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庄子对中国自然审美观的影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6 21:25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3:37

“审美观照”这个范畴有着深厚的中国哲学背景,可以说“观照”的主要含义是来自于中国哲学传统的。审美观照的主体虚静心境、物我两忘的情境、主客体的意向性关联以及本质直观等特征,都在中国哲学和美学有关“观照”的思想资料中蕴含。
《庄子》对此颇有发挥:“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庄子.天道》篇)庄子也是以水之平静,喻“圣人”之心。由于主体心灵的虚静,才能呈现一种观照对象的心胸。因此,庄子将圣人之心喻为“天地之鉴”、“万物之镜”。老子、庄子所云主要是指心灵的虚静莹彻,并以心灵为观摄万物之镜,并未提及视觉的作用,但实际上心灵对万物的观摄,是以其内在视象为其中介的。庄子所谓的“见独”,恐怕就是将主体的内视作用加入其中了。《大宗师》篇云:“吾犹告而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外即忘也。外物、外天下、外生,也即忘却外物、世俗乃至至存在之相。朝彻,形容心境的清明洞彻。“见独”,则是指洞见独立无待的“道”,见到他所无法见到的“道”之幽深精微。庄子又云:“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庄子.天地》篇)此番话意谓:对道的洞察,视而深远,听而无声。深远之中,却可以见其象;无声之中,却闻和音。[5][5]庄子在这里的意思,对道的洞见是通过视听之途的,当然这不是一般的视觉观察,而是以视听等感知机能体悟道的幽深。庄子这里所提到的“视听”,是值得注意的,从视觉角度来看,还是以内在的视象为更为客观。而无论是老子讲的“玄鉴”,还是庄子讲的“见独”,都是关涉于对象的。镜子当然是照人照物的,“水静”亦以“明烛须眉”,都是与客体直接相关的。用现象学的话来说,就是“意向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3:37

《逍遥游》中的"游",指的是游心于"道"的精神境界,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他在《逍遥游》中为了论证"道"的最高境界,"通篇以‘大'字为线索",以"小大之辨"作为贯穿全文的纲绳。在《逍遥游》中,自然万物大至巨鹏,小到学鸠、斥鴳;寿命长及冥灵、大椿,短至朝菌蟪蛄;社会生活中大德如宋荣子、列御寇,小德如那些名利之徒,小知大知,小年大年,小德大德,在本质上都是没有差别的。不但大小没有差别,而且美丑、贵贱、是非、生死也都同"小大之辨"一样,没有差别。在《齐物论》中,他提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就是说小草杆和大木头,最丑的人和最美的人,以及一切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是没有差别的,用"道"这个本体去认识,都是等同的。
从今人视角出发,庄子的这种哲学把事物的规定性完全忽视,把"大小"、"美丑"、"善恶"等等完全看作是纯粹主观的东西。这样他就从美学的相对主义走到了美学上的主观主义,无疑是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相对主义认识论的误区。实际上,从庄子的思想出发,庄子不只否定了事物的规定性,甚至连事物本身都加以否定,他"齐物"的观点实际上是对相对主义的破坏,庄子的时代没有美学,因此我们后人的归纳对庄子那个时代没有意义。但是,作为一个美学命题,我们却能从庄子思想中探寻出一种审美观,而这种审美观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首先,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大小、美丑这些概念不仅是相对的、同一的,而且更是虚无的,只有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才是最高的、绝对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宇宙间一气运化的充满生命力和自然力的美。这对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产生了至为重要的影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现象的大小美丑只属于较低层次的美学范畴。叶朗先生指出"一个自然物,一件艺术作品,只要有生意,只要它充分表现了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那么丑的东西也可以得到人们的欣赏和喜爱,丑也可以成为美,甚至越丑越美。" ④这种"气韵生动"的最高范畴,已经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显著的审美特征之一。
从审美创造上看,我们看到的庄子思想中的审美观不是着眼于*真再现具体的物象,而是着眼于整个造化自然;它不局限于表现单一的物象,而是力求表现出对象所蕴含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表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3:37

