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8 21: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06:36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二者应是有机的统一,而且"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从根本上讲,文言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因此,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探究或创造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程序化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五步阅读法。一、预读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2)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3)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4)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5)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二、抄读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做法是:(1)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2)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3)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4)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5)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童点和难点。三、解读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3)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4)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四、品读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具体做法是:(1)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2)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3)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五、诵读其主要目标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具体做法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2)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3)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4)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5)指导写作读后感想或思想评论,以求陶冶情操。复习指导:中考阅读关键点 把握语感整体阅读 安徽省界首市顾集中学 张坤 李仰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充分表明了阅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了使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作用,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近两年的中考语文阅读题的分值一路攀升。以2005年安徽省和国家课改实验区沈阳市的阅读题所占的分值加以分析,这两个地方的中考语文满分均为150分,安 徽省的阅读所占分值是两个现代文阅读加一个文言文阅读和一个阅读材料整体感知题,共占70分;沈阳市的阅读理解分析题共占65分。中考语文试题基本上由阅读和作文两大块构成,而阅读题的分值几乎占了整个中考语文分值的半壁江山。因此,阅读题做得如何、得分高低,不仅影响到语文成绩而且还影响到整个中考成绩。 针对这个变化趋势,2006年中考如何掌握阅读规律,争取得到理想的分数,应做到如下要求。 以课本为宗应对万变 从命题的走向来看,中考阅读命题的选材重在课外,而课内阅读试题所占比例明显下降。这就给考生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不需要下功夫学习课本了。其实不然,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课文是基础、是根本,中考阅读题虽然题型千变万化,选材天马行空,但所考查的知识点都是语文课上的,只要我们牢牢地把握住了语文课本这个“宗”,才能以不变来应万变,达到“处变不惊”的境界。有人说“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告诉我们,要想攻取中考阅读试题的半壁江山,必须首先要学好课本。 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仅仅靠课内几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实则是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提高阅读水平的大道。只有这样,才能扩展视野,发展思维,增强阅读能力。 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长期以来,阅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从阅读的顺序到阅读的结果,着力关注的都是文本的细节,忽视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这样,我们在阅读中,对课文蕴含着的深刻的思想和生动的形象缺乏整体的感悟,这样的阅读不利于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阅读试题都强化了对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这是体现新课标精神的。从人们一般的阅读心理来看:阅读材料时首先要弄清写了什么,然后再分析是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而命题者却把一篇文章或语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并且围绕材料的中心和主旨来设计试题。考生具备了整体阅读的意识,方有可能答好每道阅读试题。 具体说来,在解答阅读试题时,第一步要速读全文,捕捉关键语句,大致把握材料的概要——文章的中心和主旨、思路和情感基调。第二步要依据整体的感知,高屋建瓴地分析文章的局部,直至词语句子的意义、关系,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第三步再把各个局部联系起来,从而对文章的整体达到新认识。这种“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策略,完全符合解答阅读试题的规律。 在阅读的过程中,应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我们只有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应该是探究与创新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作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的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应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创新阅读和多元解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发挥联想与想象,拓展思维空间。 训练阅读技能和方法 新课标在阅读评价中要求考查学生阅读的技能、方法和习惯。因此,学生应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阅读的方法很多,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应掌握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我们每个学生都要在平常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我们还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通过阅读训练,尽快掌握有关方法,切实有效地提高复习、解题的效率。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也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的掌握都需要反复地实践。阅读技能的掌握,当然也不例外。 要提高阅读的效率,应该做到“四性”: 第一是计划性。面临中考,各门功课的复习犹如“千山万壑赴荆门”,这时千万不要乱了方寸,要从实际出发,制订好复习计划。就语文而言,阅读与写作都是重头戏,只有精心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有条不紊地复习,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二是全面性。从阅读行为来看,既有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又要有鉴赏性阅读、比较性阅读;从阅读题型来看,既有客观题,更有主观题(特别是开放性试题);从文体来看,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都不可偏废。 第三是针对性。在全局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难点。一般来说,初中学生综合概括能力,求同求异能力较差,应该作为阅读复习的重点,还要针对自己在阅读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强训练。 第四是典型性。所谓“典型”,就是阅读训练的材料和试题要有代表性。提倡“精练”和“巧练”,反对题海战术。对于答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力求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这样以一当十、以简驭繁,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