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醉翁亭记”解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2:3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3 07:54
《醉翁亭记》中"也"字作为语气词,有三种用法
A、表判断(肯定,用于描述景物,介绍人名)B、表陈述(解释)
C、表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也”出现了21次,解释有三种:
A.表陈述 B.表肯定 C.表感叹。
21个“也”字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连用21个“也”字煞句,是创造性地使用虚词的一个范例,读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而绝无单调重复之感。奥秘何在呢?
这要从虚词的作用说起。现在讲虚词,一般只讲它的语法作用,例如“也”是个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解释或判断,有时也表示感叹、祈使、疑问和反诘等语气;用在句中则表示提示。这是把虚词放在句子范围内来进行研究,因此通常只要了解整句话的意思,就不难看出其中某个(或某些)虚词的语法作用。但古人写文章用虚词,却更加看重它表情达意的作用,因为虚词用得好,确实有“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这就要从全篇来看了。清末古文家林纾说:“须知有用一语助之辞,足使全神灵活者,消息极微,读者隅反可也。”“全神”,其实就是全篇的思想感情。着眼于全篇,才能更好地领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再回到《醉翁亭记》上来。作者连用21个“也”字,大约有两个原因:第一、文章采用了直接诉诸读者形象思维的写法,总是先将实际的景物描绘出来,而后加以解说,如此层层展开,有如画卷平舒,每一层又都用一个“也”字结住,使人感到不疾不徐,自然合拍。第二、作者的纵情山水,决非隐逸之士的超然物外,而是在*清明、社会安定的前提下,跟老百姓一同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感情既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与之互为表里,又表现在某些内心独白式的话语里,这就使全文洋溢着一种平和、愉悦的情调,而“也”字的连用则恰好成为这一情调的最合适的表现形式。对此,细心的读者通过反复吟诵是不难达到心领神会的。
我们无妨来做一点比较。例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如果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或“山之僧智仙作亭,而太守名之”,上述的意味就消失殆尽了。又如最后一段的前三句,从“太守归”“禽鸟乐”一直写到“太守之乐其乐”,层层加高,最后点明全文中心,其中的三个“也”字都显示了作者“与民同乐”的胸襟,值得玩味再三;如果把“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的“也”改为“之”,把“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也”改为“焉”,意境就会变得平淡得多,毫无咀嚼之味了。
1、环滁皆山也(助词,表判断)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助词,表判断)
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助词,表判断)
4、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助词,表判断)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助词,表判断)
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助词,表陈述)7、故自号醉翁也(助词,表陈述)
8、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感叹) 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助词,表陈述)
10、山间之朝暮也(助词,表判断 11、山间之四时也.(助词,表判断)
12、而乐亦无穷也(表感叹) 13、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助词,表判断)
14、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表陈述)15、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助词,表判断)
16、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助词,表判断)
17、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助词,表陈述)
18、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助词,表判断) 19、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助词,表判断)
20、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感叹) 2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助词,表判断)
《醉翁亭记》中而的用法多种多样,“而”的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承接)
3.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承接)
5.日出而林霏开(承接) 6.云归而岩穴暝(承接)
7.野芳发而幽香(承接) 8.佳木秀而繁阴(承接)
9.水落而石出者(承接) 10.朝而往(修饰)
11.暮而归(修饰) 12.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承接)
13.往来而不绝者(修饰) 14.临溪而渔(修饰)
15.溪深而鱼肥(并列) 16.泉香而酒冽(并列)
17.杂然而前陈者(修饰) 18.起坐而喧哗者(并列)
19.已而夕阳在山(承接) 2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承接)
2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承接) 2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折)(转折)
2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承接)(转折)
3、之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代词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连词
名之者谁:助词
醉翁之意:的
山水之间:连词
山水之乐:的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连词
山间之朝暮也:的
山间之四时也:的
四时之景:的
宴酣之乐:助词,的
山林之乐:的
游人之乐:的
太守之乐:的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解析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
全方位解析——《醉翁亭记》,你记住了吗?
【赏析】此段隐晦地点出了欧阳修的官场上的失意,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参政知事范中淹等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辩解,被贬往滁州任知州。所以心情郁闷,“饮少辄醉。”自号醉翁也有意志消沉的意思,那年欧阳修才四十岁而已。“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赏析】...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解析
写于作者知滁州(今属 安徽 )时,在琅琊山建醉翁亭,并自号“醉翁”。文中描绘了山中风景和作者携友饮酒 作乐 的 风雅 情趣,并流露出与民同乐的 思想 。 文章 语言 优美 ,结构环环相扣, 富有 层次感。 词语分解 醉翁的解释 .嗜酒的老人。 唐 郑谷 《倦客》诗:“闲烹芦笋炊菰米,会向源...
《醉翁亭记》是几年级的课文?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全文解析: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知识点整理
生动展现了“与民同乐”的主题。与《岳阳楼记》的忧国忧民不同,醉翁的情感更为含蓄深沉,寄托着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开篇的景致描绘,既是全文的起点,也是情感的引子,巧妙地吸引读者进入醉翁的世界。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醉翁亭记》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位文学巨匠的智慧与情怀。
醉翁亭记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
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一、诗句的解析 这诗句的意思是:早上太阳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渐渐散去,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夜晚则相反,烟云聚拢,山谷变得明亮。这就是山间从早到晚的光线变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山间朝暮变化...
《醉翁亭记》全文围绕两个字展开“醉”与“乐”,两者关系:“醉”是...
参考解析: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这是无足怪的.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当写出命名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的烘托主题!1)为百姓而乐 2)为自己衰老,抱负不得以实现而愁 1因饮酒而醉 2因治...
醉翁亭记的段落解析 每段的分层 HELP ME!
第一段:记亭的位置、环境、名字的由来,然后由时及人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者”第二段:记景,醉翁亭周围的景色在四季中的变化(乐意无穷)第三段:记游(主要是滁人游、太守宴)第四段:记事(日落人归的场景,并且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醉翁亭记》中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哪句
醉能同其乐。解析: 贯穿《醉翁亭记》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这是无足怪的。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当写出命名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的烘托。文章开始写望琅...
环滁皆山也翻译
下面是我分享的文言文醉翁亭记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醉翁亭记 宋代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