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7 16: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15:53
炊烟是乡愁的符号
文/朱玉华
在悉尼小住的时候,常常看到居民房屋上大都伸出个烟囱,虽然从没见有烟雾冒出,却让我想起了家乡的炊烟,想起了宋人杨公远“乍雨微寒养麦天,村村斜日起炊烟。老夫但愧瓶无酒,芳草如茵好醉眠。”的动人诗句。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上后山采野果,下小溪摸鱼虾。玩累了,就不时望望家的方向,看是否飘起了炊烟。一见到有炊烟缓缓升起就赶紧往家跑,那是妈妈正在忙碌晚餐的标记,也是要我们回家吃饭的呼唤!
家家户户袅袅上升的缕缕炊烟,随风飘荡,慢慢消失在太空之中,简直就是一幅幅云烟缥缈的水墨画。那种灵动,那种气韵,那种舒展,至今回想起来,仍然那么温馨,那么亲切!
不知什么时候,大概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吧,农家炊烟越来越稀少,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究其原因主要是柴火逐渐被煤、电、气等能源所取代。比起祖祖辈辈只能使用柴火生烟的模式,现代的能源使用起来不知要方便多少倍,而且更清洁卫生。这无疑是 社会 进步的体现。此外,燃烧柴草的少了,山野自然更加葱绿,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就更为舒适,不管怎么说都是件好事!
道理虽这么说,可是对于炊烟,我仍然有着一种无可替代的 情感 、难以割舍的留恋。
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且在农村长大的我,对炊烟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爱恋情结,小时候生活艰苦,炊烟是提醒我“有吃”的信号;长大后,只要有机会,我喜欢静静地坐在小山头,欣赏炊烟优美的舞姿。看它的身材由小变大不失俊美,色彩先浓后淡仍然飘逸,直到最后融入湛蓝的天空,体会到“炊烟远似云”的美感。
后来读到明代梁时的《题画》诗:“炊烟生处是柴关,只隔前溪半里山。偶展《汉书》随意读,不教牛角挂空还。”心想梁老夫子放牛读书的时候也要留意炊烟,大概和我们一样是因为肚子饿了吧!可人家放牛时都不忘读书,我呢,只顾贪玩!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炊烟又有了进一步的好感,那就是她积极向上的精神,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言放弃的毅力。只要有一丝希望,那怕只有针尖大的希望都要全力以赴,锲而不舍,一定要实现与蓝天相拥的继定目标。
再往后,为生计漂泊他乡的我,炊烟,成为一种乡愁的符号。想家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浮现家乡的炊烟,层层叠叠,一簇蔟缓缓铺展开来,似乎是一封封家书,呼唤游子的归来。袅袅炊烟,缥缈轻盈,一缕一缕,浓淡有致,又像是一个人绵延的思念。
飘散的炊烟无法留住,心中的炊烟永远留存。因为炊烟弥漫着家乡的味道,充满了母亲的气息。
作者简介:
朱玉华,网名杉夫,湖南长沙人。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于有关报刊和公众平台,出版散文集《茴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