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教师综合评价座谈会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2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9 05:01
首先,目前通行的教师评价制度突出表现为一种奖惩性评价。学校根据教师在评估之前各方面的成绩与表现,通过评价来表明教师是否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职责,是否符合学校的要求与标准,并最终将评价结果直接用于学校的人事决策、教师的职称评聘和奖金发放等直接关乎教师切身利益的方面,借精神或物质等外部刺激来促进教师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然而,这种评价机制对那些工作能力强,教学经验成熟的教师来说,其激励和鞭策效应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修养需要有一个累积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育本身应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在短期内所具有的效应不是特别明显。因而,这种将考核与利益挂钩的评价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一种不公正、不公平的考核评价,因而也势必会对某些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再者,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往往是单一单向的评价体系。评价考核过程是由学校制定出评估考核办法,根据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品德、能力、出勤、业绩等方面的表现加以量化,由校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单一的评价者对教师进行逐一评价。这种单一单向的评价机制的弊端在于一是缺乏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与评价对象间的有效沟通,使得考核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二是作为教育教学的对象——学生及关注学生发展的家长,更缺乏有效参与的平台,他们对教师的评价也就没有传递的途径与渠道。因此,这种评价体系因其缺乏评价主客体的互动参与,再加上评价过程本身的程式化、静态化,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评价考核的科学性、实效性就必然会大打折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现行的教师评价机制在考核内容方面所存在着的片面性与局限性更是越发明显。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量化,轻素质:评价者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标准,来将教师分成若干个等级。标准的量化,虽然操作容易、直观简便,但这样做势必造成对教师的评判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往往就是在这种被量化了的考核评价中被轻视甚至忽略了。
(2)重考核,轻分析:评价往往是对教师以往工作的评判上,学校考核的目的是对教师在某一个阶段内的工作情况作一个综合考评,对每一个教师进行量化性化的总结。因而管理者重视的是效能,而常常忽略了这种考核的最终目的。
(3)重成绩,轻德能:学校教育教学最关键的还是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否达到了要求和相关的标准,而在目前阶段决定一所学校事业能否得以长足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这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的质量。正是基于这一点,学校对教师评价常常重教学成绩,而忽略了对教师德与能的考核。
(4)重岗位,轻职责:正因为学校管理者在对教师的评价与考核中重视教学成绩的好与差,因而在考核过程中执行了一种类似“潜规则”的做法:考核向一线教师倾斜,向毕业班教师倾斜,向考试科目教师倾斜。考核的不公平性使得部分教师没有进取性和工作的动力,更没有了可供他们展示才能的舞台。
(5)重教学,轻科研:科研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化费一个教师甚至一个教师群体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能否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教科研上方面有所创新或取得一定的成效,也还是个未知数。而学校管理者往往采用较为简便直接的方法如以论文的获奖、课题的结题、专集专著的发表等有形物为依据,根据相应的标准来进行考核,其实这正是对科研的一种变相的忽视。
(二)对教师评价机制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
建立与完善一整套科学而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对学校管理、教师队伍的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教师评价机制应该是使学校的诸多方面都获得进步与提高。它不仅能使实施教师评价机制的组织受益,而且使得这一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受益。它将重新激发动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改善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使得学校的教育教学在有序、规范、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并得以不断提升。
教师评价机制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导引功能。其“导”表现在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导”引。新型的教师评价机制,应当能够“导”引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挥,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可用之才。
第二,催化功能。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评价机制能有效地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与满足,从而长时期维持努力工作的兴奋状态,以便能向更高“需要的层次”进取。只要“催化”得当,教师就会精力充沛,思维敏锐,他的潜能就能主动发挥,创造力就会得到不断增强,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
第三,监督功能。对一个教师在某一阶段工作作出科学、公正、合理的的评价,能够较为客观地衡量教师实际业务水平与合格教师或优秀教师应达到的业务水平之间的差距,发现教师身上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促使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发扬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努力缩小与优者之间存在的差距,积极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第四,反馈功能。评价教师工作的情况,实际上是对教师的工作水平合格与否进行评判,从而获得反馈的信息,来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正确信息的反馈,能让学校管理者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有效避免人为的、没有科学依据的指导、决策,使教师管理更加科学化。
二、概念的定义:
