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5: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5:36
女娲和伏羲一样,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汉族和其他一些兄弟民族的共同始祖神,被列入三皇之中。《春秋繁露》中载雨不霁,祭女娲。女娲作为始祖母神、高媒之神历来都享受着国家和汉族民间的祭祀和供奉。
女娲的神话流传甚广,并演变成一系列的社会风俗:汉族民间祭祀(上社)、祈禳还愿、进香朝拜、人生礼俗、岁时节庆等。明代人杨慎在《同品》中记:宋以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此为天穿节。现今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河北涉县都会在中皇山的娲皇宫举行庙会,祭祀娲皇宫圣母诞辰。
位于涉县城西北12公里处的娲皇宫,坐落在中皇山的悬崖峭壁上,始建于北齐,迄今已有1450多年的历史,是专为祭祀女娲而兴建的,也是国内奉祀女娲的建筑规模最早的古建筑。后经明嘉靖、万历年间陆续增建,清咸丰年间重修,占地面积350亩,房屋建筑135间,历代碑刻75处。全部建筑分山下、山上两部分,中间以十八盘山道相连,各组建筑布局均依山就势,匠心独运,涵摄了山川之钟秀与古建之精华,为河北省古建筑十大奇观之一,自古就有蓬壶仙境之美誉。
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日,是祭祀娲皇宫圣母诞辰之日。是时,不仅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的人前来朝拜,广东、福建也有人前来寻根。本地四周的村也组织起十道村社,为庙会锦上添花。这十道社中,弹音村的奶奶社为头道社,亦称龙头社。四方之客人先到弹音村行客拜过,然后到娲皇宫朝拜。在村里香耆、社首的指挥下,组织戏班、娱乐班、武术班等,十道社合计起来千人之众,使祭祀娲皇宫圣母的活动成为盛景。
这种集中的民间祭祀时间,又称摆舍、值社、上社,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公祭。清嘉庆《涉县志》记载:我朝顺治、康熙、雍正间历经修理,每年以三月十八位神诞日,有司致祭,自月初一讫二十启庙门,远近士女纷集。这表明从清朝就已有公祭,至清末由于战乱而中断,基本内容、形式、范围已濒临失传。
祭拜活动以颂扬人类始祖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治洪水、通婚姻、作笙簧等功德为主,主要内容包括民祭、公祭、朝拜等。女娲传说及与其有关的婚嫁、生育、人生礼仪、岁时节庆等民俗构成了奇特的汉族传统文化现象。涉县的许多村名、地名都与女娲文化有关,如弹音村与女娲造笙管有关,磨盘村与女娲造人有关等。
女娲文化主要分布在以涉县为中心的河北邯郸、山西晋东南及河南安阳等地区。当地人民群众至今在生活方式、各种礼仪、婚嫁、生育、庆典、祭祀、节日等民俗活动中,都可以看到女娲文化的影响。
事实上,女娲文化的影响早已经深入到了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女娲文化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在当地的生活习俗中找到联系。涉县的婚礼习俗中,新娘要蒙红盖头,新郎则用锅底灰把脸抹黑。这一习俗的起源就与女娲兄妹成亲的传说有关。
全国供奉女娲的庙宇很多,但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祀奉建筑就是娲皇宫,至今到此朝拜者仍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女娲文化集人类生存文化、婚姻文化、生育文化等于一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令人惋惜的是,熟知女娲祭祀文化的老艺人已寥寥无几。许多祭祀形式急需传承,可惜的是,现今很多社首、香耆都年近古稀。
保护和弘扬女娲文化,对传承华夏文明、增进民族融合、加强民族凝聚力、激发人们的创业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有汉族神话学、民俗学、社会学、民间文艺学和宗教学的研究价值。现今女娲祭典日趋式微,民祭的道具、乐器及仪式过程只有几位老人还掌握详情,人生礼俗等内容不断淡化,急需抢救和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