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2: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9 19:00
蝗虫种类很多,全世界已知1万种以上,我国已知800多种。在我国发生的飞蝗有3个亚种: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飞蝗。农业上造成灾害的主要是东亚飞蝗。此外,土蝗在局部地区时有发生,对农作物及牧草造成一定为害。蝗虫俗称蚂蚱、蚱蜢。属直翅目,蝗虫科。
(一)东亚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
东亚飞蝗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约北纬42°以南的平原地区。南部在北纬26°附近,约止于东经100°附近。蝗虫是1种杂食性害虫,不仅能为害禾本科作物、杂草,在饥饿时,也取食大豆、白菜、向日葵和棉花等。我国早在2600多年前就有蝗灾的记载,每二三年就有1次大发生,为害猖獗。新中国成立之前,如1929年、1933年和1938年,蝗虫特大发生,曾蔓延到9个省、1个市、265个县。
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了治蝗工作,通过普及推广药剂防治措施,基本控制了蝗害。同时加强了对蝗虫生态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大范围、大面积实行飞机治蝗后,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为害。
为害状
飞蝗的成虫、若虫(蝻)均咬食植物的叶和茎。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吃成光秆,尤其成群迁飞为害时,常把庄稼吃得1棵不留,甚至糊窗纸也能吃尽。
形态特征
成虫雄虫体长32.4~48.1毫米;雌38.6~52.8毫米。雄虫前翅长34~43.8毫米;雌44.5~55.9毫米。后足股节内侧下隆线与下隆线之间,在其全长近1/2处非为黑色或不明显。后足股节长:雄19.2~28.2毫米;雌22.0~30.0毫米。体色通常为绿色或黄褐色,常因群居、散居类型和环境不同而异。颜面垂直,复眼卵形,其前下方常有暗色斑纹1条。口器咀嚼式,上颚青蓝色。前翅狭长,褐色,具光泽,长度常超过后足胫节的中部,其上有暗色斑纹,沿外缘具刺10~11个;后翅无色或淡*,透明。卵圆柱形,稍弯曲,一端较尖,另一端稍圆,*,卵壳润滑,卵粒长6~7毫米,直径1.5毫米。卵块长45~67毫米,也呈圆柱形,稍弯曲,上端略细,上部1/5或更长部分为海绵状胶质物,其下部藏卵粒,卵粒间也有胶质粘附着。卵粒排列整齐,微斜成4行,每块卵一般50~80粒,个别多达200粒左右。若虫又称蝗蝻或跳蝻,蜕皮5次才变为成虫,故有5个龄期。初孵时呈肉色,随群、散居型、龄期及环境变化而变颜色(表2-14)。
表2-14 东亚飞蝗各龄若虫特征比较(仿西北农业大学)
龄别 体长(毫米) 体色 触角节数 前胸背板 后缘形状 翅芽 1 5~10 初孵时色 浅,1天后变 灰褐色 13 ~14 不向后拱出 极小,不明显,肉眼看不到 2 8~14 黑色,颜面 稍红色 18 ~19 向后稍拱 出,不明显,仍近于直线 翅芽小,翅尖 向下,肉眼也不 易看到
表2-14 东亚飞蝗各龄若虫特征比较(仿西北农业大学)(续)-1
龄别 体长(毫米) 体色 触角节数 前胸背板 后缘形状 翅芽 3 10 ~20 体大部黑 色,头红褐色 20 ~21 明显向后延 伸,稍呈锐角 形,掩盖着中 胸的背面部分 翅芽明显,长 约1毫米,黑褐 色,向后下方伸 出 4 16 ~25 大部红褐 色,复眼、前 胸及腹部背面 的斑纹黑褐色 22 ~23 更向后延 伸,背*长 度与下缘长度 之比为2:0 黑色,向上翻 折,后翅在外转 向背上伸出,达 到第二腹节。这 是和3龄若虫最 主要的区别 5 26 ~40 红褐色 24 ~25 较4龄更向 后延伸,形成 尖锐的角度。背*长度与 下缘长之比为 2∶2 翅芽更大,可 遮盖第四腹节和 听器的大部
