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14:05
为便于本篇内容的学习,下面先简要介绍一下天然地震研究中常用的几个基本概念。
震源:地震时,地球内部最先开始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理论上将震源看成一个点(图1-1),而实际上是具有一定空间大小的震源体。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称为震中,以经度和纬度表示。震中附近的地区称震中区。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极震区。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个地方到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常以△表示:△<1000km的地震称为近震;△>1000km的地震称为远震。远震情况下,震中距一般用△所对地心张角θ表示(单位是度),如图1-1所示。
图1-1 地震(空间)参数示意图
震源深度:将震源看做一个点,则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震源深度,如图1-1中的h。按震源深度的不同,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发震时刻:地震发生的时间称为发震时刻,即震源断层开始破裂的时间。实际上,发震也并非在某一瞬间,而是有一个过程。
地震震级:反映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划分称震级,其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释放的能量越多,震级就越大。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振幅计算出来的,通常用字母M表示。
M<3级的称为弱震;3≤M<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4.5≤M<6级的称为中强地震;M≥6级的称为强震,其中:M≥7级的称为大地震;M≥8级的称为特大地震。
一般情况下,小于3级的地震,人感觉不到;3级以上才有感觉,故称为有感地震;5级以上便能造成破坏,统称为破坏性地震或强烈地震。
各级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的能量参见表1-1。
表1-1 各级地震的能量
震级每差0.1级,能量约差1.4倍;差1.0级时,能量相差(1.4)10倍(约为30倍)。
地震烈度:地面及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称为烈度。烈度是按一定宏观标准确定的,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有地震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以及地质构造条件等。烈度评定工作的最终成果集中反映在地震烈度分布图上,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十二度烈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