教师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大范畴,教师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教育评价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运用科学可行的办法,对教育的要求、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而教师评价则是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根据学校教育对教师要求的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教师的工作要素、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确立学校教育衡量一个合格教师的标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反馈功能。通过正确、客观的评价,促使全体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在促进教师发展的同时,促进学校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事业发展的目的。教师评价的依据应是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师的根本任务及国家颁布的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的要求。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关系人的发展学说:
马克思的人的学说,是研究人的培养、发展、形成以及对人进行管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在人的学说中指出:“需要是人活动的目的” ,“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生存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变革自然和社会的需要、文化和求知的需要、美的享受的需要等等。
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一种客观规定,它不取决于主观,所表现的是对需要的主观反映。“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一方面,个体的需要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和一定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任何个人只能在一定生产力下的社会关系内部满足自己的需要。
通过建立与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创立一个能满足教师自身发展需要的空间和环境,让教师在这一空间和范围内得以充分、自由、和谐地发展,正是学校教育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研究的课题,也是目前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急需解决的一项工作。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作为满足教师需要促进教师发展的一项工作,就应本着对教师自身发展、满足教师的自我需要的原则,通过客观、公正、公平、有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综合性的评估与考核,进行适度适当的评价,以此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冲动与意愿。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在他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有着五种基本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把基本需要的特性定义为:缺少它会引起疾病;有了它就不会得病;恢复它可以治愈疾病;在某种非常复杂的、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丧失它的人更愿意寻求它,而不是寻求其他的满足。
其中这金字塔式的需要层次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一个人使自己的潜力发挥的倾向,成为自己所能够成为的那种最独特的个体,使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一个人在其他基本需要都得到满足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开始凸现出来。这时候他会很乐意去工作,对他而言,这时候的工作不是生活所迫,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获取荣誉,而是一种兴趣。这时候他确确实实是以工作为乐,而不是以工作为负担。
而一旦在这需要层次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教师评价机制,会最在大限度地从教师的自身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出发,充分挖掘评价机制的激励、*功能,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
教育学有关原理告诉我们:“教师的自我期望对教师的角色行为及教师的群体形象具有重要影响。”当教师的自我期望与他人的期望一致时,教师的角色行为就能得到广泛的理解、肯定与支持;当各种期望之间存在分歧时,就会产生教师的角色冲突。解决教师角色冲突,使教师保持心理平衡与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就是对教师的工作过程、工作业绩、工作态度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对教师劳动予以公正的评价与公平的待遇,从而协调好教师的角色冲突问题。而教师个人也因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增强自我意识和思想修养,顺利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总体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在农村中学中如何建立与完善一整套适合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实现评价机制本身的功能与作用,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青年师资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具体研究内容:
研究并探索教师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的渠道、途径与方法。学校管理者如何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地区*,本着为学校负责,为事业发展负责的态度,严格遵循公正、公开、公平的“三公”原则,科学、合理、规范地制定教师评价机制。
1、如何在评价中注重师德与能力考核相结合,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如何坚持多方参与的评价原则,充分发挥教代会、社会团体和学生家长评教功能,体现评价考核的公正性。
3、如何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通过探索相应的途径,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满足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4、针对教师工作的复杂性这一特点,如何使得教师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等方面更具灵活性。
5、如何在制订教师评价机制时乃至在执行这一制度时更具人性化。如何本着“人本主义”原则,更为合理地制订出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
五、课题研究的操作过程:
(一)加强理论学习,端正教师评价思想。
