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写作业不认真、磨蹭、抗拒,怎么办?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7 23:4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13:25
当下,孩子“写作业问题”已经成为很多家长和孩子必须面对而又头痛、烦恼的普遍难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普遍现象的存在呢?难道仅仅是家长的催促唠叨吗?当然这方面的原因是现实存在,但绝对不是问题的核心。那到底是因为哪些原因引起的呢?
要解决问题,我们首先得知道造成问题的原因。所以我们先来探讨孩子不爱写作业的真正原因。
根据网上的搜索结果,以下几种是我个人觉得比较靠谱的原因:
一、是早期“溺爱”结出的“果”。
说到溺爱,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们对孩子该打就打,该骂就骂,绝对没有溺爱。打骂孩子,并不能证明不溺爱孩子。在当下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想要做到不溺爱孩子太难了,因为这是本能,但凡是本能的东西都是很难抗拒的。如果没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及与本能对抗的毅力很难做到不溺爱孩子。溺爱有时是理智控制不了感情,更多时候它是悄悄进行的,你自己根本毫无觉察。因为强大的本能之爱常常会蒙蔽你的双眼,侵蚀你的理智。比如说:放任自由、害怕哭闹、轻易满足、包办代替、步步妥协、姑息迁就、不让劳动、特殊待遇……对照一下,你还敢说你们家没有溺爱吗?
因为溺爱的严重后果不是马上就可以看得到,所以往往被忽视。孩子在幼儿阶段,大部分家长也根本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当孩子长大了,上学了,问题就慢慢凸显了。
那溺爱跟写作业又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写作业看似是一个问题,其实是跟一系列习惯和品质相关连的,如规律作息的习惯、不怕困难的精神、细心、耐心、坚持、统筹计划和安排、专注力、自制能力、上进心、责任心等等。
在孩子小的时候,在培养习惯的关键期内、在好习惯扎根的时期,如果根本就没有培养起孩子的这些优良习惯和品质,等孩子上学之后出现写作业不认真、拖拉、磨蹭、边写边玩、讲条件、抗拒、逃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早期没有“播种”,等到需要这些好习惯和品质的支撑去完成任务的时候,自然要大打折扣。
二、没有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
在幼儿园阶段,从早到晚基本都是由各种游戏贯穿起来的,每天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快乐充实,也没有作业的压力。可一旦上了小学,各种要求和上课的形式都不一样了,每天要按时“上下课”、上课时要认真听讲、不能做小动作、更不能随便上厕所,放学回家,还要按时完成各科作业……
我曾特意关注过一年级孩子书包的分量,说实话,挺重的!再翻开一年级的课本,相对于孩子入学就读的年龄来说,内容很简单,但是如果在上学前家长没有做过任何的准备和铺垫,对于孩子来说还是挺大的挑战:
如语文,要求听、说、读、写四步同会(国家教育部门对幼儿园识字教学一直是反对甚至是禁止的);如数学,课本从头翻到尾,都是大段大段的文字及应用题……
从幼儿园的自由自在、没有压力,到上学之后种种规定和学习任务,孩子不管从心理上还是从习惯上都需要经过一个适应的阶段,而大多数孩子是从幼儿园大班毕业就直接入读小学,根本没有一个适应、缓冲的过程。
三、上学伊始没有建立好规则。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很多家长就是没有开好头,打好底。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做作业的各种良好习惯,制定好写作业的规则,必须每天按时完成,不能边玩边写、不能拖拉、磨蹭……
就像培养孩子吃饭的习惯一样,让孩子知道吃饭是自己的事情,到了时间不吃,就把碗筷收掉,没人追没人喂,两餐之间也没有零食,这顿不吃,一定要等到下次开餐,让孩子体验并领悟到吃饭就是这样的规矩。
写作业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开始把规则制定好,每天坚持,大人不妥协,让孩子知道做作业是自己的事情,没人催、没人强迫,没人陪,不做作业,后果自己承担。如果不良习惯已经养成了,改正就要经过一番艰苦卓越的斗争了。
四、不当的做法抹杀了孩子对“作业”的兴趣。
孩子做作业,我们大人通常的做法是:命令、唠叨、陪、哄、劝、骂……轮番上阵,可谓“用心良苦”,然而结果却事与愿违。
有些家长最经常说的话是:“就知道玩,作业写完了没有?”“你给我写作业去!”“写不完作业,别睡觉、别吃饭!”“你打算气死我,磨磨蹭蹭、拖拖拉拉……”相信在写作业问题上,这样的话我们说了不知道多少遍,记不清跟孩子“斗争”了多少回?其实正是这样的态度,才让孩子对“作业”那么反感甚至“深恶痛绝”!
