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1 04: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09:13
这是采用以下的边界条件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来求解拉氏方程。并取地形曲面z=f(x,y)为上、下半空间的分界面,代替传统的取无穷大平面为上、下半空间的分界面。
于是,得到这组新边界条件下的解析解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这个解比较简单,因而在实际资料计算时比较方便,也有较高的精度。
利用这一组解析解,可以进行各种位场转换。
3.2.1 以曲面为边界的拉氏方程解
重磁场的位和各分量在没有场源的空间,是满足拉普拉斯方程的,一切问题总是可以归纳为按具体的边界条件求拉氏方程的解。以往考虑该问题的范围是整个上半空间,但实际测量大多是在地面上进行的,而地面常是起伏的曲面,而且异常值仅存在于局部空间,因此考虑整个上半空间没有必要,而且往往会引起具体异常边部的各种计算减低精度,所以改用以下的边界条件更为合适。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式中:u为位或场的分量值;Lx为异常在x方向的长度;Ly为异常在y方向的长度。
在上述4个边界范围内的空间,以实际地形面划分为上、下两半部分,设实际地形面的方程为z=fS(x,y),且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由于实测场值为离散值,故有
u(xR,yR,zR)=φ(xR,yR)
式中:R=1,2,3,…,ω,ω 为总测点数。在分界面以上,仍取 z→∞为最后一个边界,有
u(x,y,z)z→∞=0 (3.2.4)
下面讨论拉普拉斯方程的解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通过分离变量法,有
u(x,y,z)=R(x)·S(y)·T(z)
代入式(3.2.5),有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从而得到三个常微分方程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而σ2=λ2+δ2
可由所取的边界条件求这三个常微分方程的解,方程(3.2.7)在边界条件(3.2.1)下的解为
R(x)=sin(λx)
其中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对于i的确定值以λi代入,得R(x)的通解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式中:αi为任意系数;m为任意大但非无穷的正整数。
同理,方程(3.2.8)在边界条件(3.2.2)时的通解为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式中: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βj为任意系数,n为任意大但非无穷的正整数。
方程(3.2.9)在边界条件(3.2.4)时的解为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而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于是得到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即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从上式可见,其解呈级数形式,并呈指数衰减。其衰减速度是很快的,在实际计算时m、n均无需取得很大。
按以往的做法,取上半空间的边界条件,则其解为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这个解比式(3.2.13)要复杂,因它衰减慢,故项数必须取得较多,加大了计算工作量,而且在异常的边部,出现较大的误差。新边界条件(3.2.1)式和(3.2.2)式的选用,得到了一个更为简便的解(3.2.13),使计算工作量减少了而精度又有较大的提高。
3.2.1.1 当测量在一个平面内进行时
有: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式中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系数A′ij可用简单积分方法求得,将式(3.2.14)两边同乘以sin(λkx)sin(δLy),并对x和y在延拓得的新区域积分,得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令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故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当x=0和Lx、y=0和Ly时,θ=0和π,ψ=0和π
代入上式的右边,得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于是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用i代替K,j代替L,并代回Aij得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通常只能得到φ(x,y)的离散值φ(xR,yR),所以积分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只能用数值积分予以完成。
