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1 00: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10:38
“但*远远要比童话残酷
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说是公主根本就不在乎笛卡尔
笛卡尔也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背叛
所以究竟是相信*,还是童话
是你们每个人的选择”
——摘自「隐秘的角落」 陆·苍蝇
壹
“朝阳东升 谁注定西沉?”
「隐秘的角落」爆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收官两周后,它的口碑仍在持续发酵。
茶余饭后,你闲而无事正准备上网冲浪,打开了b站和微博——热搜上挂着#朱朝阳叶驰敏cp混剪#。b站影视区热榜前十,「隐秘」的关联作占了一半儿。你点开朝阳东升的cp混剪视频,心道:“不是吧阿sir,这也能嗑?” “爬山”和“小白船”也成为今年夏天最“阴间”的剧梗,听了就让人严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抛开剧作热度这件事,让我们回到「隐秘」本身。
导演辛爽在访谈中坦言:
“我们内心创作的初衷,就是把人性的复杂一面展现出来。我们不展现纯粹的恶,也不喜欢基于猎奇的趣味。最终反回来的都会带给观众和我们各种思考,就是我们在生活里要避开这些恶,让自己学会爱,让自己学会正确的爱。如果有一些人说,这不就是我吗,这不就是我在生活里对爱的理解吗?你就要琢磨一下,是不是自己的爱有问题,是不是要在生活里调整一些。我希望让观众看到、思考这些。纯粹的恶从来不是我想展现的,我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无缘无故的恶,这不是我创作理念。”
当一部剧作缓缓拉上帷幕,当人们对于剧情的讨论渐渐偃旗息鼓,撇开单纯的感官刺激,「隐秘」究竟留给我们什么?
不同的剧本有着不同的剪影。有的剧本像上帝之眼,呈现人性的复杂和混沌,人在其中,能照见自己的影子。
「隐秘的角落」正是如此。
贰
“角色与底色”
「隐秘的角落」,角色很多,主角是谁?
是大秃头张东升吗?还是三个与之周旋的小孩儿?
剧作根据紫金陈的小说「坏小孩」改编而成,在片头的标题旁,用手写体写着英文“The Bad Kids”。谁客谁主,不言而喻。
严良与普普是坏小孩吗?
我始终认为严良与普普的底色是孩童与侠气的底色,然而有如千钧一发,如果缺少约束,走错了航线,极有可能地处深渊。
严良遇上了老陈,普普遇上了严良哥,是幸运。
那,朱朝阳是坏小孩吗?
当剧集走向结局,我们都明白,朱朝阳的所作所为已经无法被宽恕。他是背叛者、是欺诈者、是利己者,他的底色是暗的。然而,在剧集落下帷幕之后,网络上的各种长评短评,几乎听不到彻头彻尾批判朝阳的声音。
因为我们记得,记得这个小孩和父亲一同游泳时,脸上露出的真心笑容;记得这个小孩因为受到忽视时,眼底泛起的失落的涟漪;记得他在得知母亲不回家后,出门去喊回朋友时奔跑的身影。
朝阳那一抹灰暗的底色,并不是他心甘情愿涂上的,他面对的是父亲的屡屡忽视,面对的是母亲令人有些负担的爱,甚至面对的是整个 社会 文化:所有人都在潜意识中强硬地认为“做个好孩子”“好好读书”才是最最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朝阳的价值构建是外生的,他对自我的认知,他行动的抉择,都得依靠外界的一些标准,才能一锤定音。
苏格拉底那一句镌刻在希腊德尔斐阿波罗神庙上的句子是,“认识你自己”。“明晰自我”是含义的第一层,然而在这个明晰自我的过程中能产生更宝贵的东西:悦纳、还有内生的自我力量。
我们要时常凝望自己,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用自己的目光来凝视自己,这目光不属于旁人,不属于集体,不属于约定俗成的价值体系,甚至不属于我们最亲近的父母爱人,我们必须诚实地用自我的目光来凝视自己,这是一个高尚的人所值得拥有的最高的自由权利。
Ich willnicht gehorsam,
我不愿唯唯诺诺
gezähmt und gezogen sein.
俯首帖耳,言听计从
Ich will nicht bescheiden,beliebt und betrogen sein.
我也不愿谦卑恭顺,受人瞩目,被人欺叛
Ich bin nicht das Eigentumvon dir,
我不是你的所有物
denn ich geöhr nur mir.
因为我只属于我自己
——音乐剧《伊丽莎白》选曲《ich gehör nur mir》
叁
“阴乐?”
“这是阴乐吧?”
“能不能整点阳间音乐?”