发生特点
东亚飞蝗无真正的滞育现象。发生时期和世代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北京以北地区每年发生1~2代,黄、淮流域通常发生2代,广东、海南可达4~5代。各地均以卵在土壤中越冬。东亚飞蝗发生代数的多少决定于卵、蝻与成虫的生长发育速度,与温度和降水影响较大。20℃正常发育开始,最适宜温度为28~34℃。在自然条件下,干旱年完成1代最少要35天,一般年份需70~80天,而阴雨多的年份则需95~100天。据分析,干旱与飞蝗同年发生的机遇率最大,其次为前1年干旱第二年即有飞蝗大发生。大雨对正在孵化的幼龄蝗蝻及蜕皮、羽化极为不利,并可致死。雨水多的年份,因河水上涨,持续时间又长,如淹水45天,则蝗卵全部不能孵化。天敌,如鸟类、蛙类和蜘蛛类,在蝗虫密度不大的情况下,作用较为明显。
防治方法
(1)改造蝗区。兴修水利,稳定湖、河水位,合理排灌,大面积垦荒种植,改变耕作制度,改造并压缩蝗虫发生基地。植树造林,改变蝗区小气候,大大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改变发生地植被,断绝飞蝗食物,改种棉、麻、花生、绿豆、烟草、瓜、著等作物。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改变发生地的土壤条件,加强田间管理,中耕除草和破坏蝗卵。
(2)切实做好蝗情普查和预测预报工作。检查防治后的残蝗数量:夏蝗分防治后和产卵盛期调查2次。秋蝗分别在防治后、产卵盛期和末期,共调查3次。查孵化,夏蝗从4月中开始,每10~15天1次,共查2次。因地制宜、灵活机动的战术,采用带药侦察,将小面积发生的蝗蝻消灭在点片阶段,防止扩散;发生面积大、密度又均匀,组织人力、药、械或安排飞机开展大面积防治,将蝗蝻消灭在3龄盛期。
(3)药剂防治。地面防治可用40%乐果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或50%稻丰散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加二线油(1∶1),每667平方米60~80毫升机动弥雾喷雾。飞机超低量喷雾可用10%氯氰菊酯,每667平方米5~8毫升或50%敌马油剂加二线油,每667平方米60~80毫升。
(二)土蝗
土蝗是非迁飞性蝗虫的统称,在我国种类繁多,分布广,食性杂。平原、山地、农区和牧区,到处都有分布和为害。
土蝗的种类组成,随各地环境条件而异,寄主种类也不一样。华北、西北常见的土蝗有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Ikonnikov)、笨蝗(Haplotropis brunneriana Saussure)、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Ivanov)]、黑条小车煌[Oedaleus decorus decorus(Germer)]。其分布和寄主见表2-15。
表2-15 4种土蝗的分布与寄主植物
种 类 分 布 寄主植物 短星翅蝗 华北、东北及皖北等地的山坡 地、平原低洼地、田埂、堤岸 豆类、蔬菜、马铃薯、菊科植 物以及瓜类 笨 蝗 苏北、皖北及华北丘陵山区 甘薯、马铃薯、豆类、瓜、菜、 向日葵、棉花、麦类、玉米、高 粱、谷子等 大垫尖翅蝗 在我国分布广,东、中、北部 及西北等地区的潮湿、碱地、沿 河地带 玉米、髙粱、麦类、豆类及苜 蓿等 黑条小车蝗 新疆、甘肃、陕西地区的牧区 和农牧交错区 禾本科牧草为害状
土蝗的成虫、若虫(蝻)均咬食植物的叶和茎。虫量少时,将叶片吃成大、小不等的缺刻,虫量大时,可将作物(牧草)吃成光秆。
形态特征
4种土蝗成虫和卵的形态特征见表2-16。
表2-16 4种土蝗成虫和卵的形态特征比较
