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8 17: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2 13:59
明月如镜,照见昨天,也照见今天、明天。我整理了又是一年中秋时精美散文,欢迎欣赏与借鉴。
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转眼间又是一年仲秋时。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节举行各样仪式祭月、拜月、赏月多是朱门府第的事。乡下人只知道年好过,月好过,日子不好过。
日子跨过农历八月之后,打下的麦子已经筛选、晾晒多遍,干干净净地装进了瓦瓮。稻田四周也撤好了排水沟,豆子、玉米其他秋作物,也翻锄了最后一遍不再需要其他侍奉。白日里各家的大人照例扛了锄头下地,但到田边、地头,一串一串的稻穗沉甸甸地垂挂着、整块整块的豆子已经连成一片、玉米地也成了密不透风的围墙,总是让人不忍挨碰他,也无法挨碰他。只有扛了锄头东转转西悠悠,见着有歪倒的玉米扶一扶,有熟了的北瓜、葫芦摘几个这时,劳作一夏、一秋的人们的心底,开始像眼前的天空慢慢地宽展起来。
八月十五到了,眼见着新的稻米就要下来了,家庭主妇也不征求当家的同意,将米缸搬出来扫底下锅。下到菜园地里拽两颗青萝卜洗了,连叶子带萝卜一同切了做上一顿美美的涳干饭(蒸咸米饭。大米下锅煮八成熟捞出涳干水分,萝卜丝、干菜等衬菜粗略抄拌后垫底,倒入煮过、涳干的大米稍蒸,而后揭盖搅拌即成)。饭时门前的捶布石四周,就有了一碗碗热腾腾的咸干饭,捶布石中间搁着大半碗白亮亮的蒜汁。当家的收工进门看到了不怪也不问,一家老少围了捶布石便兴高采烈起来,温馨与幸福写上了每个人的脸。
傍晚时分,往昔暴虐异常的老日头温顺地留下了西山。家庭主妇早早地把在坡边地头摘回的北瓜、葫芦,洗涮了或切片或剁丝,加上咸盐及剁碎了的花椒叶,用水拌了做成饼状,铁锅内抹上少许大油,煎炕成一个个焦黄的瓜陀。等到干活的收工回来,连同早就凉在盆子里的稀饭端上院子当中、一摇三晃的木桌上。不用灯不用亮儿,一家人聚在月光下兴高采烈地用起了晚餐。每个人的头顶都悬挂着一轮明月,皓月当空,月色如画。许是司空见惯了,也许是过于劳累,每个人都是端起碗就吃,吃得狼吞虎咽。拜月、赏月之事压根都不曾想起,只是因了那少有的饼子才说嗯,好吃,瓜陀好吃!
直到吃过饭把饭碗推向一边,仰起头来方才看到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往日满天的繁星可能是因为过节都放了假,只有玉盘样的明月一个儿当职。那明月不招摇也不沉默,一直一动不动地、安详地照看着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有喜的送上些许喜庆,有忧者给以些许抚慰,不偏不倚。
大人们不在意地望了一会儿天空和天空中悬挂着的那一轮明月,并没有发表什么慷慨,只是仰着脸或低着头掐算当年的收成。算着算着就说先把东头小块地的谷子割了吧,好早点吃上新米!
村头,一望无际的天空下,孩童们正奶声奶气唱着久远的的儿歌:勾,勾,勾月亮,月亮勾得亮堂堂。搭,搭,搭戏台,问问戏子来不来,今儿个不来明儿个来,戏子来了有酒喝,戏子来了好吃菜奶奶也或母亲把吃奶的也或咿呀学语的婴儿揽在怀里,开始哼唱那老掉牙的着摇篮曲:月奶奶,黄巴巴,爹织布,娘纺花,呼啦呼啦呼啦啦。娃子哭着要吃妈(奶),克吃克吃两嘴巴。娃哭哩,哄不下,买个烧饼哄娃娃。爹一口,娘一口,咬住娃娃哩手指头。爹卜拉(揉摸),娘卜拉,卜拉哩娃娃笑哈哈
那时的那里没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也没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的只是秋寒暖乍,有的只是天高云淡和沉寂、空旷,万籁俱静的漫漫长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冷月当空,夜如白昼。灯火阑珊处,一家人谈笑而坐,分食月饼。看看自己,却只身一人待在家里。荧幕上闪动着的人影,无不流露处欢欣、喜悦。
沙发上的手机开始振动,有些无力地接起电话,还未出声听筒那边响起了毫无生机的声音:“儿子?今晚爸爸妈妈在公司开会,你自己在家玩吧!”冰冷的声音让我彻底失望。呵,看来又要过一个人的中秋节了。
中秋,一家团圆,围桌相谈,彻夜欢悦。如今,我却单独一人,对月长叹。思乡的情怀随着月亮的皎洁愈发明显。
终于,拨通了那久违的电话,“喂?是外婆吗?中秋节快乐!”话罢,听筒那边传来了略显沧桑又不失清新的声音,“快乐呀!孙啊!”一口未褪的乡音,好似一股暖流直触动我的心坎。以往的事情愈渐清晰。
小时候,中秋月圆,把酒言欢。外婆双手扶着着一根木桩,我扶着石臼,上下来回捶打着石臼里的糯米。香,随着冉冉升起的氤氲,笼罩着我们,沁人心脾。晚饭上,糯米被心灵手巧的外婆做成了一道酥脆的好菜——糍粑。一家人围桌而坐,谈笑风生,外公在饭桌上就按耐不住吟起了杜少陵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月亮散出的光,也因家人团聚而尽显温暖。 吃完晚饭,大伙搬出椅子,摇着蒲扇,用淳朴的乡音彼此交谈,
无形之间,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 ,嬉笑之间,举头望月,明月灿星,无不绚烂。现在偶尔想起,抬头见到的也只是群星隐蔽,皓月蒙尘的笼罩着黑的天幕。那种原始,原始的人,原始的天,原始的星月,早已不复存在。外公的诗瘾又犯了,对月诵诗:“月好风清,渐有中秋意。……急管繁弦,共庆人间瑞。满酌玉杯萦舞袂。南春祝寿千千岁”随后,外婆也跟着唱起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玉兔银蟾休道远,不识喜人情切,小小的院子里都充满了温馨。