《庄子》的美学思想
首先,《庄子》“大美不言”。《庄子》的“大美”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主张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具有至高无上的美, 《庄子.知北游》中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 “先说这么多,嘿嘿。我也要交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3:38

什么是美学?就字面看,美学当然是研究美的一门学科,我们要说明的问题,是什么叫做美?谈到什么是美,这问题就复杂了,对这个问题,历来各派有很大的分歧,因为迄今,美学并没有公认的定义。最常见的说法是:美学是研究美的学问。黑格尔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有人认为,美学是着重研究人类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美学是表现理论。还有人认为,美学是源于批评学,美学是有关审美经验的价值论。然而基本的分歧,是在于美是自然的,和美是艺术的,以及这两种美之间的关系,论说的不同。

有一派认为美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美首先见于自然和现实生活。艺术的美,只是自然美的一种反映。自然美先于艺术美,也高于艺术美。另一派则认为美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是一种意识形态,美首先见于艺术,艺术美离不开人的创造活动,自然美也是从艺术美的眼光看出来的,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不懂艺术美,也就不能真正懂自然美。此外还有一派,主观和客观统一的看法,美既离不开物,也离不开人。

理由之一,是人这个主体,须根据客观的具体事物,来作为创造和欣赏的对象。而这种对象,也必须体现人的本质和修养。主客两方,缺一不可。

理由之二,美和真与善一样,都是一种价值,而无论是使用价值,还是交换价值,都离不开特定社会中的一定的人。

据说西方希腊时代的柏拉图,他起初在《大希庇阿斯》这本著作中探讨美,认为美有两种概念,一是美的具体事物,另一是美的本身。这两种概念是有矛盾的。具体的事物,来说明美的本身,是有困难的。必须否定具体的事物,但否定了具体事物,美又不存在。最后的结论,还是以为认识美是很困难的。但对于美的探讨,是有帮助的。他在《会饮》的著作中,重新讨论以前所探索的美的本身。他认为美是一种理念,理念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完全不是这个美,那个丑,也不是这个时候美,那个时候丑,也不是对某些人美,对某些人丑,而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庄子·齐物论》有几句话,可以说明这种境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庄子提出“未始有物”,那是永恒的,自由自在的,是普遍的存在,不依赖任何具体事物而存在。形式与整一,永恒与自身,是同一性的。郭象注说:

此忘天地,遗万物,外不察乎宇宙,内不觉其一身,故能旷然无累,与物俱往,而无所不应也。

这物我两忘的境界,是客体与主体的统一。佛家所谓“金刚不坏身”。也像禅家说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以后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了主体客体统一性时,“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所以柏拉图以后又有《裴楷诺》著作,说明主体进入客体的境界,那就是永恒美的存在。庄子曾说: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庄子·齐物论》)

由此看来,西方的美学家,尽管他们对美学有如何独特的见解,而且具有系统的观点,但中国古代美学的思想,与西方美学家的理,是相应的。从庄子的思想中,可以得到证明。

当然,所谓美学,是近一两百年来的产物,是由哲学分出来的一门学科。传到中国,也是近百数十年的事情。中国受其影响,逐渐兴起研究的热潮,以至于风行。但不能说中国没有美的观念与理论。所以特地提出庄子的审美观,请方家指教。

