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谣言?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16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17:55
所谓的谣言就是别人恶意中伤你,说了你的一些不好的话,让你无中生有,让别人对你也产生这种恶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19:29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您好!我是午骄阳老师,熟悉*部门业务办理,熟悉各项法律法规。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正在整理答案,需要一点打字的时间,请稍等一会~
您好!很高兴为您做答。
谣言,指的是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
散布谣言是要承担法律责任
01
民事责任
即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誉的,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
02
行政责任
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法律依据有:《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所以说,若散布谣言,*机关可以依据上述规定对行为人进行处罚。
03
刑事责任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权利。
后续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关注我,提出定向询问。祝您生活愉快!一切顺利!
提问不知何谓谣言是什么意思?
?
回答简单的说,就是假的,不是真实的言语。
提问老师?
嗯,谢谢老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21:21
“谣言”这个词,可不简单
在网上浏览信息,经常会看到各种谣言。徐州网警巡查执法也多次在微博、微信上辟谣。
▍在网上搜索,可以发现每时每刻都有谣言产生。
腾讯公布《2017腾讯公司谣言治理报告》称,其拦截谣言超5亿次;新浪微博辟谣官方账号“微博辟谣”发布《2017年度微博辟谣数据报告》称,2017年微博官方有效处理不实信息2.8万余条,标记不实信息1064条。
网上这么多“谣言”,那什么是“谣言”呢?
“谣言”是个中性词?
“谣言”这个词,古已有之。《后汉书·蔡邕传》称:“五年制书,议遣八使,又令三公谣言奏事。”这里的“谣言”类似于“民间风评”,是一个中性词,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
外国学者给谣言(rummor)下了很多定义。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 “谣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传播,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特殊陈述。”美国学者彼得森和吉斯特认为: “谣言是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根据上述定义,谣言是未经证实的信息,无法确定真假,因此没有真假之分。
《辞海》中对谣言的解释有二: 一为民间流行的歌谣或谚语。如《三国志》引《英雄记》:“时有谣言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犹不生。’”二为没有根据的传闻或凭空捏造的话。如谣传、造谣。
▍超人(Superman)是美国DC漫画旗下超级英雄。
比如我说:“宇宙中某处有一个‘氪星’,那里是超人的故乡。”这就是一条未经证实的信息,属于“谣言”。
但是我们看社会新闻的时候,总会看到一些人因为造谣被抓。那么法律中的“谣言”是指什么呢?
法律中的“谣言”
谣言在我国现行法律上没有明确定义。《治安管理处罚法》第 25 条对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予以治安行政处罚。从上述规定可知,我国法律上认定的 “谣言”应当属于经证实的 “虚假”信息,而不是 “未经证实”的信息。
在我国,在民事、行政、刑事等方面都有对“谣言”的相关界定和处罚。
▍我国已走上依法治理“网络谣言”的轨道。
在民事上,《民法通则》第 11 条规定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第 120 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时,权利人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侵权责任法》第 36 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没有采取必要措施控制虚假信息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在行政上,《治安管理处罚法》第 25 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根据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第 5 条和第 20 条,对于利用国际互联网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由*机关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个人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可以并处一万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以给予六个月以内停止联网、停机整顿的处罚。*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 52 条及《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第 48 条都规定在突发事件发生期间,散布谣言而扰乱社会秩序、市场秩序的,应当予以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刑事上,对于网络谣言危及*、社会秩序、企业利益的情形,往往依据 《刑法》 中设定的煽动*国家罪、煽动*国家政权罪、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等罪名予以定罪量刑。2013 年 9月 10 日,最高人民*、最高人民*《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开始施行,对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解释,为*机关实施立案侦查、依法打击此类犯罪行为,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司法解释依据。
谣言扰乱侵害个人名誉、社会秩序,那么谣言是如何产生的呢?
“谣言”的产生
谣言不仅透露出事物的状态,更多的也是一种主观认识或判断。另外,谣言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它包含了部分真实的事实碎片,并通过人们潜在的知识链接点,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认识。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给出了一个决定谣言的公式:
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
这个公式指出了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
▍马航MH370失踪事件,即便是马航官方也无法提供清晰的事件经过,因此谣言满天飞。
因此,当重大事件产生时,尽量把事件的模糊性降到零,才能最大限度避免谣言的产生和流传。比如我国《地震预报管理条例》第17条规定:“发生地震谣言扰乱社会正常秩序时,*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应当采取措施,迅速予以澄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给予配合、协助。”
来源:徐州网警巡查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