与城门,我们再说说巩华城中最重要的部分———行宫。
巩华城行宫位于整个城池的中心地区,略微偏南,周四十九丈见方。行宫主体建筑为防水患,建于高台之上,土基部分高出地面数米,就现在看来,行宫原址处依然高出其所在的沙河镇东一村现有民房。
行宫位于巩华城中心偏南,东西长160米,南北宽150米,近似呈正方形,占地2.4公顷。在行宫南墙上设有3座门,称“迎正门”。门外有牌坊一座,有如长陵祾恩殿的规模,为帝、后灵柩停放之所。东西配殿为谒陵帝、后的寝宫。周围房舍为随銮文、武大臣及太监的安?之所。行宫外的东、西、北三面建有营房500余间以及奠靖仓一座,做为驻军和囤粮、储备物质之用。隆庆六年调军士3000人疏浚巩华城南从安济桥至通州渡口长达75公里的温榆河水道,从此可以通过水路运送御用军粮和物资至巩华城行宫。在南沙河北岸建有码头,又称钓鱼台,它是用花岗岩砌成的。
行宫南设三座门,直对扶京门,东、西、北各有宫门出入,内有殿宇百余间,正殿规制如明陵棱恩殿,为帝后梓宫(棺椁)停放之所。配殿作为帝后寝宫。
行宫南北有御道与扶京、展思二门相连。周围有护军营房五百间。现在的巩华城行宫原址处为沙河中学校园,学校操场周围有行宫建筑石料若干,依然躺在原地,行宫建筑格局已经无法辨识了。
关于巩华城的兴建原因,历来说法很多,流传最广的是“展谒皇陵中道休憩”说。巩华城城址位于北京城与天寿山皇陵(明十三陵)之间,帝后宫眷们疲于南北往来的劳顿,设一地便于中途休息,安顿行程,遂建此城。此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明代以后的历史也证明了巩华城的设立确实为皇家祭祖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