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3 02: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6:16
如前所述,多宝山矿田位于一条北西向构造活动带上。此带北西起自嫩江边,向东南通过新开岭隆起再向东南继续延伸。
在多宝山矿田内,形成了厚达9000m的中奥陶统。这套地层内不但Cu,Zn,Mo,Au,Ag和铂族元素含量较高,而且还含有许多紫色海退相碎屑岩和灰岩夹层。中奥陶统作为矿源层为以后成矿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早石炭世,新开岭以北地区开始上升为陆地。华力西期的构造运动一方面引起岩浆活动,另一方面在矿区西部引发出来一条南北向扭性断层。在其影响下,形成了一条控矿的弧形构造带。石炭纪陆相火山活动大体上继承了中奥陶世的火山机构。在火山喷发的晚期,在围岩内形成了大范围的青磐岩化和花岗闪长岩浆的被动侵位。被动侵位的负压岩浆房经过对围岩长期的虹吸作用和成分交换作用,逐渐演化为含矿岩浆房。在花岗闪长岩浆结晶的晚期,岩浆房内,残留下来的是花岗闪长斑岩岩浆和钾化期的含矿热流体。
斑岩岩浆沿袭了北西向构造通道侵入上来,与其同时和稍后的钾化期热流体承袭了原来的侵位通道。由于矿田内构成的矿带均向北西倾没,向南西倾斜,因此,环绕斑岩体生成的铜矿体在北西部的倾没端和上盘形成了较厚大的矿体,而在东南翘起端和下盘矿化比较微弱。
岩浆期后的硅化绢云母化期基本上是对含矿的黑云母化带进行叠加改造,使铜得到进一步富集;之后在多宝山矿床的3号、4号矿带上又叠加了含铁碳酸盐化,使铜矿体又得到了再一次富集。
华力西晚期形成的主动侵位的斜长花岗岩小岩株,沿多宝山矿床1号和3号矿带中间部位侵入上来,在侵入接触带附近,造成了铜矿体的贫化。
铜山断层发生在华力西运动晚期。属于一条东西向扭压性断层。断层上盘先由东向西平推1300m,接着又以1120线附近为枢纽,西部向北、东部向南推覆。在1048线上,断层上盘由南向北推覆600m,将铜山矿床Ⅰ,Ⅱ,Ⅲ号三个矿体的顶部推覆上来。
燕山期的构造运动,属于后期的叠加改造运动。在矿田内有三处有明显的显示:①在多宝山矿床54线采坑内,经叠加以后,燕山期的几组配套构造一应俱全。因叠加在Ⅳ号矿体上面,几组构造均具矿化,且铜、金品位略有提高;②在铜山矿床88线上,叠加后,形成含锌、铜、铅的黄铁矿化带;③在铜山矿床东部,有些矿石含金量常在1×10-6以上,皆因燕山期构造活动的叠加所致。
在铜山断层带内,经常见有再生的黄铜矿、辉钼矿、斑铜矿和黄铁矿等。以上情况表明,在矿带和矿体上面只要有流体活动,都会使原来的金属元素发生迁移。
从多宝山矿田的成矿过程看来,①从围岩的青磐岩化,经过岩浆房的抽排,到黑云母化,铜大致从100×10-6富集到1000×10-6~2000×10-6;②从黑云母化到石英绢云母化,矿带内的铜从1000×10-6~2000×10-6富集到4000×10-6~5000×10-6,形成铜矿体;③铜矿体经过碳酸盐化叠加后可以富集到6000×10-6。由此看来,矿田内一些矿体多属多次叠加富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