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3 03: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1:02
舞台上道明叔不厌其烦地返着场,台下道明粉们不知疲倦地拍着照,我,一个连看电影都要将片尾字幕看完,看戏必定等到剧终人散才起身的人,却早早离了席,其实很早之前就想走了,要不是看着高价收来的票价份上。
走出剧场,一直对自己说,要冷静冷静,也没有那么差嘛!可是想要挑出一个亮点,却全然不能。走进餐厅,试图尝试惯用的食物治愈法来排解内心的抑郁,却还是在走进地铁站之后爆发,全然不顾全车人异样的眼光而失声痛哭起来,出离失望,出离愤怒,徒剩难过,内心强烈的憋屈,在那一刻全然释放。
不停地自我反省,是因为对这个戏期望太高了么?的确,对于这个戏的感情太过于深厚,两个角色都演过,笑之大学也反复看了无数次,或许先入为主,可仔细分析之后却发现,表演用差强人意来形容都是宽容和体谅的了。
我一直都相信,不要把观众当傻子,他们的反应是最直接的反馈。我是听过在大剧院大剧场全场如潮水般的掌声是什么样子的,再反观今晚,虽然不能说稀稀拉拉,但顶多算是礼貌友好,权当是给演员两个小时体力劳动的“辛苦费”。与其说道明叔众望所归的多次返场,绝对不是因为掌声热烈盛情难却,更多的是粉丝们还没有拍够照,来来回回走几次,才对得起他的“男神”范儿吧。
就是道明叔的男神范儿,将这个戏毁得体无完肤。从头到尾端在那里,七天里,每一时刻,每一秒钟都是一样的语气、语调、语音,节奏拖沓,冗长的只能沦为催眠的背景音。这七天,要不是台词上写明了他在变化,还觉得那就是只会用一种方式方法说话的公仔,上一个让我有这个感觉的演员叫张铁林,除了吹胡子瞪眼就不会别的了。而我们的审查官呢,除了间歇性大嗓门,间歇性凶神恶煞,然后就是保持水准的拿腔拿调,在一个声波与表情中,坚持全场。
看过笑之大学的人都知道,审查官在这七天中的变化是剧烈而明显的,他被软化,被感动,被震撼,到最后时刻端着的威严显然是“装”出来了的,他早已被整个感染与同化,无论是剧本还是编剧本身的行为。可我们的道明叔俨然是个不知道兴奋、激动、欣喜为何物的物种,不是有血肉接地气的“人”,而是一块顶多表面温度有些高的铁块,于是,整个剧情的推进就变得莫名其妙,怎么就和编剧演上了?怎么就会同意编剧的请求而放弃细节更改了?如果他是那种会为编剧去请求免征入伍的人,那么他内心的柔软为何从不会显现?永远的挺直腰板,永远的装腔作势,永远的高高在上。
同样,编剧完全看不出是一个热爱戏剧的人,顶多是个二流子,时不时的插科打诨,流于表面,却没有内心强大信念的支撑,他不会委屈,不会着急,不会难过,却好似一个跳梁小丑,时不时来两下隔靴搔痒,自己不会被感动,更别提感动审查官,感动观众了。他的坚持不懈是因为剧本里要他坚持不懈,以他自己的意愿,早就想去快活去了。剧本被否了,和没事儿人一样,说走就走了,倒好像是审查官硬讨上去让他修改一样,搞得审查官似乎比他还在乎。同样,他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处理,波澜不惊地延续了两个小时,激动、焦虑等等但凡带有情绪色彩的字眼似乎和他没什么关系。
正因为两个人都在自己的波段里,安享其乐,不会改变,也不会给予对方足够的刺激,触动敏感神经,于是,两个人的交流完全不存在,所谓的对手戏,简直可以视为不存在,情节的推进只是起步往前走,没有预料中的针尖对麦芒,没有思想火花碰撞的激烈,根本谈不上冲突、矛盾,如果想知道什么是平铺直叙,我想这绝对是范本教材。
审查官他是刻板的,但也是有人情味的,这从他会愿意给编剧机会,会打破严谨收取小礼物是看得出他是想缓和关系的。而编剧是一个单纯的人,很多时候他送鸟笼送点心一是示好,其次就是一种热情的关心。他们都应该是纯粹的,只是出于自己的背景,走了两条不一样的道路,可本质却是相同的。但硬生生刻画成一个贪图小利的小人,那看到礼物的嘴脸让人不禁对他的人品产生质疑。而编剧热情积极的角色温度又低到不足以去改变一个严肃的人。两张脸谱在台上完成了两个小时的作品。
