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7 08:5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9:54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乃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常有豪情壮志的诗句传扬海内。他于开元十二年(724年)游历于西北边关,此时的他也就二十七八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所以他以笔为刀,将所见所闻转化成激奋人心的诗句,这都无可厚非。正如他那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样,并无特指对胡人的的憎恨,因为当时的大唐已经是胡汉一家亲。但要说“破楼兰”,历史上还真有一定的渊源。
楼兰古国的神秘面纱
在我国的史料记载中,古丝绸之路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我们现在统一称其为楼兰古国,它曾经因连通西域和中土而盛极一时,但又只存在了800多年便神秘消失。直到上世纪初,瑞典探险队才在茫茫沙漠中,找到了消失千余年的楼兰遗址。经过岁月的洗礼,这里已经残破不堪,但巍峨耸立的城垣掩盖不住它曾经的辉煌。
“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一万四千一百。”——《汉书·西域传》
在文献记载中,楼兰是汉朝时期就存在的西域小国,《史记》与《汉书》都用“城廓之国”描绘它的渺小。它向东连通敦煌,向西北可到焉耆、尉犁,向西南可到若羌、且末,所以古丝绸之路走到楼兰就分为了南、北两道,以此链接更多的西域国家,可以说楼兰古国就是丝路上的交通枢纽。但这个国家的人口只有1.4万人左右,也就相当于汉朝的一个城镇,这种规模的小国在西域还有很多,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也都记载过。
在整个西域有个统称叫“西域三十六国”,也就是今天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当年汉武帝命张骞出使西域,就是寻访这三十六国中的大月氏国,欲联合大月氏攻击匈奴。虽然这个计划没能成功,但张骞的西行对于西域国家与中土的沟通打开了通道。当时汉武帝得知西域的繁华之后,也有意将“三十六国”收入囊中,但匈奴人的势力范围不仅在汉朝的北边,而且也在西域三十六国的北边,所以整个西域小国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墙头草的角色,徘徊于两大势力之间,楼兰当然也不例外。
楼兰古国的特殊性又在于它的地理位置,前面说过他是丝路上的交通枢纽,恰好它也是汉匈两家边界的缓冲地带。换言之,汉军争取到楼兰,则可从该地区出击匈奴,多了一条北伐的路线;匈奴也可以由此南下*扰汉朝边关。由于匈奴人的凶悍与霸道,楼兰多是在威*利诱下帮助匈奴人,甚至与匈奴合兵*扰汉朝。当汉朝的使者借道沟通西域时,楼兰还曾劫杀过汉使。汉武帝最终改变怀柔拉拢的态度,于元封三年(前109年),派赵破奴率军数万人攻破楼兰都城姑师,俘虏了楼兰王,这可以视为“一破楼兰”。
汉武帝本想着此番教训足够震慑这个小国,于是将楼兰王释放,令其送一楼兰王子到长安做人质。楼兰经过这一“劫难”老实了许多,为了避免匈奴发难,也送了个王子给匈奴,表示在汉匈之间保持中立。但没过多久,楼兰王再次暗通匈奴,在国内准匈奴人驻军,武帝再令汉军兵临城下,楼兰王出城*,并答应帮助汉军监视匈奴动向。
汉朝前往西域往往需要经过楼兰境内的白龙堆沙漠,楼兰国也在汉武帝的威慑下,甘愿担任汉使在沙漠中的向导。但汉使的优越感,使他们随心所欲的大骂楼兰向导,楼兰国也就在武帝去世后拒绝为汉朝提供帮助。到了汉昭帝时期,汉廷就派傅介子暗杀了楼兰王,这个被暗杀的国王就是曾经派到匈奴为质的楼兰王子。汉朝的暗杀行动成功后,就将自己国家的楼兰质子尉屠焉配婚,然后送回楼兰做了国王,并以保护新国王的名义向楼兰派驻军队,更名楼兰为鄯善,由此算是占据了讨伐匈奴和沟通西域的主动权。
神爵二年(前60年),随着匈奴西边日逐王的投降,西汉掌握了天山以北地区,加之武帝时期逐步对天山以南的控制,西域大部分地区已经归汉,西汉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是我国第一次切切实实控制新疆地区。但从西汉到新莽、再到东汉建立的这段时间,匈奴趁机再次南下,对西域地区进行*扰,汉地政权由于无暇西顾,鄯善又“复附匈奴”。刘秀对西域诸国复归匈奴是有责任的,当时这些小国家向东汉朝廷申请重立都护府时,刘秀是以“天下初定,匈奴未服”而拒绝了。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志耳”。——《佛国记》
鄯善在归附匈奴后,也担心历史原因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加之孔雀河改道,和罗布泊萎缩的地里因素,鄯善王就带着国民逐渐向南迁移,楼兰故地才逐渐沉寂在沙漠之中。南北朝时期的高僧法显,西行取经时路过了楼兰故地,在他的记录中,当时的楼兰已荒无人烟了。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北魏出兵灭掉鄯善,另指派韩拔为鄯善王,将该国视作了汉地的郡县,也标志着鄯善的灭亡。
不破楼兰终不还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北方统治时期,也效仿汉武帝遣使沟通西域,令董琬通使西域后,按董琬建议,将西域分为四域:第一域为葱岭以东流沙以西;第二域为葱岭以西河曲以东;第三域为者舌以南月氏以北;第四域为西海之间水泽以南。这其中第一域主要就是我们俗称的西域三十六国的范围,后三域则包含了中亚地区广大的范围,所以这时起,西域有了广义与狭义之分。而楼兰故地临玉门关正西方向,是汉地通往四域的门禁,所以但凡汉地政权想要往西扩大领土,就必须经过楼兰故地,分兵两路折向南北。
说到这里,就一定能理解为何那么多文人墨客喜欢以“楼兰”为依据抒发壮志了。如李白的“愿将腰下剑,只为斩楼兰”;杜甫的“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高适的“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辛弃疾的“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徐祯卿的“天子绒衣遥按剑,将军直为斩楼兰”。李白、杜甫时期楼兰故地本身就是唐朝领土,还有何较劲的?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人物,一生都在与金人作战,跟西域八竿子打不着!徐祯卿是明朝的扬州才子,一辈子没到过西北边陲,凑这个热闹不也就是抒发一下情怀而已?
综上所述,古代文人对于楼兰的“情有独钟”并不是对楼兰古国的痛恨,历史上的墙头草多了去了,也并没有引起文人墨客的垂爱。之所以楼兰常被文人“剑指”,就是因为它曾经见证过汉匈之间的博弈,这是每当汉族政权遇到游牧民族外侵时,都会拿出来打气的资本。又因为楼兰特殊的地理位置,象征着汉族政权向西寻求发展的突破口,所以也更容易成为文人寄托壮志的媒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9:55
因为楼兰国虽然是个小国家,但他们依附匈奴,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经常抢掠汉朝商人的财物,为匈奴打听情报,还杀害使节,不过最后楼兰国并没有好下场。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9:55
楼兰在历史上曾经多次抢劫汉朝的商人,还向匈奴汇报汉军的军机,劫持杀害大汉使节。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9:56
因为楼兰经常中断大唐对外通商渠道,不仅大肆抢劫过往的商人,有的时候连人也杀掉,所以中原人这么憎恨他们。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9:57
楼兰这个国家,属于夹在汉朝,和匈奴之间经常摇摆不定,并且对我们汉朝,做了很多不利的事情,所以汉朝一定要把它屠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