庄子的道体,是不可称说的,所谓“大道不称”,“言则离道”。但不言又不足以明道,所以庄子的著述,自称是“言无言”。(《庄子·寓言篇》)这“言无言”,可以说是一种抽象的法则,它是文学家、艺术家表达创作的一种技巧,也是美学家批评的最高标准。例如陶渊明《桃花源记》最后一段说: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于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最后这一段,有的人认为不合理。那么大的一块地方,有田园、阡陌、人家,为什么会找不到呢!这个疑问,苏东坡已经解答了。因为文章是描写桃花源,桃花源是世外桃源,不允许外人随便进入,如果人人得往而游,岂不变成观光地区,哪里是桃花源呢?所以必须有最后这一段,说明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够进去,使读者对桃花源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才符合这篇文章的题旨,或者说,渔人也是外人,按理说,也不应该进入桃花源才对。(道不可言,言则离道)但渔人不让他误入桃花源,那这篇文章也就无从写起。(不言不足以明道)所以必须让渔人进去一次,文章写好了,连渔人也是同样不能进去。(言无言)最后以一句“后遂无问津者”为结束,保持一个完美的桃花源。所以苏东坡在《仇池笔记》说:“如人人得而入之,即成闹区矣。”文学家、艺术家,就是运用庄子这抽象的思辨,来表达或创造他们的文学、艺术作品。俗话说:“文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可言传者,皆糟粕耳。”文学、艺术作品的美,是体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庄子·天道篇》说: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艺术作品,所可表达的,只是艺术表面的“形”;不能言传的,是艺术内涵的“神”。古人常说:“文章要写神,不要写形。”画家所创作的作品,能使欣赏者激动的,是画的“神”,不是画的“形”。“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没有看到风字,其实风之大,可想而知。从前白居易《吟竹诗》说:“举头看去不似画,低头静听疑有声。”苏东坡看了蒲永升“画水”,会觉得“寒气*人,毛发为立”,原因就在这里。所以要认识文学、艺术品,必须抛弃具体的、表面的、自身主观意识的立场,才能体会文学、艺术品真正的美。

那么,庄子的审美观是什么呢?可以归纳三点来说明。

一、有与无共通

我国哲学思潮,自先秦以来,都在讨论“有”与“无”的问题,老子把“有”与“无”分为两个概念来说明,《道德经·第一章》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然又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老子认为“有”与“无”两个概念是循环的,所以又说:“周行而不殆。”但循环到快速时,分不出有与无的界限,结果成为一个。因此又说:“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庄子也讨论“有”与“无”的问题,不过庄子认为“有”与“无”是共通的,分不出哪是“有”,哪是“无”。他说:
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

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庄子·齐物论》)
这有无共通的境界,正是文学家、艺术家所要捕捉的灵感。《晋书·顾恺之传》)说:
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画人的眼形易,画人之眼神难,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要“以形写神,形神相亲”。“形神相亲”也是有无共通的意思,要有无共通,才能造成艺术的极致。形容人体之美,是那尺寸所代表看不见的人体柔和的弧形。有时要读者综合的体悟。如曹植《洛神赋》: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栋纤得衷,修短合度。

看了这段文字,会不自觉地赞叹洛神之美,我们仔细地想一想,其中连一个人的影子都没有。在文学的理论上说,要从文字内涵的意义去体会,不要从文字表面意义去了解。作者写的是形,寄托的是神,要读者运用抽象的思辨,重新综合文字表面的意义,通过想像体会出洛神之美。高明的作者,都会运用这抽象的思辨,来表达他艺术的意境。抽象思辨的能力愈强,所表达艺术的意境越高。例如写字,古人常说,要“计白当黑”,字的好坏,不单是在于笔画的本身,还有那黑白相间距离的空间,配合得恰到好处,然后运用神采飞扬的笔画,假以时日,就可以进入艺术创作之林了。又如绘画,景物的本身,有其艺术的价值,但空白的地方,也有艺术的作用。古人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正是有无共通产生作用的明证。

阮嗣宗《咏怀诗》,后人评其“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李商隐的近体诗,后人称其晦涩,这都是事实,然评论家对他的诗,仍旧是褒多于贬。为什么呢?因为情感表达太露,一览无遗,令人索然无味,例如画家画山,大都是画“山在虚无飘渺间”,文章家也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情感隐晦,即使不知道是什么情,却也有含蓄之美。“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什么情呢?是一段似有似无说不出的感情。此其所以虽嫌其晦涩,而仍流传不衰。文学家或是诗人,要描写广大无垠的空间,或是长久无穷的时间,不能凭空去形容,总要点缀些什么,以通有无相形之趣。“哀吾生之须臾”,“渺沧海之一粟”,没有“吾生须臾”,不能显出无穷的时间,没有“沧海一粟”,不足表示无限的空间。必须显出有无相形,才能令人兴无穷的慨叹。了解这个道理,就可以知道柳宗元为什么写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之后,还要点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以表达其无垠宇宙的空间之美。文学不一定是真理,但文学必须具创意,则是真理。这是文学家要运用有无共通,若有若无的技巧之最大原因。

