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7 15: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6:51
王安石变法从轰轰烈烈开始到草草率率地结束,共历时八年。其中,王安石二度为相,强力推进变法改革,无奈上层势力反对声浪过大,神宗皇帝左右摇摆,最终以失败告终。我们先看看变法的具体内容。
从熙宁二年变法开始,王安石陆续推出青苗法、均输法、募役法、市易法、免行法、方田均税法、裁兵法、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意在富国强兵、裁撤冗员、民生富庶、百姓安乐。变法改革的出发点很好,措施也很全面,表现出很强的开拓性和很高远的前瞻性。
我们再看看变法措施好在哪里?我们以最核心的青苗法和方田均税法来进行剖析讲解,来看看新法具体好在哪里?青苗法的核心是*借贷给百姓,百姓收成后还贷。如此一来,*成了银行,老百姓成了贷款客户,百姓有了钱多购买农资农具,扩大生产。有了收成后,老百姓再连本带息还给*,从而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再看方田均税法。对全国土地重新丈量,核定各家各户的土地占有量,再根据土地的优劣确定赋税等级。这样一来,私田无处遁形,地主农民均平等纳税,有效地打击了土地兼并、隐田瞒税的现象。
其他的变法措施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剖析了。好的变法措施为什么最终失败呢?无论是青苗法、方田均税法,还是其他诸如募役法、市易法,*设计都比较完善,也有较强的操作性,那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呢?主要原因如下:
1、没有讲好春天的故事,没有在南海边画一个圈。
王安石的变法,涉及到*、军事、经济、民生等各个方面,事关全局,影响巨大。宋神宗和王安石都太心急了,没有统一好思想,没有营造好*,也没有岗前培训,没有局部地方先行先试,没有做好变法措施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仓促上马又极速前进,导致朝堂上下、乡里基层不同心不齐力。
2、*站位太靠前,市场规律被忽视。
所有的变法措施的确需要各级地方*强力推进,但*却把所有事物包揽了下来,既当主办方,又当承办方,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如均输法,募役法,市易法,免行法这些变法措施还是要尊重经济特点和结合市场规律,*做好宏观指导和监督完善就可以了。所以在执行过程中,有的*利用*漏洞中饱私囊,有的*僵化死板导致民怨沸腾,有的*应付了事慵懒无为。真是五花八门、荒腔走板。
3、受益的黎民百姓没有话语权,受损的官僚贵族和地主阶层能量巨大。
从变法开始,朝堂上反对派的反对声就从来没有消停过,言官谏官的*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多数老百姓得到实惠闷声不说话,少数老百姓利益受损不依不饶,基层*揪心劳累怨声一片,地主阶级利益受损联名告状,部分改革派*两面骑墙见风使舵。好事做一万件没人说,错事只有一件却口诛笔伐,王安石的变法改革自始至终都处于叫骂讨伐的火山口。
4、宋神宗初期信心满满,后期左右摇摆。
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时才20岁,为革新图变自然是意气风发、心气方刚、信心满满。当遇到困难时也是左右摇摆举棋不定。熙宁四年,开封个别百姓逃避保甲,自断手腕,反对派大臣和言官谏官添油加醋极尽诋毁,宋神宗就开始动摇了。熙宁七年,天遇大旱,朝堂守旧势力以“天变”为借口,又掀起一轮巨浪,王安石为此还遭罢相。后虽再次拜相,王安石已回天无力。熙宁九年,王安石长子病故,他心力交瘁,心灰意冷,辞官归田,变法由此告终。
王安石除了文采斐然,也极具人格魅力,生活极度节俭,终身一妻不纳妾,清廉勤政,官声名望甚高。如果变法多做一些调研,多做一些试点,多积累一些共识,多做一些思想工作,多发现一些人才,多争取一些支持,也许变法还是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