换位思考一下,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如果每次得到的总是不好的感受,那么他对这件事情还会感兴趣吗?如果每天都要不断地重复这种不好的感受,忍受这件事情所带来的痛苦,如被监督、训斥、数落甚至是语言暴力……他还会爱上这件事情吗?
一般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某种食物一次吃得过多,或者在一段时期内天天被强迫吃这种食物,就会对该食物产生反感,甚至一提起来就反胃,这就是老百姓所说的“伤食了”。同理,过多的唠叨、*、强制,辱骂也会让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大伤。
所以各位家长一定要记住,在学习上,习惯比分数重要;兴趣比知识重要!
了解了原因,我们再来说说应该怎样指导孩子做作业?
在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切忌做以下三种行为:
1.一忌“陪读”。
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三心二意,就坐在旁边监视,这样做可以理解,但这种“陪读”会引起孩子的紧张,不利于学习。
2.二忌“指指点点”。
有些家长在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一旦发觉作业有误或不会做时,马上就指出来,这样做会阻碍孩子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
3.三忌“加作业”。
家长看到孩子很快就做完作业,怕孩子浪费时间,又给孩子加作业。这样会把孩子做作业的感觉破坏了,可能会导致孩子做作业磨蹭。
首先,要端正孩子的作业态度。
从低年级起,教师和家长必须帮助孩子认识到家庭作业的重要性,让他们体会到做好家庭作业对于他整个学习过程乃至将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即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一环。这样,孩子才能主动、积极地做好家庭作业。
其次,孩子日常的学习、生活制度化。
从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紧张、活泼的作风,如:什么时间必须做作业,什么时间必须完成作业,由制度来约束。有些孩子,经常是边做作业,边看电视,边吃零食,吃吃做做,做做玩玩,当然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质量更是无法保证,而且也不利于学习责任心的培养。
然后,合理安排作业的顺序。
先复习,再动笔作业。为了能顺利完成作业,可要求孩子先复习一下所学知识,再动笔作业。不要让孩子抓起笔就写,这样由于暂时性遗忘可能会使他作业遇到困难,产生烦躁感。
作业顺序由易到难。很多家长在安排孩子作业顺序时,总是要求孩子先做不感兴趣的科目,认为这样可以确保作业质量。但有时却适得其反,由于不感兴趣,困难也较大,孩子产生畏难和厌烦的情绪后,反而会影响后面他有兴趣的作业。所以,不妨先做他喜欢的科目。孩子喜欢的科目,做起作业来得心应手,而且效率高,往往三两下可以完成。做完这些作业后,趁着顺利的余势,转入不拿手的科目,即使不所向披靡,起码也好得多。
最后,科学安排作业时间。
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学生连续做作业的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高年级的学生不超过1小时,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孩子就会出现“心理疲劳”,导致学习能力减弱,效率下降,错误率增加,这时,如果适当休息,疲劳得以解除,学习效率才能恢复。所以,当孩子连续作业时,应当给以休息的时间。研究表明,小学生做功课中间的休息,以5~10分钟最恰当。如:孩子做2小时的作业,学习20分钟,休息10分钟,反复实施,效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