二、物与我两忘

在创作理论方面说,文学、艺术作品必须有自我的存在,如果没有自我,也就没有作品的产生,然而太囿于自我的观点,也会影响作品的普遍性,因此又必须消失自我,才能从不同现象的角度,来观照万物,使宇宙万物,还其本来存在的面目与价值。文学理论家常说,要超出平常的自己,来观察事物不平凡的一面,道理就在这里。然而人身的存在,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问题是如何地去消失自我,以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庄子说: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庄子·德充符》

因为人身存在的事实,所以必须“群于人”,但又要“无人之情”,使“是非不得于身”。“无人之情”,可以说是消失自我的途径。“有人之形”,可以说是入世的。“无人之情”则是出世的。庄子的意思,入世是事实,为不可避免的一件事。然人世间是一个是非烦恼之地,所以又要无人之情,使是非不得于身。在艺术理论方面说,主观论这一派,他们认为“美”,是由于人生的主观情感,或者是感觉等所创造。强调表现的移入,体现一己的感情和精神。固然,这移入一已的感情和精神,必须有物质和对象,才能产生“美”。但表现的主体,是人的情感,人附载于物质而表现。客观论者,认为“美”在于物质对象的自然属性或规律,如事物的某种比例、秩序、和谐。或是主张“美”,在于对象体现某种客观的精神、理式。不是人类主观感情的表现。

庄子则认为“美”不是主观,也不是客观,是主观与客观的两忘,产生一种新的境界。就像小说家描写人物,应该具有画家的手腕,把人物的形象,一笔一笔的描绘出来。同时又要兼备推理的思辨观念,能够把人物重新结构,创造出有个性有特点、栩栩如生的人物精神生命。绘画与雕刻也一样,不单是把人物刻画得如何惟妙惟肖,而最重要的,是能用自己出乎其外的观照(无人之情),创造出一个理想生命。文学家与艺术家的任务,重在创造,不重在记录。所以小说家所描写的人物,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品,往往在世上,很难找出与他相似的人生,或是相同的作品。假使世上有了,小说家也不必苦思去描述了。但是,小说家所描述的人物,又不能脱离人间的众生相,去描述一个世上没有的人物,那又不是小说了。小说虽不是真实的人生,而是可能的人生。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既要“有人之形”,又要“无人之情”。但这“有人之形”与“无人之情”,又是通而为一的。因此我们看庄子,像是入世,其实是出世的,看是出世,却又像是入世的。始终不知道他究竟是出世,还是入世。这种入世与出世,物我两忘共通为一的境界,是庄子主要的思想之一,也是文学家、艺术家所要追求的理念,也是诗人修养必具的条件。王国维说:

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平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平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人间词话》)

诗人固然是入世的(有人之形),但必须有出世的思想(无人之情),入世是为了能写,出世是为了能消除自我,以观照万物。入世是为了寻找充实生动的创作资料,出世是为了提高作品的品质与内涵境界。能写不能观,能入世不能出世,在文学与艺术创作来说,都是有缺憾的。王国维又说:

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须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具备轻视外物的出世观,才能驾驭宇宙间一切事物,使不能生存的人物,也让他生存。但又必须重视外物的入世观,才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愤怒时让风云变色,伤心时使草木含悲。这种入世与出世,物与我两忘的境界,是文学家、审美家所必备的条件。《文心雕龙·神思篇》说: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是物我两忘最佳的写照。

三、情与理不分

就文学的内容方面说,文学是偏重感情的,但最好的文学作品,不单是充满丰富的感情,更要蕴涵着高度的理智。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者,兼而有之。
“乐”与“哀”,都属于情感的抒发。“不淫”、“不伤”,则是理智的调和。“怨诽”是“情”,“不乱”则是“理”了。所以《诗经》、《楚辞》,流传千百年而不衰,道理就在这里,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应该都兼具“情”与“理”两个因素。“情”与“理”分开来说,是两个概念,其实只是一个,那就是“情”与“理”的和谐。优美的作品,都能够把“情”与“理”调和到浑然一体的境界。“情”与“理”浑然一体,无迹可寻,那就可称为文学名著了。