“这BGM直接给我送走了。”
——来自本剧弹幕池
「隐秘」的片头、片尾、插曲广受观众注意,“阴乐”一词并非浪得虚名。
或许你曾注意到,前期剧作中出现的配乐,往往出现在角色心中幽暗弥漫之时。这些曲子似乎能与人通感,通过创造极强的回声感与空间感,隔开了角色与真实世界的距离,选择性地把内心“隐秘的角落”无限放大。
「隐秘」选择合作的音乐人往往概念玩得转、先锋感十足,譬如丁可、摩登天空的后海大鲨鱼和JOYSIDE、Anti-Gneral等等。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导演辛爽曾是乐队joyside的前吉他手,因此他在应用配乐时得心应手,与剧作本身融合感极好。
这些曲子属于后摇与Math-Rock(数学摇滚)的范畴,是实验性的、先锋性的,这些音乐经过计算,更靠近数学的形式,脱离了传统东方审美所看重的词作与旋律,对观众的“老口味”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肆
“一群电影咖来拍电视剧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不少观众都说,「隐秘的角落」是一部具有影片感的剧作,但什么叫做影片感?「隐秘」的这种影片感,究竟从何而来?
从大的分野上说,影片大致可分为现实主义影片与形式主义影片:前者希望影片尽量靠近真实,尽可能地还原生活;后者则更像导演个人审美的舞动,偏好将影片艺术化,与真实生活存在着非常明显的距离。
“小津安二郎的低机位是根据日本式的日常生活来确定的,它仍然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视平线,只不过这个人是一个跪坐在塌塌米上的人们的视平线。”这种机位的架设正是对现实的尽力模拟。
一个大仰角镜头,从一个多层楼建筑的地底往上拍摄,蝙蝠侠如天神一般从上空展黑翅而降。
从灯光、摄影机机位、场景布置、服装设计,无不精心,都是为了突出表现蝙蝠侠的伟岸力量。
尽管是电影的划分,但套用在「隐秘的角落」上,丝毫不显突兀,它既吸取了现实主义影片的菁华,亦在形式上有着不俗的亮眼表现。
拿第一集举例,这一集作为下文的铺垫,向观众们展示了张东升和朱朝阳二人原本的生活轨迹:张东升面对着冷漠的妻子和挑剔的岳父岳母,甚至连学生也对他忽视;朱朝阳面对着自尊心极强、教育理念十分刻板的母亲和极度偏心妹妹的父亲。
首集就给人造成了浓重的窒息感,相信大家也都经历过酒桌,经历过并不相熟的亲戚,经历过“是不是*内”的讨论,经历过“学生只用管学习”的论调,经历过校园内微妙却紧张的暴力……而这正是生活本身。导演用敏感的眼睛观察到了这一切,那样细致又真切地将它们一一描绘——这属于现实主义的范畴。也正是因为这个,观众才能够产生强烈共情。
但是剧作明显又对现实进行过反复雕琢,有不少象征主义元素。仅拿色彩和构图来说,全剧就有不少引人注目的地方。
这一幕出现在第三集,朱晶晶去世,王瑶万念俱灰地坐在医院的角落。
晦暗的光线从左边打来,泛着微微的青色,王瑶却面向右边,以拒绝的姿态将自己笼在阴影之中。人物微微低头,双手交叠,是闭塞的身体语言。
从构图上看,医院的墙壁在画面上呈现出一条条竖直的线,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拘禁”“*”“封闭”一类的词。
这样精心的取景安排自然是有意为之。
这是在第九集,张东升杀死王立的情景。
红黑两色填充了整个画面,其中含义不言自明。
但是画面隐藏着更多的信息……
张东升背对镜头,几乎只能看见他手里尖锐的凶器,言下之意,这件凶器正是张东升此时代表的符号含义。
那么“背对”呢?一般来说,镜头中背对的人物总是代表着危险与神秘,正对的人物则代表着开放与接受。
再细致一些,我们可以看到镜头架设比张东升的肩略低,以俯视的方式拍摄濒死的王立。尽管此时并没有拍摄张东升的脸,但是如果以这样的架设,拍摄张东升无疑是仰视视角,暗喻他正处在权力一方。
这正是视听语言的高级之处,它从现实中来,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经过专业化的视听处理。镜头中或许没有台词,或许没有歇斯底里的哭泣与 情感 宣泄,然而一切就呈现在了观众的眼前,等着有心人与之共情。
伍
“It is our choices show what we truly are.”
“当然,在这个《隐秘的角落》这个剧情中,正如它的名字一样,《隐秘的角落》,我们每个人内心也许都存在这样一个隐秘的角落,人心隐藏着整个世界的败坏,张三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之中,我时常在想,如果是你如果是我,我们会不会也陷入在这种犯罪之中,我们有没有可能遏制我们内心的黑暗呢?所以很多时候,不要过于的高看自己,不要把自己想象的太光明太高尚,我们时常要警惕我们内心的幽暗,我们时常要堵住我们内心的幽暗,不要把这种幽暗释放出来,我们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加可怕,更加险恶。”
——罗翔老师
相信*,还是相信童话?张东升不止是在向朱朝阳发问,更是在向我们观众发问。
正如罗翔老师所说,“我们每个人内心也许都存在这样一个隐秘的角落,人心隐藏着整个世界的败坏。”然而存在着这样的角落,并不意味着拉近了我们与恶的距离,归根到底,这是平衡的问题。
愿我们时常警惕内心的幽暗,以爱与信任的力量与之恒久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