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8 13: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21:38
方言,也叫地方话,简单地说,就是某一区域内约定俗成的“共同语”。在我国,汉语是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然而,同样的汉语,用各个地区的方言讲出来,却是千差万别,千奇百怪,于是,便常常闹出许多误会和笑话来。说某君到常州出差,路遇一妇人在河边哭喊:“我的孩子掉水里去了!我的孩子掉水里去了!”他大惊失色,忙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捞了半天却只捞到了一只鞋子,举起问妇人:“哪里有你的孩子呀?”妇人见鞋,喜道:“那不就是我的孩子嘛!”原来,当地的方言里管“鞋子”就是念作“孩子”的,哈哈,不知那为了一只鞋子成了“落汤鸡”的“某君”会否在心里感叹一句:“哎,我被方言撞了一下腰!”读中师的时候,宿舍里有一女生,常提到她妈妈去卖菜,我们便一直以为她家是菜农,直到有一天,不知谁问了一句:“你们家有多少塑料大棚啊?”她瞪圆双眼,奇道:“我们家又不是种菜的,要塑料大棚干嘛?!”我们这才搞清楚,原来他们的方言中“买”和“卖”是同音,都读“mài”,她每次说的都是她老妈去买菜,而不是去卖菜。哄笑之余,我们忙开始帮她纠正,可偏是根深蒂固改不过来了。于是,以后我们便还是得“提心吊胆”地分辨着她到底是在说买东西呢还是卖东西。到苏州来念大学,校园里的同学老师来自全国各地的都有,方言的品种便愈发纷繁复杂起来,其中接触最多的莫过于吴方言了。吴方言中有趣的地方颇多:比如把“说的过他”说成“讲伊得过”,这是倒装;把“不知道”说成“弗(勿)晓得”,这是保留了古汉语中的否定词;最有意思的是加强语气喜欢用“不要太……”,起初,我总是不明白他们说“不要太漂亮”究竟是说人家漂亮呢还是不漂亮,后来问清楚了,便也不由自主地受影响学会并习惯了这一说法,假期回家后有一次不知夸了谁一句“不要太厉害哦”,搞的对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方才猛然醒悟,呵呵,不小心把人家的方言带回老家来了。除了吴方言,其他地方的方言也极有趣:譬如新疆乌鲁木齐来的同学说话是喜欢把“一个”放在句末做语气词的,问“你是谁一个?”(你是谁?),答“我一个。”(我。);譬如“姑娘”在长沙是指“姑妈”,而在福州则是指“小老婆”,“老虫”在长沙是指“老虎”,而到了上海则变成了“老鼠”的叫法,厦门话里说“麦穗”是指玉米,“娘仔”是指蚕,福州话“合适”意为“合算”,“各样”意为“特别”;常州无锡一带管“水”念做“xu”,而在南通“xu”则是“尿”的读音;家乡苏北把“太阳”叫“太影”,“天晴了”说“天好了”,“我请你”说“我厚你”……不写不知道,一写吓一跳,汉语方言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了!由此,我不由想到,我们普通话词汇那般丰富,不正是由于不断地汲取了广大方言的丰富乳汁吗!乡党方言来历这得从古代的民户编制说起。“乡”和“党”。都是我国古代的民户编制。据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换句话来说,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乡”“党”二字连用,指乡里,也就是同乡的人,随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的农村行政区域单位不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延用下来了。“屋里人”趣说关中人,常把已婚妇人叫“屋里人”。如:“你屋里人这几天咋没见?”“俺屋里人这几天熬娘家去咧!”把妇女叫“屋里人”,其渊源虽无法考证,但在很大程度上与劳动分工、“男耕女织”的出现有关。过去的农家,男的在田间劳作,女的在家中纺线织布,内外分明,各执其事。久而久之,关中大地上便出现了把男人叫做“外头人”、把女的叫“屋里人”的称谓。“屋里人”一词,早巳进入大雅之作。以《红楼梦》为例,其九十回有:薛蝌想:“……然而到底是哥哥的屋里人”,第一百二十回有,袭人想:“……其实我究竟没有在老爷太太跟前回明就算了你的屋里人。”以上引例中的“屋里人”,含义与关中方言里指的已婚妇女的含义大致相近。“二百五”趣谈在关中农村,人们把那些蛮干胡扑的人讽称为“二百五”。“二百五”是个数字,怎么能形容人呢?它的由来说法比较多,下边介绍两种:一是来自赌具牌九。牌九上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是10个点,在玩牌九时称为“毙十”,这毙十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什么牌都能管住它。所以,人们就用二板和么五简称“二板五”来形容那些莽撞、傻气、做事不考虑后果的人。“二百五”是“二板五”的转音。二是来源于一则历史故事。传说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杀了。齐王发誓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又抓不到杀人犯,于是便想出条妙计:在城门上张榜说苏秦是内奸,杀掉他是为国除了大害,应应当赏黄金千两,请除奸者速来领赏。榜文贴出后,有四个人声称杀了苏秦。齐王笑着说:“黄金千两,冒充者杀,你们可不能冒充呀!”四人一口咬定是自己干的。齐王说:“那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人每人分多少?”四人同声说:“一人二百五”。齐王勃然大怒,拍案大叫:“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斩了!”“二百五”由此而来。“尻子”与“沟子”的释谈人、猪、牛等的*,关中土话叫沟子。这个指*的字,有人写作“尻”,也有人写作“沟”。“尻”,意思指的是臀部,也就是*。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今山西平阳、薄绎之间谓臀曰尻子,四川亦谓臀日尻子,音俏侈(念耻)如钩,九声之转也。”这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尻”字的考音念重了,就变成了钩字音了。其实是个多义字,当*讲,还指男子对女子的性行为。关中人“尻子蹲”,意跌倒了。“尻子客”意阳奉阴违的人。“尖尻子”意坐不住爱动的人。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说得很明白:“尻,今俗云沟子是也,今俗云*是也。拆言是二,统言是一。”就是说,尻、沟子、臀、*都讲的是一回事。清代在北京,接生婆给新生儿“洗三天”的口歌中有“洗洗蛋,作知县;洗洗沟,作知州”。可见,沟子指*不是新造出来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讲时,写成尻子、沟子都对,不过念起来,沟子更顺当一些。“嫽”字谈“嫽”,关中一带,称道啥好,常说“嫽”,“嫽得太”。嫽是古字,最早甲骨文就有嫽,后引用为美好、畅快。说女孩美貌、聪明,加女字旁。说火光大加火字旁。“嫽”状人美是很早的,《诗经·阵风、月出》:佼人嫽兮,即美人多漂亮啊。后来这意有了转化,就是“美好”的意思。西汉时杨雄写的《方言》说嫽,就是好。我国青海一带也把好叫嫽,可见说“嫽”的不限于陕西。今天的山东、江苏一些地区当时也这样说。“倭也”趣谈倭也,这是关中,特别是渭北富平一带人日常爱说的一个方言词语。细究起来,它的含义很多,现列举几个大家一起研究。(一)指人漂亮,娇美。如:“你看伢小伙娶的媳妇多倭也!”(二)指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如:“那人心细,活做的倭也,没啥弹嫌的”!(三)指屋舍整洁入眼。如“你伢娃把屋子拾掇得多倭也!”外地人对这个似乎土气的词语多不理解,但考其渊源,也较悠久。宋代人编的《广韵》中解释道:“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其意思与关中方言中的“也”大致相同,只是关中人在言谈里因所指对象不一样,而出现了多义现象,实际上仍是《广韵》所说的“顺貌”的引申或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