庄子主张“道通为一”,老子说“同出而异名”,都是“情”与“理”共通一体的理论根据。司马迁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文学家,他能分析出《诗经》、《楚辞》作品的优点,是“情”与“理”浑同一体的名著,然而还是就人生界来立论。庄子是就自然界来立论。因为是人生界,他把“情”和“理”分两个概念来表达。庄子则是把“情”与“理”共同升华,到了无迹可寻的境界,不知道哪是情,哪是理。《德充符篇》有一段惠子讨论情的问题:

惠予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庄子是把“情”寄寓于自然的“理”中,不是世俗所谓“以好恶内伤其身”的“情”。那是天地之间的至情,至情则似无情,所以庄子认为“人故无情”。惠子所说的情,是人生界的情,人生界的情,必有苦乐,因此庄子批评惠子只知道“逐万物而不反,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

在文学的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人生界的情,固然可贵,但与自然界之理共通的情,境界更高。人生的感情,常带有主观的色彩,王国维称之为“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舂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王国维称为“无我之境”。“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认为写入生界之情,未始不好,但不如与自然界之理化合的情为高。所以说: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言外之意,写有我之境固然好,还是以写无我之境为高。王国维曾批评周美成的词说:“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推测其意,就是说周美成写人生界之情多,写自然界之情少。因为真正的美是普遍性的,不是特殊性的。特殊性的美,是以人生界的情去观照万物,在文学的作品说,虽亦可观,但终没有客观的标准。当高兴时,看花会对我微微而笑。当悲伤时,则“落红点点,尽是离人泪”。这种人生界之情,王国维称为“像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惟有以一己之情,与自然之理结合,去观照万物,所创作的作品,才是普遍性的,王国维称为“不隔”。由此看来,庄子主张“情”与“理”的共通,不但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理论根据,更是文学、艺术创作欣赏、批评的尺度与标准。

总而言之,庄子的审美观,基本上是“道通为一”,因为“道通为一”,所以认为人生界的情,是美丑不分,所以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道德经·第二章》)庄子也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庄子·齐物论》)这都是说明人生界之情,美丑难分,惟有与自然界的理结合的情,才是正确的标准。然而宇宙不断在变动,很不容易用一种尺度来衡量。所以庄子的审美观,认为美是直觉的,美是自然的,美是全部的。
庄子对中国自然审美观的影响

“审美观照”这个范畴有着深厚的中国哲学背景,可以说“观照”的主要含义是来自于中国哲学传统的。审美观照的主体虚静心境、物我两忘的情境、主客体的意向性关联以及本质直观等特征,都在中国哲学和美学有关“观照”的思想资料中蕴含。《庄子》对此颇有发挥:“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

庄子对中国自然审美观的影响

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家们的实践就是围绕 这个命题而展开的。庄子的思想是对老子的继承和发扬,你可以看看老子的对中国自然审美观的影响:http://tieba.baidu.com/f?kz=647026798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

如果审美主体不能坚持"无所待",依然为客观所累,那便不能进入到自然、天然、超然的境界,无论是精神还是创造力都会受到约束,从而影响了对审美客体的创造和鉴赏,也就不能在最后释放出最完美的审美愉悦。庄子无论是在《逍遥游》中,还是在其他文章中,都强调着"无所待"、"虚而待物"的命题,这实际上进入了叔本华所...

提出七窍成而混沌死,追求自然的是孟子吗

庄子主张的自然朴素审美观超越了一切事物美与丑的界限,追求的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大美”,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即一种“游”的境界。正如《庄子·田方子》中老聃所说:“吾游心于物之初”“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这种“游”的境界,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自然、...

庄子的美学思想是什么?

