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雨轻敲鱼鳞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15 19:5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0:22
闲雨轻敲鱼鳞瓦 作者:钱续坤 09-22 09:19:12 难得一次回乡省亲,不想秋雨一直连绵,白天出去走走倒还可以,夜晚根本不便串门,只好呆在家中与母亲杂七杂八地拉着家常。许是兴奋了些,竟然到了子夜时分还辗转反侧,于是坐起披衣,斜靠床头,用一双聪灵的耳朵,去聆听窗外那淅沥的秋雨声……
这样的情景已是多年没有经历,记忆中的趣闻乐事甚至都快淡忘,但是母亲在我儿时所说的一个比喻始终萦系于怀:“瓦是房子的眼皮,雨是屋檐的泪水。”遗憾的是,略知文墨的母亲并不会写诗,“眼皮”与“泪水”的意象在这里巧夺天工,可能是她观察生活最原始最质朴的反映;然而也正是这个比喻,诱使我无数次地抬起头来,关注着那些像弯弓又像括号的鱼鳞瓦,那些像新月又像蛾眉的鱼鳞瓦。
从小就在鱼鳞瓦下长大,梅雨季节总喜欢贴着窄小的窗棂,看银线穿针,听雨落叮咚,有时也翘首对面的屋檐,望水化似溅,听瓦楞摩挲……
瓦是家的符号,家是情的寄托。离开了家,不见了瓦,乡愁自然而然就从心头泛起。于是,渭城的朝雨、清明的纷雨、楼台的烟雨、天街的酥雨等等,几乎成了愁苦的代名词,“巴山夜雨涨秋池”表漂泊之忧,“寒雨连江夜入吴”述离别之苦,“天阴雨湿声啾啾”言乱离之悲,“夜雨闻铃断肠声”哭诀别之恨……因此,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动人的章节,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根。把身子寄居到泥瓦的屋檐下,把灵魂皈依到故乡的怀抱里,一代一代的文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吟诗作画表达他们的思乡之情,温庭筠、李清照是如此,李商隐、郑板桥是这样,白先勇、余光中更是亦然。
相比之下,我是多么的幸福,至少今夜是何等的幸运。因为上有青瓦为我挡雨,眼前有母亲与我相伴,所有的烦恼抛诸脑后,所有的喧嚣全然不顾,这片天地是完全属于我的,我觉得自己还是那个钻到母亲怀中撒娇的孩子,所以家不仅是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家还是归宿,是祥和,是精神,是漂泊者渴慕的故土!
窗外的秋雨明显地小了。细密的雨丝在鱼鳞瓦上无声地集聚,形成的豆大水珠从瓦檐中悄然滑落下来:一滴,两滴,三滴……这是母亲的叮咛,还是我的眼泪?这是家园的嘱咐,还是我的哽咽?其实无须言表离家总是忧伤,其实不必责怪自己不够坚强,在此时此刻,还有谁不能真切地感受到家园的可亲?乡愁永远都是美丽的,是我生活中最诗意最眷念的部分,它滋润着我在异乡漂泊的心灵,让我一次又一次挣扎在思乡的苦涩和甜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