(1)当测量按矩形网格进行时,若测线数为m1,测点数为n1,点距为D,点线距之比为μ,则有: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得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其中φ(xu,yv)为第u线第v点上的实测值。
而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2)当测量不按矩形网格进行时,可将各测点按最近距离联成三角形网格,若连接的三角形数目为S0,则显然有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其中,Δu为第u个三角形。
可证明,右边的积分近似等于同一积分域(三角形Δu内)的这样一个积分:其被积函数H(u)为常量,且等于φ(x,y)sin(λix)sin(δjy)在三角形三个顶点(α,β,v)上的平均值,即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于是得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而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式(3.2.15)和(3.2.16)有相同的计算精度。
3.2.1.2 测点分布于曲面上
即φ(x,y)沿任意起伏地形曲面测量时,由式(3.2.3)和式(3.2.13)得下列方程组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取m、n使m×n=W,由于通常W值很大,从所列方程组解出m×n个系数是困难的,所以用最小二乘法建立法方程的方法求解,为此令 F(A11,A12,…,Aij,…,Am(n-1),Amn)为上列W个方程右边项移往左边后的平方和,即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根据极小的条件为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由此得出m×n个包含Aij的线性方程组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这是m×n阶的方程组,用来解出m×n个系数Aij。
3.2.2 二维情况
对于二维的情况,相应的拉氏方程及边界条件应为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同样采用分离变量法,考虑到φ(x)是以离散形式出现的,类似于三维情况,可得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3.2.2.1 当z=fL(x)为直线时
即z=z0,φ(x)是在一直线上测得的,有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式中:A′i=Ai
对于系数 A′i,可用简单积分的方法求得。用 sin(λkx)(k=1,2,…,m),乘以(3.2.19)式的两边,并对x在延拓后的新区间积分,得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令θ=
则dx=
当x=0和Lx时,有θ=0和π,代入右边的积分,得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于是得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以i代替K,并代回Ai得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一般来说,φ(x)呈离散形式φ(xj),则积分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只能用数值积分形式完成。
(1)当有相同的测点距D时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得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式中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2)当测点距不相同时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式中Dj=xj+1-xj,为第j段的长度。得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3.2.2.2 当φ(xj)是在曲线上测得时
即沿地形起伏曲线测量而得,则有下列方程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若取m=n,则可唯一解出Ai,但这样既费时间又无必要,一般取m≪n,用最小二乘法建立法方程求解,令F(A1,A2,…,Am-1,Am)为上述n个方程右端项移往左边后的平方和,即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按极小必要条件得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得m个含Ai的线性方程组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
得到m个方程的方程组,求解m个系数Ai。
