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30 22: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1 12:41
户外探险的开始自然少不了周全的计划和尽可能完善的准备——这是最简单不过的常识。如果准备充分,可避免意外的发生。那么,户外探险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户外探险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欢迎阅读!
户外探险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1、切忌一个人进行户外探险!
事先告知你的父母或是其他你信赖的亲朋好友,准确地告诉他们你的去向、探险之旅的行程以及返程的时间。
在探险工作的准备过程中应当让父母放心。例如,在探险计划中约定好回家的时间,并向他们保证定期汇报探险的进展。如此一来,一旦你没有准时向父母报平安,他们就知道你可能陷入险境了,从而及时提供帮助。不要虚报信息,否则可能会让父母误解,从而对你的处境作出错误的判断。这有可能会给你的户外探险带来严重的后果。
2、一定要在身心健康且愉快的前提下开展户外探险活动!
重要提示
切忌把户外探险当儿戏!大自然是美好的,但其中暗藏着种种危机,尤其是当人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忽略大自然的警示(如暴风雨)或是蔑视大自然的力量时。因此,大自然是一位很好的老师,它会教给人们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能力、获悉自己的弱点、更好地信赖他人。但也不必畏惧大自然,把自己看作大自然的一部分,如同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一般,顺其自然尊重大自然的规律。
3、户外探险的方案
野外体验
生篝火、捕鱼、动手制作弓箭、采食野果、搭建帐篷、野外露宿……这些都让你向往不已吧?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到野外去体验生活了,这比玩游戏和看电视刺激多了。户外探险不仅能让你亲身体验到各种刺激好玩的新鲜事儿,而且能挑战你的极限,开阔你的视野,让你在挑战中成长。在这里,你要学会平衡自由与责任两者的关系,因为在探险过程中,你要自行决定哪些行为是可为的,而哪些又是不可为的,并对此负责。这将培养你的责任意识,让你学会以一种尊崇大自然的方式去生活。
4、如何计划出行
出行前必须弄清楚以下问题:要去哪里?和谁一起去?是徒步、划船还是在一个固定的户外场所?出行的时间是多长?把这些问题都计划好,就可以开始你的探险之旅了。
5、第一次出行
选择在阳光明媚的日子出行。如果天气预报说有雨,那么就把出行的时间推后,因为糟糕的天气会给出行带来很多不便。第一次出行应尽可能创造最舒适的条件,这样才能让你全身心地投入,并享受出行带来的乐趣。
户外探险小贴士
尽管你已经对即将开始的户外探险跃跃欲试,下面这些活动规则还是应当注意的。
1.在大自然中务必谨慎行事,避免破坏鸟巢、蜘蛛网以及践踏花朵。
2.不要惊动野生动物!请小心翼翼!更不要惊扰冬眠中或是哺乳中的野生动物,以及正在孵化的卵。
3.在大自然中不要随处乱扔垃圾。将废弃物自觉扔到垃圾桶中。带来的物品离开时都要带走,包括吃剩的糖纸和口香糖。
4.不要去碰触动物的粪便以及尸体。
5.不要摘食不知名的野果。
6.只在指定地点生火,切忌在森林中点火。确保火苗已经彻底熄灭之后,才可离开。
7.设身处地去为他人着想,大自然是公共的.,大家都有权享用。
8.如果已经明确自己的任务—哪些事情可为,而哪些是不可为的,那么一定要负起相应的责任!
探险小帖士
当你结束活动回到家中时,可以把探险旅途中的各种经历记录下来。对这次的活动进行一次总结,记下需要改善的要点以及下回要注意的事项,如多带点垃圾袋、事先练习搭帐篷等。这样就已经是在为下一次户外探险做准备了。
户外出行前,必做的十大准备工作
NO.1 确定目的地相关信息
户外出行前,准备装备和出行计划同比重要。在出行前驴友们应当做足功课,充分了解目的地的天气状况,如白昼时长、昼夜温差,是否有恶劣天气的影响等。
驴友们需要清楚所徒步的地区类型,可能是沙漠、雪山,还有可能是小山丘,根据不同的地区类型了解是否存在环境风险,如高海拔、危险动植物、地质灾害等。
更要时刻关注当地疫情防控情况和相关*,避免多种外部因素影响到行程计划。收集详尽的信息可以帮助驴友们做出更合理安全且灵活的计划。
NO.2结伴同行原则&选择靠谱的团队
一个人去登山或者到野外去,是非常危险的,必须要做到结伴而行。
最好的建议是根据国际通用的“四人以上结伴而行”,其好处就是如果一人受伤无法行动,队伍中可以有一人原地陪伴,另外两人结伴去寻找救援,保证了至少两个人在一起。
若是选择参加户外组织参加活动,首先要考察是否有证件、过往组织活动的情况、参加过的驴友口碑。
其次建议选择配有配有经验丰富的专业领队,正规的户外俱乐部通常提供的线路相对成熟,在安全风险管理中也会有相应的措施。
NO.3户外十大必需品
这些物品,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活动,都要塞到你的背包里。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它们能够使你多些从容。参考建议如下:
