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8 13: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0 20:48
20世纪60年代,随着第二次世界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许多女性知识分子对传统母亲形象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认识到这种天使般的毫无原则的母性,其实是对男权世界的一种诠释,是以女性意识的丧失为代价的。无瑕、无私、无欲的母性,承载着传统性别文化的内涵,是被男性霸权所制造出来的伪女性。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卢宾认为: “恋母情结”是“人类性别化”的关键,要推翻男权的性别制度,必须“解决文化的恋母情结”。于是,传统文化中的母亲形象被*,不再意味着无私、神圣,她们从男性精心编织的性别神话中逃离出来。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的传入,女作家们的主体意识空前觉醒和高涨,她们对男权文化进行反思,挑战男性霸权的压迫,揭示女性困窘的生存状态与传统封建文化及社会性别秩序之间的深刻矛盾。在这种土壤的培育下,作者的《玫瑰门》问世了。 早在1983年,铁凝就动了写《玫瑰门》的念头,并为此做了诸多笔记与构架的酝酿,经过《麦秸垛》等作品的累积,铁凝笔锋日渐成熟,但大概到了1986或1987年才开始动笔。1988年9月,长篇小说《玫瑰门》在大型文学期刊《文学四季》创刊号上首发,几个月后,作家出版社又发行了《玫瑰门》单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