确立正确的教师评价思想,才能保证科学地设计和实施评价方案,也才能正确地对评价方案进行合理操作,从而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功能,实现教师评价的目的。因此,在制定教师评价方案时,学校管理者首先应该做到的是端正教师评价思想,进一步明确教师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我校在制定教师评价方案时,首先做到的就是统一思想。通过理论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教师评价在学校管理工作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好坏,决定了学校能否顺利实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而教师队伍管理的核心就是实施教师的目标管理。同时,树立起正确的教师评价功能观,正确把握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评价本身的特点,掌握教师评价的基本原则,形成了正确的科学的教师观和质量观。
(二)深入开展调研工作。
在端正教师评价思想的基础上,我们在前期调研工作方面中做了较为细致有效的工作。一方面,广泛借鉴周边兄弟学校在建立与完善教师评价机制的诸多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了解他们在制定评价方案时的意图和制定过程,了解他们在具体操作中遇到了问题和矛盾,了解他们在对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反馈方面所做的工作。通过比较与分析,制定出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师评价方案。另一方面,重点对我校自身的教师队伍现状和教师的思想、精神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通过召开座谈会、填写调查资料、个别谈心等形式,充分了解和把握广大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从而为制定评价方案提供了相关的依据和参考。
(三)着眼教师的发展,科学规范地制定方案。
评价不能只是一种结果,而更应该是一种手段,而采用这一手段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1、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在制定评价方案时,我们力图处理好教师显性工作和隐性工作综合评价的关系。具体能做到评价不仅仅停留在对教师的“德”“能”“勤”“绩”上,同时也重视了对教师隐性工作的考核,从而使教师评价更具全面性。诸如教学过程中是否面对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否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是否能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学生等;是否能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教育媒体来从事课堂教学;是否能与学生家长进行经常性的联系;是否在不断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如通过培训、自学、函授进修等形式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等等。
2、绩效与发展相结合
教师评价应着眼于通过评价提升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评价本身也正是为教师提供其今后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所必要的信息,使得每位被评价教师能通过评价活动,及时发现自身在工作中的存在问题,及时总结教育教学中的经验与成绩,从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努力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师评价方案的过程中,不仅评价教师已经做到的工作的绩效,也强调评价教师所做的工作对其个人今后的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3、他评与自评相结合
他评即是其他人如专家、领导、同行、学生等对被评价教师作出的评判。他评的优势在于充分体现了民主性与教师的广泛参与性。但是,这种他评形式往往带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更多地是依据评价者平时对教师工作的某一方面的接触观察了解及对其工作效能的考察,却常常忽视被评价教师平时的本身的工作过程,更注意教师的显性工作而忽略了教师的隐性工作,很难对教师的实际工作做出较为恰当、公正的判断,结果必然打击被评价教师的积极性,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在制定方案时,本着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的原则,采取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即让每一位教师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范围,对自身某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尽量客观的价值判断,让他人能从中更多地掌握被评价者的第一手资料和更多的有用的信息。广大教师在这一评价过程中,由被动评价变为主动评价,充分发挥了其自身的主体功能,达到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目的,他们对评价结果的满意度也不断上升。
4、过程与跟踪相结合
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也注意到多方面地对教师进行考核与评价,真正做到跟踪考核与全程评价。教师的工作的重点在于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思想教育,为此,我们在制定评价方案时,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采取跟踪管理与考核的方法。特别是对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我们采取随堂听课、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来对教师进行跟踪考核,重视过程的管理与课堂的评价。同时,也通过组织评优课、说课、基本功竞赛、教案(案例)评比等多种形式,对青年教师进行不定期的考核与评价。在期终或学年度结束时,再通过综合汇总,在材料积累的基础上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综合性的考核与评估。
(四)合理反馈评价结果。
对评价结果进行及时、合理的反馈,是评价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反馈结果,不仅要讲时效性,更应注重反馈的方式方法。在反馈过程中,我们充分注意到了评价对象即教师的心理反应和承受能力。做到能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评价结论和评价对象的不同个性,选择合适的方式反馈给评价对象,积极主动妥善地做好教师的心理*工作,使评价对象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接受或认同学校对其所作出的评价结果,或者说起码让他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如在过程评价中的五认真检查工作的结果反馈,我们就通过以表扬为主、树立典型的反馈方式及时在全体教师会议上作通报。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会上不点名、会后个别谈心商讨的方式进行处理,提出整改的原则性或建议性意见。
六、课题研究的成效:
教师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使得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学校的各项工作和事业发展有了强有力的保障,学校的教育质量也不断攀升。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得以进一步更新与提高。
