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5: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20:06
1.美多锑金矿
藏北美多锑矿带位于小唐古拉山南麓,西起多尔索洞错,东至土门格拉煤矿,东西长约200km,南北宽约40km。大地构造上,属于北羌塘弧后前陆盆地和龙木错—双湖蛇绿混杂带。区域性NW向吐错—查乌拉大断裂(或小唐古拉山南缘断裂)沿矿带中部穿过。
锑矿带出露地层有上三叠统土门格拉群、波里拉组和巴贡组、雁石坪群、白垩系等。成矿带内酸性火山岩较为发育,多沿断裂带呈不连续的串珠状分布,岩石类型主要有流纹质凝灰岩、流纹质凝灰角砾岩和英安岩等,构成美多锑矿带的主要容矿围岩。目前对这些火山岩的产状和区域展布特征尚不太清楚,推测可能主要呈夹层分布于上三叠统土门格拉群含煤碎屑岩组中(闫升好等,2004)。这套火山岩也可能属于巴贡组。
本带区域构造以近东西向的宽缓复式褶皱及走向和横向断裂为主,褶皱构造主要有美多背斜和纳扎江木东向斜。成矿部位受NE、NW向断裂联合控制,NE、NW向张性断裂为容矿构造。在NNW向断裂带中,锑的成矿作用与火山岩密切伴生。锑金矿与巴贡组(?)中的硅质岩共生关系密切。矿石硫、铅、氦、氩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大气降水,成矿物质不可能主要由围岩地层提供,地幔物质参入成矿明显。成矿年龄为20Ma,为青藏高原后碰撞地壳加厚阶段。成矿作用在时间与空间上与藏北大规模富碱中性熔岩所对应的构造热事件(30~10Ma)一致,地幔物质渗入成矿,因此藏北锑矿带的形成可能与中新世以来造山带增厚岩石圈底部拆沉作用引起的软流圈上升和地幔底辟作用有关(闫升好等,2004)。
2.安多县当曲铁矿
沿唐古拉岩体近东西向分布的区域内,已发现沉积热液改造型铁矿床、矿点约20个,其中当曲铁矿经过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多次调查和评价,认为达到大型铁矿。
据1∶25万安多县幅地质调查资料,当曲铁矿位于聂荣县桑龙乡和安多单堆乡境内,当曲河上游加查5049高地一带。该矿经1966~2002年的多轮工作,确定为大型富铁矿。
(1)矿区地质概况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中侏罗世雀莫错组和晚白垩世阿布山组。雀莫错组为一套滨海相陆源碎屑岩夹湖—潮坪相碳酸盐岩。岩性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铁质粉砂岩灰绿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钙质泥岩及中厚层微晶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阿布山组为褐色厚层砾岩和紫红色砂砾岩,不整合于雀莫错组之上。
岩浆岩主要为晚白垩世酸性火山岩—侵入岩,外围为早白垩世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矿区断裂和褶皱较为发育,断裂以近东西向为主,次为北东向。近东西向断裂规模较大,为多期复活型断裂,主要表现为碎裂岩、断层角砾岩及断层泥,断层带内蚀变较强,有硅化、褐铁矿化、重晶石化等,是区内重要的控矿构造,多个矿体沿断裂分布。褶皱构造主要为轴迹呈近东西向展布的苟炮曲向斜,向斜较开阔,地层倾角30°~50°,转折端向东仰起,矿体在向斜两翼展布。
(2)矿床地质特征
当曲铁矿产于雀莫错组一段中下部,矿体规模总体受层位控制,具有较典型的层控矿床特征。以苟炮曲向斜轴部为界,分为南、北两个矿带。矿石矿物主要为菱铁矿,其次为镜铁矿;脉石矿物为重晶石、石英、方解石等。矿石具粒状结构,致密块状。在菱铁矿中,镜铁矿呈细脉状穿插。
(3)矿床成因
从矿床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总体受雀莫错组控制,与潮坪—湖环境有关。矿层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总体受层位控制,表明为沉积型铁矿。另外在矿床外围的断裂及其花岗斑岩接触带多见有热液型镜铁矿化,表明晚白垩世火山—侵入期后热液对当曲铁矿具有重要的改造作用,是形成富铁矿床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当曲铁矿为沉积、热液改造型矿床,同时具有层控矿床的特点。与当曲铁矿成因类型相似的还有永曲铁矿(当曲河上游聂荣县永曲乡南24km处)。分布于当曲铁矿外围的铁矿点,有罕巴、加木查、查浪拉、白雄、扫百曲、当曲帕格野马巧等7处铁矿点,这些矿点与当曲铁矿具相似的地质、成矿背景,主要产于中侏罗统雁石坪群雀莫错组地层中,矿体近东西向展布,矿石以菱铁矿为主,次为镜铁矿、赤铁矿等。