由上可见,从曲线和曲面为上、下半平面和半空间的分界面求拉氏方程的解出发,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各种位场转换量。因为拉氏方程的解,其每一项均是一个指数函数和两个正弦函数的乘积,其每个因子分别是一个变量的函数,因而是高次可微可积的,所有位场转换的计算无非是一些微分和积分,因此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容易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位场转换系统,它包含现有的一切位场转换,还可以进行新的位场量的计算。
3.2.3 有关技术方法
3.2.3.1 影响计算精度的主要因素
(1)在边界条件(3.2.1)和(3.2.2)中,x=0,x=Lx,y=0,y=Ly定义了一组直立边界面,而对于某一高度z=z0而言,边界面上的位场值为零的假设就不成立了,因为异常为零的边界,随着高度的增加,要向外扩展,应为x=αz+α1,x=βz+α2,y=αz+b1,y=βz+b2的斜面为位或场的零边界,如图3.10所示。这样一来,使拉氏方程的解十分复杂和困难,即使求得了一些数字解,也将会有较大的误差,而且不同场源的异常,其零边界随高度向外扩展的规律也不相同,α、β不能准确地确定,只能近似地取值。而取直立边界使问题变得十分简单,当取Lx、Ly比实际边界稍大时,近似的程度也是可行的。
图3.10 零异常边界的图示
(2)测区场值零边界的确定,在逻辑上显然需要首先确定区域背景场,以便从实测值中除去,然而这确是难于严格做到的。实际上,区域背景场定量可靠的求取方法还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取测区之外某一边界的场值为零,看来好像避开了这个问题,其实无非是对所述前提作了一个近似的假设而已。当然,零边界取得足够远,近似程度可以很高。但这却只能保证所述方法的使用条件,并没有将区域背景场去掉。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区域背景场总是要在一定的阶段予以去掉的。但由此带来的误差,应归于所使用的确定区域背景场的方法,与这里所介绍的方法系统无关,本书不予讨论。
(3)所得拉氏方程基本级数解的系数,是在空间一定范围内的,并且测量往往来自正常场的实测场。这样,所得级数作为定义的上半空间的位场函数本身就是近似的。在空间内,随着离实测的线和面的距离增大,其近似程度将降低,离得愈远,降低愈多。从实测量经过转换计算而得的量,随着转换中计算过程的增加,其近似程度将降低。计算的过程愈复杂,降低得也愈多。
还应该注意到,当为了减少误差而采取某种措施时,上述(2)和(3)互相矛盾,难于兼顾。从(2)来看,零值边界自然取得离测区边部远些为好。但这样一来,在整个取定的空间范围内,实测区域所占的比例就要减低,从而使位场函数的近似程度减低。反之,则又将使零值边界假定的近似程度降低。在进行具体计算时,只能两者兼顾,求取折衷。
3.2.3.2 实际达到的精度
上述方法系统的误差来源,其中一部分,如计算数学中的近似性,是任何数据处理方法都有的,另一部分则是所述方法系统所特有的。但这绝不是说该法的计算精度差。它的精度是较高的,其任何一种功能均能完全满足数据处理的要求。只要给出足够的计算量,一定可以得到所需的计算精度。
所得的基本解是一个级数,在不超过实测点数目的范围内,显然项数愈高,计算精度也愈高。取级数项数超过测点数是不行的,因为系数要实测数据确定。由确定系数的方程组可知,当测点数少于项数即系数的数目时,会发生方程式少于未知数的情况,其解是不能唯一确定的。实际情况是:为了满足数据处理的要求,所取级数项数可以比测点数小得很多。对一般变化比较平缓的异常数据,级数项数和测点数的比有1:10左右就可保证边部亦有相当高的计算精度。对于梯度大,如强地形的磁测资料等情况,用1:3 左右也够了。再提高计算精度的潜力还相当大,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级数项数取得愈高,精度也愈高。
但这里所说的精度愈高,是仅只对用以确定级数系数的实测数据所在的邻近区域而言的。对比较远的区域,其精度则反而要降低。这是由于级数项数取得愈高,对实测数据的模拟就愈细,因而函数也愈适应于实测数据区域的近旁。其远处的适应能力就反而要有所降低了。这在所述方法系统中是经过多次试算证明了的。在自然界,这样一种规律是有普遍意义的,对局部的过分适应,往往要以对于全局适应性的降低为代价的。
系数最初是由实测数据确定的。所取级数项数合适与否,一个客观存在的检验标准是:当系数已确定,因而位场函数也已确定之后,用此函数反算用以确定系数的实测数据。这不是拟合,而是检验,目的是看一下级数项数取得合适与否。在设定的精度要求下,级数的项数应取得愈少愈好。幸运的是对于具体的数据,在达到一定的精度之后,再增加级数项数,所带来精度上的增加是微小的。例如计算球体模型形成的50×50的规则网,其边部的值在2nT左右,极值为300nT的测区进行计算,取级数项数为100和2500的计算结果的差别大部分在0.1nT左右,全部在1nT以下。原因是取级数项数为100时,误差已在1nT以下了。可见盲目的增加级数项数,实在是大可不必。
3.2.3.3 接图
在重磁数据处理中,所有方法程序在计算时最大的误差都发生在边部,这样使将一个大面积的资料进行分块处理发生困难。因为分块处理后必须进行接图,而要接图则必须边部的误差很小。这对于计算精度是一个非常集中而严峻的问题,特别是接图线划在异常峰值附近时难度更大。
这里介绍的方法用于确定系数的数据所在的空间位置附近,是完全能够接图的。在数据处于同一平面而梯度不是太大时,数据的分块完全可以接图线为界。在地形起伏较大,或异常梯度大的情况下,接图分块也只需从接图线向外超出一、二个点、线就行了,而且在接图线经过异常峰值时亦可以做到。这对系统的精度作了一个综合性的显示,应该说是相当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