这个戏的情绪应该是这样的,一开始各种前戏,对艺术对戏剧无限热情的编剧,一而再再而三去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不断诠释什么叫“戏剧梦”,让审查官不断感受到兴奋,在被极度感染之后,终于打成一片,各种快感酣畅淋漓,就在这样其乐融融感觉皆大欢喜的时候,“*”的道出使得场上局势急转直下,这个时候毫无疑问的*到了,是多重奏的,全身肌肉绷紧,心跳加速,血脉喷张的,激动过后,彼此真诚告白,缱绻一番,温故之前的些许缠绵,留下那铭记于心的回味,曲终人散……这才是这个戏的要义啊。
可全场的不温不火不阴不阳使得所谓的“喜剧”黯然失色,那些所有靠节奏靠交锋推进出的笑料和火花在一潭死水中上演着波澜不惊。“喜剧的忧伤”,他核心的关键在于笑,剧中创作的本子是喜剧,剧中不断强调的是笑的重要,可是一个高级喜剧,要用节奏、阴错阳差,巧合打断等手法在一个端一个自说自话的表演间尸骨无存,并且剧中的人物都没有被感染,道明叔从头都没有笑过,那又何来感染观众。在记忆里,真正让我笑出声的只有两处,而全场观众笑得最大声的却是让我觉得最低级的地方,那就是审查官反串*,由于没有前面的铺垫,这段显得特别突兀,润物细无声的喜剧情景带入,愣是搞成了硬生生的咯吱,挠着皮毛,毫无营养,高级喜剧变成了“恶搞”,只要道明叔愿意在舞台上插科打诨,大概观众们就买账了吧。不可否认,在扮演“*”的时候,道明叔对*的把握是准确的,但是对于审查官扮演*的把握是偏颇的,他应该是快乐的,享受的,就像后来扮演和尚一样,他已经完全享受了喜剧和表演带来的乐趣,全场应该跳起华尔兹舞步的,但在铺垫和节奏感的缺失下,再加上道明叔从一而终的表演风格,使得审查官成为了一个脸谱,而不是一个人。
当喜剧不再,也就忧伤不起来了。第六场峰回路转的结尾本应该是揪人神经,呼吸不能,憋屈难受的,可是,竟然有观众笑了!!!在那样一个剑拔弩张,唇*舌战的时刻,观众竟然笑了!这不是观众的错,因为编剧的意志品质传达不够,他的信念感与追求的信仰并不深化突出,观众们自然延续前面松松垮垮娱乐至死的精神,去解读演员们的每一段内容。而最后的伤感,彼此惺惺相惜,在没有了鲜明反差之后愣是成了鸡肋,只是为了结构的完整,但对于深化人物全然没有影响。然后在戏里我笑不出来,哭不出来,只能在戏外哭笑不得撒泼扯皮了。
而对于这部戏的改编较之笑之大学是精华递进出效果的地方略去了不少,很多人物的交代,内心的剖析,关系的形成支离破碎,倒是加了很多累赘的叙述和“笑料”,也许那些累赘的部分是我没看懂吧,亦或者是演员们自己都没有领悟要义。当一个哭不出来的忧伤,和笑不出来的喜剧呈现之后,其他的一切都显得无关紧要了。
这个戏,一票难求的戏,票价翻倍炒的戏,竟然最后沦为这样的场面,不禁唏嘘戏剧的悲哀。但最悲哀的是上座率。所谓一票难求,但好多位置都空在那里,尤其是低价位的票,我不禁要问,刚出票就爆出低价票位全部售罄,哪怕秒杀都抢不到一张的票去哪儿了?各种关系各种福利,甚至囤积居奇就为了虚高的市场热度,肥了票务公司肥了黄牛,但对于那些真正想看戏的观众却望而止步,没有办法通过正常的渠道去买到合自己心意的票,只能省吃俭用去贴补黄牛和票务公司。这在明星话剧市场已经是个公开的秘密了。想想《青蛇》,再想想《喜剧的忧伤》,整个晚上我是一点都没有快乐起来,反而增添了各种烦恼。
我并不反对明星戏剧,相反,做得好或许还能更推动舞台艺术的发展,但是这样一部作品,当人们消费戏不能,只能消费演员道明叔时,当戏剧变成了演唱会,当看戏只是为了看男神女神在舞台上搔首弄姿卖弄*的时候,还不如去东莞看场选秀来的光明磊落。喜剧的忧伤没有笑声,只有戏剧黯然神伤独自流泪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