3.聂荣县查吾拉铜矿
据1∶25万仓来拉幅区调资料,该矿床位于*聂荣县查吾拉区南部,为大型铜矿。
(1)地质概况
矿区北侧为前石炭纪恩达岩组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再向北为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体,南侧地层为晚三叠世巴贡组和中侏罗世雀莫错组。成矿带内断裂比较发育,断裂带走向以近东西向、北东向为主。断层带内硅化、孔雀石化、星点状褐铁矿化强烈。成矿带内褶皱变形,巴贡组以闭合—中常褶皱为主,雀莫错组褶皱形态组合为隔挡式,即向斜开阔、背斜紧闭—等斜、两期褶皱的轴迹为北西西—南东东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属共轴叠加大结果。根据铜矿体分布的地层层位、矿体发育特征和控矿因素等,将查吾拉铜矿带中的矿体分为Ⅰ、Ⅱ、Ⅲ号矿带,见铜矿化体6个。
(2)矿区地质特征
Ⅰ号矿带位于成矿带的北缘,矿带呈东西向断续出露,长7km,东宽西窄,北侧为前石炭纪恩达岩组混合岩、片麻岩,矿体发育于中侏罗世雀莫错组长石石英砂岩内。该带以铜、铁矿化为主,矿体产状与周围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代表性矿体有查学曲北矿点和加布陇矿点。矿石矿物组合有细粒黄铁矿、黄铜矿,次生矿物有孔雀石、蓝铜矿。Ⅱ号矿带位于Ⅰ号矿带南侧,矿体产于中侏罗世雀莫错组紫红色、灰绿色砂岩、灰白色粉砂岩中,含矿围岩为长石石英砂岩。矿石矿物有微—细粒黄铁矿、黄铜矿,次生矿物有薄膜状孔雀石、蓝铜矿。Ⅲ号矿带位于Ⅱ号矿带以南至阿通—索若一线,矿化带呈北西西—南东东方向展布,长4km,宽2~50m。矿体位于雀莫错组灰色厚层长石石英砂岩、暗紫色砂岩、粉砂岩中。矿石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呈浸染状、斑点状、团块状产出。次生矿物有孔雀石和少量蓝铜矿。
(3)矿床成因
查吾拉矿区的主要含矿岩系为中侏罗统雁石坪群第5岩性段的杂色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岩和泥岩,其他岩性段的长石石英砂岩中也有少量铜矿化产出,矿化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铜矿化层位稳定,为典型的沉积型矿床。矿区附近无火山及岩浆作用的地质体出露。但在个别地方受构造控制的富矿体的存在,也反映了该矿床形成后,遭受过后期构造或热液成矿作用的叠加和改造。因此查吾拉矿区在成因上属沉积热液改造型砂泥岩型铜矿。
4.杂多县旦荣铜矿
据1∶25万仓来拉幅区调资料,该铜矿位于杂多县城西170km的旦荣乡西30km,杂多—莫云简易公路从矿区附近通过。
矿区位于乌丽—杂多陆内隆起带西段,长10km,宽0.2~0.8km。区内出露地层有早石炭世杂多群碳酸盐岩组、晚二叠世诺尔巴嘎日保组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旦荣组,三者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区内构造形态为轴向北西西的背斜,核部为碳酸盐岩组,由深灰色、灰色硅质条带或团快灰岩组成,向两翼依次出现诺尔巴嘎日保组含放射虫硅质岩、海相长石石英砂岩与粉砂岩互层和旦荣组(J3K1d)安山玄武岩、玄武岩。其中旦荣组是区内主要的赋矿地层,石英二长闪长玢岩脉发育。
目前在矿区内已发现26个铜矿体,矿石矿物主要有辉铜矿、斑铜矿、自然铜、黄铜矿及黄铁矿,呈层状、似层状为主,脉状、透镜状次之。与铜伴生的有益组分为金。
该矿床赋存于玄武岩内,集中发生在一个火山喷发旋回的末期。矿体的蚀变作用普遍而强烈,且受到火山机构的严格控制,即矿化富集地段往往在火山喷发中心及其周边地带,远离火山口铜的品位越来越低,矿体呈尖灭现象。因此旦荣铜矿是比较典型的火山气液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