额外的服装与庇护
额外的水
额外的食品
便携刀具
带备用电池和头灯(或手电)
火柴、打火机或点火器
地图和指北针
防晒物品
急救包
用于急救呼救的哨子、镜子等
NO.4 学会如何购买保险
随着观念的转变,当下越来越多的驴友会在出行前为自己选购保险,投入一腔热血的同时更理性控制户外风险。
投保前,你需要仔细对照条款或咨询保险经纪人确认保障范围,否则就等于留下了风险敞口,一旦发生事故,再高保额的保险也无用武之地。
紧急联系人可以是你的亲人,也可以是你信任的朋友。出发前将你的行程信息和所购买的保险单据交给他们,并在行程结束后第一时间与其联系。
NO.5户外三层穿衣法
在户外,坚韧的衣服是我们的保护层。认真穿衣不仅会让身体舒适,更能减少我们旅途中的风险。
三层穿衣法则,即内层+中层+外层的分层穿衣法。
内层 (排汗层)——通过充分的吸汗排汗来调节人体体温,在内层的选择上应立足材料透气性和合身程度,厚薄保暖程度则根据天气状况选择。注意避免选择棉质材料。
中层 (保暖层)——锁住身体的热量,可以根据天气和活动类型选择抓绒、羊毛,以及其它人工合成棉或羽绒制品。
外层 (防护层)——主要是防风防水,像风、雨、雪以及现实生活中你所能想到恶劣天气。
驴友们需要根据目的地的温度、湿度和风速,以及自己的身体状况综合考虑,准备好必要的服装,同时注意头部和手脚的保暖。
NO.6户外四三三原则
当我们在户外时,驴友们需要留一些备份,从体能、食品、水等各方面的物资准备,并合理分配的原则。
通常情况分为上山、下山、还有备份,这三大阶段来分配相应的物资。
上山四三三——消耗整体储备的40%,下山用掉30%,待活动结束时,备份总量还应达到30%。
食物四三三——指自己的食物分成好一个小袋子装好,按照重量配比为:上山40%、下山30%、备用30%。
饮水四三三——在户外饮水时,驴友们可以在瓶子上标刻度。在中途遇到水源补给可适当调整比例。
1瓶水满瓶的状态按照100%计算,上山喝掉40%、下山喝30%、还有30%作为备用水。
NO.7脱水&中暑
中暑和脱水是非常危险的户外风险, 中暑则由于人体吸热超过散热,电解质流失造成的一种病症。
高温暴晒环境和炎热潮湿环境下都极易发生中暑。而人体在失去1%的水分时才会口渴,而水经由小肠的吸收进入血液,运输到全身各部组织,大约需要60分钟的时间。
若是等到口渴时再补水,就已经处于轻微脱水状态了。所以,我们要遵循“及时”和“少量多次”的补水原则。
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大量的喝水还可以帮助你完成高原反应适应过程。避免高温出行,做好防晒措施;注意行走的节奏,及时休整,量力而行;科学补水和及时补充电解质。
NO.8失温现象
户外失温,是一种*杀手(相比悬崖、落石、迷路等肉眼可见风险),它像一个幽灵一样时刻跟着登山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旦发现有机会(天气突然转变、登山者体能不支),它就会发动袭击。以鳌太路线为例,80%的死亡率和天气变化有关。
发现失温症状时 ,应先替换湿衣物或者添加衣物、增加身体能量供应,阻隔热量的丧失,比如我们随身携带的急救毯就可以起作用了。
或者进补高热量食品、糖类、或者尽快走出低温区域,是最为重要的急救措施。
在高海拔徒步时,每下降100米,温度会上升大约一度。失温也分为轻度失温、中度失温、重度失温和死亡四个阶段。温度、湿度、风力是导致失温最常见的直接原因。三要素当中只要有两个因素出现状况就有可能会出现问题。
因此,预防应主要从湿、冷、风三方面入手,不要让寒冷、大风和湿衣服三者同时出现,做到“冷了就穿、湿了就换”,不能怕麻烦。
NO.9水泡&扭伤
对驴友来说,水泡和扭伤是最常见的足部问题。水泡虽不是什么大病,但起了水泡,很影响徒步的顺利进行,处理不当也会引发感染。
如果你的脚爱起水泡,在徒步前之前可以在常起水泡的部位,事先贴上胶布或创可贴,预防其产生。
当扭伤发生时,驴友们应该立即停止运动,使脚踝得到休息。如果继续走动只会使得康复时间增加而出现后遗症。
第一时间应当对伤势做判断,崴脚后,扭伤部位内部的小血管会破裂出血并出现肿胀,一般要24小时左右才能停止,但也要视情况而定。
冷敷时,可以用绷带缠紧受伤部位,起到固定作用,减少可能的运动。防止包扎太紧以免发生肿胀。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抬高患肢,使局部血液及时回流。
注意崴脚后,不可立即进行热敷,热敷会加快出血量。当你发现受伤部位不会继续肿大,并且肿胀部位发青后,才进行热敷。 尽量避免穿新鞋进行长距离徒步,穿着合适的鞋和高质量的袜子是最好的。NO.10 露营
露营是亲近大自然最好的方法是,无论是自驾,徒步或骑行,一天劳累后之后,大伙围在营区里吃上一顿热餐,再在帐篷里美美睡上一觉,保证你第二天可以元气满满地开始新旅途。
为了避免是场失败的露营,除了查询目的地的天气外,驴友们在选择露营地时也要慎重思考。
应远离潜在的风险区域,避开峡谷*以免发生山洪事故;
为防止涨水需要避免在河道之处;
避免悬崖和山脊、垭口之地,以防发生落石、强风等情况。
露营地应选择较为平坦、背风、取水方便的地方,并尽量使用已有的营地,减少对于环境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