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16 05:39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8 16:58
这首诗作于759年(乾元二年)秋季,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年。在此之前,杜甫*辞掉华州司功参军职务,为生计所迫,携带妻子,翻山来到边远的秦州。杜甫对大唐朝廷,竭忠尽力,丹心耿耿,最后却落得弃官漂泊的窘境。即便是在关山难越、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仍始终不忘国家民族的命运。这样的不平际遇,这样的高风亮节,和诗中女主人公是很相像的。因此,这首诗既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又体现了诗人的主观寄托。诗中人物悲惨的命运与高尚的情操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既让人同情,又令人敬佩。诗人用“赋”的手法描写佳人悲苦的生活,同时用“比兴”的手法赞美了她高洁的品格。全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感人肺腑,能强烈地引起读者的共鸣,是杜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8 16:58
天冷了,绿衣袖就有些薄了,夕阳西下依靠着修长的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