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赏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2 20:0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15:26
我们只有一个身体,我们只有一次生命,与生命相比,名利乃身外之物,我们要学会知足常乐,坦然面对。《道德经》中已经有这样的深刻认识,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却不一定能够真正地深刻理解运用。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释】
1.多:轻重的意思;与前面的“亲”的意思相近。
2.货,财富,利禄。名:名闻利养。
3.得:指名利;亡,指丧失性命;病,有害。
4.甚爱必大费:过于爱名逐利就必定要付出很大的耗费。
5.多藏必厚亡:丰厚的藏货就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这一句和上一句用互文修辞的理解方法进行翻译,或许更合理一些:一个人过分爱民族利,并且收藏货物吝啬付出,最后就有可能全部的耗费掉或损失掉。这句话可以与儒家《大学》里面的“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相互印证理解。
6.知足不辱:今本没有“故”字,据帛书补之。
【译文】
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重要?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为有害?过分的爱名逐利就必定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吝啬合适的付出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适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巨大的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赏析】
(一)功名利禄,名闻利养,是一般人追求的目标,有的人甚至不惜用生命去换取,但是真正的英雄往往追求的是无私奉献,有时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所以在这里,《道德经》否定的是追求表面的名利,而并不是否定真正的奉献。关于奉献,我们可以引用前苏联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的话来诠释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它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二)不管是名还是利,我们都要坦然面对,知足常乐,不能过分看重也不能过分吝啬。历史上的隋文帝杨坚和他的独孤皇后,都非常的节俭,为国家积蓄了丰富的财富,这本是美德,是好事,但他们却不知“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道理,身为帝王之家却对子女有近乎苛刻的节俭要求,而他们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却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心怀不满,非常逆反,表面上非常简朴,实际养成了奢侈腐化浪费的习惯,当他一旦掌权,无人能够管束的时候,就暴露了极端奢侈浪费的本性,生活腐化,运用国家民力财力不知节省:他在位期间为游玩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城。好大喜功,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财民力,民不聊生,造成天下大乱,最后导致了一个富强的隋朝在他的手上短短十四年就灭亡了。这都是他不能够深刻领会、运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道理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