种类 虫态 短星翅蝗 笨 蝗 大垫尖翅蝗 黑条小车蝗 体长:雄 雄28.0~ 雄14.5~ 雄 18.0 ~26.0 12.5~21.0,雌 37.0毫米,雌 18.5毫米,雌 毫米,雌25.0~ 25.0 ~32.5 毫 34.5 ~49.0 毫 23.0 ~29.0 毫 38.0毫米,头顶 米,头略大,头 米,头较短,后 米,头短,侧面 宽短,顶端圆形,顶雄性颇低凹,头有不规则网状 看略高于前胸背 颜面垂直或微倾 雌较平,触角细 纹,颜面隆起明 板,颜面微向后 斜,触角丝状,成虫 而短,25节,显,触角丝状,倾斜,隆起较 细长,前胸背板 前胸背板宽短,淡褐色,前胸背 宽,触角丝状,较短,背面有不 3条横沟明显,板中隆线两侧在 较粗短,前胸背 隆起的形 前翅较短,后翅 前、后各有1较 板背面有时具不 淡色斑纹,前后 略短于前翅 大黑斑块,前翅 横脉较密,不能 飞 明显“x”形淡 色花纹,有时消 失,前翅发达 翅均发达
表2-16 4种土蝗成虫和卵的形态特征比较(续)-1
种类 虫态 短星翅蝗 笨 蝗 大垫尖翅蝗 黑条小车蝗 卵块呈红色或 卵块长 卵块呈圆柱 卵呈曲膝状,姜*,长 12.0~15.0 毫 形,长34.0~ 胶质部与卵室部 25.0 ~41.0 毫 米,直径6.0~ 37.0毫米,胶 分相连处微细,米,直径4.5~ 10.0毫米,卵 质部中部直径平 形成钝角。卵块 7.0毫米,卵粒 粒在卵囊内呈平 均3.4毫米,卵 长28.0~40.0毫 在卵囊内4粒1 行直立排列,卵 块宽处直径平均 米,直径4.0~ 卵 排,呈放射状排 粒长8毫米,直 4.1毫米,卵粒 6.0毫米,含卵 列,卵粒长约 径2毫米,卵粒 呈有规则排列,9~25粒。不整齐 5.6毫米,直径 末端有两道缢 斜排成3~4行,排列成3~4行。1.25毫米,具 痕,呈帽状,每 卵粒平均长4.1 卵囊内胶质白色 六角网状花纹,块含卵8~15粒 毫米,宽0.9毫 或玫瑰色,透明 每块卵35~56 米,每块含卵 粒 20~38粒,平 均29粒发生特点
短星翅蝗一般1年发生1代(山东、河北部分地区可发生2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在河北、山东,卵一般在5月下旬开始孵化,6月上旬为孵化盛期;7月中旬开始羽化,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羽化盛期;8月下旬开始产卵,9月为产卵盛期,甚至11月上旬尚能见到产卵。第二代在9月上中旬产卵,末期可延至11月。短星翅蝗无论蝗蝻还是成虫,皆善跳跃,成虫不善飞翔,除在植株上取食外,常喜在地面活动。
笨蝗每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在河北、山东、河南等地于4月上旬孵化。由孵化到成虫,需1个多月至2个月时间,孵化盛期在6月中旬。笨蝗一般在日出前、日落后和阴雨天以及炎热的中午,喜躲藏在石缝或土块、杂草下,不食不动。在晴天温度适宜时常在干燥、阳光充足的地段活动。由于它不能飞翔,也不善跳跃,行动迟缓,故名笨蝗。
大垫尖翅蝗在新疆和黑龙江等1年发生1代,在东部、中部等地有的年份则1年发生2代。以卵在土中越冬。1代于5月上旬孵化,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6月中、下旬交配产卵。2代于7月上旬孵化,7月下旬至8月上旬羽化为成虫,9月间交配产卵。在自然环境中,1代成虫在荒地产卵,农田中则未查到卵,2代在农田中产卵也很少。
黑条小车蝗在新疆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5月中旬至7月上旬在不同海拔高度能见到羽化成虫;7月至8月交配产卵。跳蝻有趋温、趋光和聚集习性,多数聚集在植株上。成虫羽化7~13天后交配,6~9天后产卵。雌虫产卵时,周围常有许多雄虫。雌虫产卵后雌雄立即进行交配。
防治方法
参照东亚飞蝗的防治。
(郭向东)
棉花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