第三,庄子“鱼之乐”的人生价值审美观。《庄子•秋水》载,庄子与惠施曾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睹物思人,触类旁通:“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对人生的痛苦体验,使得庄子向社会之外寻觅人生的乐趣,自然美感正好可以充实他的生存体验形成的空虚。庄子的哲学发端于自然审美,由自然美过渡到生存美...

为什么说庄子的哲学是美学

在庄子看来,从道出发,人可以对自身的人格塑造,实现对生命困境和现实人生的超越,这种超越,需要人自身去回归真实自然的自己,从而使自身的精神得以升华,人性得以解放,进而摆脱尘世的烦恼,达到天人合一的“逍遥”的审美最高境界。 一、以“道”为核心的生命美学 道家美学是中国美学的重要一脉,而庄子美学正是继承道家美学...

《庄子》简介

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庄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发扬,在现实意义上,更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精神铺垫。

《庄子》一书简介

特色: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论述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庄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发扬,在现实意义上,更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精神...

请问中国传统自然审美观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

中国的这种传统审美观念认为,天地之间有一种化生万物的“道”,它是美的根源,是天地之大美。《庄子·知北游》中就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 有时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家们的实践...

庄子的自然观是什么 庄子的自然思想 庄子的影响 庄子顺应自然 庄子对道的理解 庄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的 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 庄子的虚静说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是什么 空调几匹最合适房间 高考时带手表进考场会被监考老师没收吗? 大方县办营业执照在哪里呀 石林县城办营业执照在哪里 家里潮湿有味道怎么办 家里潮湿有味道怎么改善 蛋糕的做法家庭做法蒸蛋糕 黄煌经方沙龙(第一期)        目录       _百... 如何为朋友妈妈庆祝生日呢? 大学班长生日祝福语 给小阿姨的生日祝福语 消融电极为什么那么贵 医用胸电极电极表面镀氯化银的作用是什么?镀氯化银有什么特点、特性? 望高手给予解答,必定重谢!!呵呵 《庄子·山木篇》对美丑的理解有哪些? 《庄子》中的“畸人”审美内涵? 《医馆笑传》狐妖案凶手是谁 向上咖品牌经营的目标方向是什么? 联系实际论述如何运用品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品牌作为商业社会的图腾,旨在达到什么目标 11.28陕西铜川陈家山矿难的判决结果 清香木枝条变黑,叶子少部份发黄色用什么方法可以救治 高血压患者怎么吃健康 高血压必须遵循的十大饮食原则 高血压的饮食原则有哪些 高血压的人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啊求大神帮助 外地车可从深圳过东莞要登录粤省事APP吗? 血压高注意什么饮ɣ 外地车能在深圳跑货拉拉吗? 扎根的拼音是什么 圈养雪鸮怎样繁殖? 本人想买一台奔驰2012款的E300L 跑了5万公里 他卖23万 靠谱吗 家庭当中的“蝴蝶效应”,会在哪些方面影响孩子呢?家长应该如何做呢? 味觉模拟电极的用途 庄子在这两则故事中为什么将哀骀它和生病后的子舆的外貌描写得极为丑陋古怪 而立之年,你在他乡还好吗? 鲁能人在他乡还好吗 夏宁宁:鲁能困难是暂时的 c1开摩托车怎么处罚 小辣椒NOTE1-L怎么刷机 小辣椒note升级失败后开不了机怎么自己手机给手机刷机 轩意思和含义是什么 轩的解释 文昌塔如何摆放旺财 文昌塔旺财旺学业摆放位置 苦瓜,杜种叶泡水的好处 新鲜的杜种叶子和构杞子能泡茶吗 你好聚金贷款是真得吗是不是跟京东商城合作小额贷款 杜仲鲜叶如何抗氧化? 心随万物转 转处实能幽 随缘识得性 无喜亦无忧!这是谁写的?? 慧南的开宗 武媚娘传奇主题曲,片尾曲,插曲叫什么名字 武媚娘传奇伤感背景音乐是什么???看好是背景音乐不是歌, 空心砖分几类 武眉娘传奇里面的插曲是什么歌曲 高家花园拼音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