教师评价机制中各项指标的综合考核,让每一位教师都明确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和造就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和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于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也要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和处事的原则,也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已经被广大青年教师赋予了新的内涵,教育观念、育人理念得到了更新与完善。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简单评定上,而且更为全面地关心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身体、健康等状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不再以“分数”论英雄,教有所长,学有所长,同样会受到领导和学生的肯定与褒扬。教师也不再以千方百计利用课外时间“辅导”学生为荣,而是重视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们能做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与机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学习能力。
二、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通过切实有效的教师评价,广大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也有了极大的提高。教师评价中重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与规范,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真正能做到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近几年来,学校也一直非常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通过努力,广大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能以一个教师的要求严格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热爱并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为人师表,无私奉献,关爱每一位同学,绝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对学生的教育也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之以行。重视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互相沟通与反馈信息,努力把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起业,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能做到遵纪守法,廉洁公正,不做有损于教师形象的事,不干违法犯罪之事。学校多年来总未发生过教师违纪违法之现象,形成了良好的师德师风。
三、教师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机制不断优化。广大青年教师在工作中得以自我认识、自我改进、自我管理、自我完善,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
1、教师的堂课精品意识不断得以强化。
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应从课堂教学上下狠功夫,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要质量。因此,广大青年教师能严格按照常规教学五认真的要求,把精力化在备课上,把水平体现在课堂上。以改进教学方法为重点,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为目标,在平时教研组、备课组活动中,能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中心,开展经常性的教学研讨活动。青年教师能虚心向前辈及同行请教,刻苦钻研教材和学科课程标准,力求教学过程、手段的最优化,堂课精品意识日益强化。值得一提的是,我校近几年来每年均要面向全市开展教学实践展示活动,这一活动参与面广,涉及到了几乎所有学科和及90%的青年教师,我们的公开课均得到了兄弟学校同行的赞扬,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稳步发展,在市教育局组织的一年一度的初中办学质量综合评估中获得好成绩。
2、教师的教科研热情不断加温,科研能力不断提升。
教师评价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业绩,并把它作为评判教师成长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这一正确评价导向,使得广大教师对教科研意义目的地位作用的认识又有了新的提高,能对自己过去所做的工作及时进行回顾,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撰写出学科专业性论文及教育管理方面的论文。同时,针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广大青年教师能认真学习新课程的崭新理念,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及时把握新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投身于课改浪潮中,积极探索适应新课改需要和时代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机结合,强化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与科研能力。
3、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普遍提高。
通过教师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教师们特别是青年教师们已经深切感受到这么一点:仅仅凭着师范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要养成终身教育的习惯。他们重视并珍惜每一次校本或市级以上培训与竞赛的机会。如青年教师普通话测试培训、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培训考核、新课程改革培训的参与率为100%。绝大部分青年教师都已基本掌握了课件的制作方法,市级教学能手以上的教师也都已经掌握了网页课件的制作。大专毕业的青年教师还能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等业余时间,通过函授进修的形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可喜的是我校高一层次学历比率从2001的24.7%上升到了2005年的61.7%,超过了校“十五”规划的要求和市局下达的指标。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了青年教师的共识。
七、科研反思:
教师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关于到一所学校能否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对每一所学校而言,能否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是整个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工作,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要清醒地看到这一点。但是目前有些学校或学校的有些领导还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教师评价机制在教师队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与所处位置,具体表现在:
一是在建立相关制度时不经调查研究,不作仔细分析,不加深入研讨,不能反复推敲,失之草率;
二是操作过程中过于依赖量化标准,不能很好的根据教师个人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开展评价,失之科学;
三是在评价过程中,领导层的评价意见依然占据着重要位置,其权重也相当大,失之偏颇;
四是在评价结果的处理上,还存在着缺乏处理跟踪管理的措施,而这往往会使得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
以上诸点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加以努力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