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2 23:38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21:37
只有无知和本身就是贵族的人才会羡慕西方的贵族精神,因为那意味着永久性的世袭和阶级固化。很多人天真地认为有了科举之后门阀大族就消失了,帝国的君王会通过科举这条路来有效地削弱豪门大姓的势力,却不知在实际操作中,科举不但没有削弱贵族在朝廷中的势力反而更好地成就了他们。
·为何说唐朝的科举是唐朝贵族内部之间的科举
为了抑制门阀历代统治者都费尽了脑筋,但在2000年的封建王朝中却一直消除不了,其本质原因就是皇帝自身就是帝国中最大的地主,他怎么又能控制住他人的增长呢?
曹操时期为了重视人才搞过“唯才是举”,曹操不讲究这个人的出身和品行,只要求这个人有真本事就行了。但曹魏政权也是建立在大地主阶级之上的,所以曹操之后的继承者很快就通过“九品中正制”再次沿袭了门阀*。
门阀*不但导致了曹魏政权的灭亡,也是整个400多年魏晋南北朝复杂动荡年代中各朝廷最大的困扰。
在隋文帝再次收拾并统一了旧江山之后,隋朝想通过科举这条路来达到皇家集权,但替代隋朝的依然是贵族出身的李氏王朝。
在唐朝,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一般都来自帝国之内最显耀10个家族的子弟。甚至在很多年里,在没大比之前就经各派间磋商和谈判之后确定了录取士子的名单。
别说真正的寒门子弟了,就是除了京城之外的大地主家庭也很难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穷人家的孩子一出生就竞争不过豪门子弟
唐朝当时的形势可以用句现代的话来调侃:人家出身比你好、接触的圈子比你大、见识比你广、受到的教育也比你优秀、还比你更加努力,你拿什么跟别人比呢?
首先,唐朝的科举是在京城举办,你让南诏(云南)附近的学子不远万里跑到京城去和京官的子弟们去竞争,这不是找死吗?而且,仅仅路上的花费和提前一年的到京备考,有几个家庭能承受得起的?
其次,当时最好的教育学府全部都集中在京城。
第一等的“人才”是门下省的学生,这是皇亲国戚和三品大员里的“优秀”子女就读的地方,他们根本就不用考试,出来就是五品以上的*;
第二等的是国子学里的学生,这些是为三品以上的普通大员子弟所准备的,他们也几乎不用考试就能得到六品、七品的官职;
第三等的是太学,是为六品和七品官职的子弟准备的,这些人如果能在科举中登榜,他们会从从九品开始做起;
第四等是各州县官方设置的学府,这些是为大地主家的子弟准备的,他们几乎没有被录取的机会;
第五等的是小地主家的孩子,他们通过私塾认识几个字,想进入仕途要不就自己组织地方团练,要不就入伍,除了上战场,他们没有出头之日;
最后才说到平民家庭,什么康乾盛世、贞观之治、隆庆中兴等在所有最美好的时代中古代底层能吃饱穿暖就很不错了,更不要说读书写字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21:37
因为那时候读书意味着脱产,需要家庭的支持,一般的穷人家是难以负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