窗外的月以上南梢,听筒那边响起了烟花绽放的声音,脑海中浮现出万束烟花齐盛开的景象,外婆说很美,隐隐约约,又听到外公在对月诉情。荏苒冬春谢,寒暑东流易,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过去。一轮玉盘从未改,但蟾宫下的人已变,中秋的味道也逐渐在改变,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外婆,菜凉了!我也饿了,你去吃吧!”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聊了两个多小时了。“孙啊,那你就去吃饭吧,拜拜啊!”等到了那亲切的乡音消失在听筒中时,我才依依不舍地放下了电话。 拆开早已放在桌上许久的月饼,点一盏香茗,奏一曲阳春,对月诉情,把酒言欢。又是一年中秋时,只身一人,我过得很好。
月圆是中秋节的象征。可今年的月亮,却被一层厚厚的乌云遮住了。连日的阴雨也没有因中秋这个特殊的日子而停下,薄薄细雨笼罩了天空,似乎连月亮都在为那些无法团圆的人哭泣。褪不去的阴霾让中秋的忧思更加沉重。
中秋节是个团圆的日子。我求学在外,没有能回家与家人团聚。不仅是我,许多在外打工的人,在他乡求学的人,只能通过电话,网络来传递对家人的思念。“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每个人心情的真实写照。
然而,这是小家,是一个人的思念。不能回家的我不禁想到了“游子”台湾,那个至今未归的“游子”台湾。六十多年了,台湾依旧漂泊在外,没能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不知道它是否像我一样的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两岸本是同根同祖,血脉相连,却因为一些原因不能团聚。随着时代的发展,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祖国现在等待的是台湾,是她刁蛮任性不肯听话的小女儿。好在“三通”已经实现,统一已经不远。我希望有一天,两岸人民可以亲切的握手,肩并肩站在一起,响亮而骄傲的喊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又是一年团圆时,却总有人不能享受团圆的喜悦。利比亚的'*还在持续,虽然卡扎菲已经下台,但反对派与其斗争还没有结束。连续的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许多青年*参军,也许一去就不返。更有无数的人颠沛流离,家破人亡。没有空闲停下来赏一赏月,没有闲暇坐下来,吃一块月饼,逃难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月虽圆,人却分散,无法与家人欢度中秋。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纵然身在外,心却是和家人在一起的。只引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一句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表达我对那些分离的人们的祝福之情,希望来年月圆之时,他们可以与亲人共同赏月,没有烦恼,没有优思。
又是一年中秋时,大街小巷,商场里促销的广告缤纷满目,时刻提醒着我们这是个团聚的节日。此时此刻,我们煤矿工人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在百米井下,一线工人正紧张有序地检修着现代化的采煤设备;在地面,煤炭销售人员用心服务着每个客户和川流不息的车辆,注定他们要度过一个“不一样”的中秋佳节。
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把千家万户的团圆和欢喜交织在一起,中秋节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里传颂着。对于煤矿工作者来说,带着采煤的使命、肩负着服务社会的重担,他们与亲人分离两地,虽然心中也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满满的责任感 。因为他们的付出,让无数家庭欢度佳节,保障了千万个企业的正常运行。他们用行动,用实际,展现了新时期煤矿人的风采和精神风貌。他们用坚守,践行着“回报社会、服务客户”的精神。
假如没有他们的坚守,一个个用煤客户,一辆辆来自千里之外的运煤车,他们又将何去何从?坚守,他们更多的是尽职尽责,充分体现了“辛苦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的奉献精神。他们100%站在公司和客户的角度出发,在略有回暖的煤市中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箫管乐中秋”。在这浓浓的氛围中,他们看着那遗忘已久的月亮,利用下班时间,手机微信视频和家人“团圆”,正所谓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
“正因为我们在繁忙的节假日期间保障客户的正常拉运,从而换来的是广大客户朋友们对公司品牌的认可,也必然会增强我们服务好广大客户拉运的信念和坚持,想客户之所想、急司机之所急,最大限度地为用煤客户提供最到位、最满意、最热情的服务,永远是新时期煤矿人所追求的服务方向。”红柳林公司销售人员小孙说道。
放弃假日,坚守责任,为千千万万坚守在中秋节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