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7 21: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08:11
公勉仁(1450~1516),山东临沂蒙阴人,官至大同巡抚、都察院右都御史,系明中期朝廷重臣。
公勉仁字尚德,号西埠,性聪敏,体弱,但凛凛有气节。 明孝宗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中进士,授“行人”,后升任江西道监察御史,被称为“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权势颇重。
公勉仁历任江西道监察御史、盐运司同知、太仆寺少卿、四川布政司参议、按察司副使、四川按察使、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 公勉仁,生于齐地(今山东省蒙阴县境内),蒙阴,自古隶属江北蛮荒之所,受齐气影响深远,齐风自古“兀傲雄肆”,尚侠义,出生于此的公勉仁自幼受齐地尚武文化与鲁地诗书礼仪文化影响,自幼秉性耿直、凛凛有气节,为官不喜附权贵。
明正德初(公元1506年)公勉仁以逆刘瑾被逮下锦衣卫狱,终无性命之忧,降为四川布政司参议,在外贬谪五年,后因督师讨贼协剿有功,擢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七年,终官至大同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系明中期朝廷重臣。
公勉仁死后,其家族连续五代均是三榜进士出身,五世进士,父子翰林,一时名重朝野。
公勉仁,作为公姓家族第一代进士,官至大同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是明中期重臣。
公跻奎是公勉仁家族第二代进士,初授工部郎中,复升湖广兵备道按察司副使,后调广西,讨平反叛,累立战功。
公一扬是公勉仁家族第三代进士,历任河南裕州知州、淮安府同知、官至工部郎中,公一扬本人文采飞扬。
公家臣是公勉仁家族*进士,公家臣是明朝一代翰林文苑,公家臣字共甫,号东塘,三榜进士出身,授点翰林院庶吉士,后转授翰林院编修,任会典纂修官,负责校阅《世宗实录》,因当时宰相张居正“夺情”事宜,公家臣据理力争,得罪宰相张居正,遭贬,卒赠礼部左侍郎,公家臣与其子公鼐都以文采显贵,史称“父子二人同入翰林,修国史,大不易也。”
公鼐,是公勉仁家族第五代进士,明末著名文学家、诗人,公鼐是明后期朝廷重臣和馆阁重臣,他将公姓家族的文学成就发展到顶峰。
公鼐,字孝与,号周庭,明朝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公鼐在晚明诗坛,提出“齐风”的诗歌主张,与于慎行、冯琦并称“山左三大家”。 公元1506年,公勉仁因得罪宦官刘瑾,被逮下锦衣卫狱,后终无性命之忧,在外贬谪五年,降为四川布政司参议,起复后,因督师讨贼协剿有功,擢都察院都御史七年,升任山西巡抚大同赞理军务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韶、雄、惠、潮、郴州等八州,守边十年无警。
明代,大同是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居边塞之要害,为京师之藩屏,所谓“屏全晋而拱神京”。明、清时期,大同以军事重镇而扬名四海。在中*事史上,大同一直享有“巍然重镇”和“北方锁钥”之誉。
古语云:大同“三面临边,最号要害。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大同“北捍胡虏以控带幽燕,南总三关以招徕晋魏,翼卫陵寝,屏捍神京,屹然甲九塞。”
终明之世,大同在大明王朝北部边防中占有举足轻重之地位。
公勉仁以大同巡抚兼都察院都御史身份驻守大同,“选将练兵,勤修烽垒,边陲十年无警”,声名远播,内外肃然,推南京兵部侍郞,未受命,卒于官,时正德十一年七月(公元1516年7月)。
公勉仁死后,朝廷悼惜,遂赐祭荫子,朝廷内外大臣咸以文哀之。
公勉仁出生之地蒙阴,西汉初置县,因地处蒙山之阴而得名。
蒙山,古称东山,山东省境内第二高峰,古代东山(蒙山)地区名人辈出,诸葛亮、王羲之、蒙恬、刘勰、刘洪、颜真卿、匡衡、公鼐、左宝贵、曾子等很多业绩卓著的人物,分别在不同的领域,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位于东山(蒙山)脚下,地处蒙阴北部的上东门村,即是明末崇侦皇帝褒赞为“父子翰林、五世进士”公勉仁—公鼐家族的发祥之地。
蒙阴,自西汉初置县,历史久远,南列蒙山,北源沂水,处于沂蒙腹地,千峦环其外,百流出其中,山高路险,车马难行,算得上极闭塞的地域了。 然而,自明以来,倏忽百年间,蓦然又出了李柰、李炯然、李梦龙祖孙一门三进士、被崇祯皇帝褒赞为“父子翰林、五世进士”的赫赫有名的公勉仁—公鼐家族、以及明朝兵部尚书秦士文家族等。后来,又因公鼐一人的异才,而使整个蒙阴由“小邑”升为“中邑”,一县之中又多给了六、七名秀才的名额,这在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事情。
蒙阴作为江北蛮荒之地, 穷乡僻壤,而仅明一代,地处北方东夷荒野之地的蒙阴竟然出了五十多名进士,称得上是一个文化奇迹,究其原因,不在于其时文化、经济有多么发达,而最终源于齐鲁之民不屈不竭、孜孜不倦的民风追求和学而优则仕的仕宦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