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3 19:0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2:44
《鸿门宴》是我高中学过的一篇文言文。主要讲的是刘邦和项羽两人。
主要写的是公元前206年,抗秦的军队领袖项羽和刘邦,俩人都是相当厉害的角色,在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此次宴会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
在项羽看来,刘邦的实力远不如自己,或者说:刘邦根本就不是项羽的对手,所以他并不是自己实现目标的拦路虎。当时秦患未除,需要刘邦的配合,如果轻易杀了刘邦会引起诸侯的不满,造成抗秦联盟的破灭。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上项伯的撮合,项羽终于还是放弃乐剿灭刘邦的打算。应当说,这不是项羽的盲目,而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明智的决策。
鸿门宴就是一场心理战,谁沉得住气谁就能成功。刘邦单*匹马,他要拼一把,这也足以证明他有足够的魄力和胆识。
通过鸿门宴也可以对两个领袖作出客观的评价:刘邦小心谨慎、镇定。善于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勇敢赴鸿门宴。机智、能屈、能伸,口才了得。一上来就下跪请罪,说了一套歪理,并从项羽口中套出出卖他的人,让项羽杀他的心,有所动摇。
项羽则优柔寡断并且冲动。曹无伤告密说刘邦谋反,项羽没把事件调查清楚,立马要攻打刘邦;没有警惕心。项伯出入刘邦军营后,劝项羽不要杀刘邦,而项羽没有一点怀疑项伯的忠诚度,反而被他说得有点动摇;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他的犹豫不决最终放走了刘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2:44
在一般人看来,项羽是个性格残暴、动辄杀人的武将,死在项羽手中的人何止千万。但项羽杀人是有他的原则的:只要是阻挡他灭秦兴楚的复仇事业和雄霸天下的壮志的人,无论贵贱,无论强弱,无论老少,他都毫不心慈手软,彻底予以毁灭。这是因为项羽是在一种浸淫着复仇氛围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史载,从春秋中期开始,楚国称霸中原;后来虽然走向式微,但即使是在战国时代七雄并立,楚国和秦国也一样最具备统一资格。然楚国最终被秦国消灭。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楚国人无法接受这种残酷的现实,心中一直燃烧着复仇的火焰。项羽不仅是楚人,而且是楚国贵族的后代,他的祖先世世代代为楚将,祖父项燕为楚战死,因此他的家族与楚王朝具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血肉相连的关系。楚国虽然覆灭,但项氏并没有停止复仇的活动。项梁阴以兵法部勒吴中宾客和子弟,项羽说秦始皇可以取而代之等,都是这种复仇情绪的具体表现。项羽可以说是集中了国仇与家恨于一身的人物。一百多年的仇恨,一百多年的血泪,强烈的复仇怒火与个人野心相结合,铸就了项羽这样一个以暴抗暴的英雄(参见陈桐生著《〈史记〉名篇述论稿》,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可以说,项羽毕其一生,只为着复仇与称霸两个目标而奋斗,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这两个目标支配下实施的。因此,陈涉起义爆发后,项羽在叔父项梁的安排下,以迅雷之势杀死会稽郡守及府中反抗的兵士,夺取政权,开始了他雄心勃勃、喑恶叱咤的一生。当号称卿子冠军的上将军宋义奉命救赵,却停留四十余日,徘徊观望,使抗秦事业到了最危急的关头,他果断地杀掉宋义,排除了进军的障碍,以勇冠三军、破釜沉舟的气势,击败秦军主力,扭转了局势,为最后灭秦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当他发现秦国降卒“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时,便毫不犹豫地下令“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如此一个杀人果决的三军统帅,为什么在鸿门宴上却轻易地放走了他日后的死对头刘邦呢?真是他优柔寡断的性格占了上风吗?不是。因为,在项羽看来,刘邦并不是他实现目标的拦路虎,而且当时秦患未除,他还需要刘邦的配合,如果轻易杀了刘邦会引起诸侯的不满和恐慌,造成抗秦联盟的破灭。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上项伯的撮合和刘邦降贵纡尊的登门*,项羽终于放弃剿灭刘邦的打算。应当说,这不是项羽的盲目,而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明智的决策。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2:45
这个是当时的情况决定,如果不去项羽会起疑心会立刻将其灭了,如果去了对于项羽的性格无法找借口杀他,坟刘即要亲自赴鸿门宴。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2:45
根据当时的情况看。刘邦根本打不过项羽,在项羽眼里,他根本什么都不是。横竖都是死,不去就是死,去了说不定还不死,所以去,碰个运气。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2:46
去了凶多吉少,不去一定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