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15 09: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22:32
蔡康永有本书叫《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我没有认真地看过这本书,只记得他的封面还是序言的部分说过:
说话,的确是门艺术。我这人过去有个特点,就是不太会说好听的话,比如客气套近乎,也不太擅长在公开场合做演讲,如果碰到这样的场合,基本都是躲不过了的才上台,但即便如此,内心还是很怯场的。
这种特点到了我开始做律师也没有改变,人们印象中,律师都是能言善辩、能说会道的。为此曾经有不止一次我被亲友问道,“律师都是吃开口饭的,你这么文静…能行吗?”类似的疑问还有,“律师说话都要拿得住人,你说话能拿得住人吗?”等等。他们说这个话是出于好心,但起初我被问到的时候,还是有一丝感觉被冒犯。可能我这人另一个特点就是,看上去文静,其实骨子里也好强要面子的很吧。
话说回来,我刚开始做律师的时候,的确是抓不住对方心理,说话也拿不住人。因为刚开始的时候,一没太多经验,二是阅历尚浅,也不太懂得人情世故,常常陷入的模式就是发现问题—寻求帮助—解决问题。在这种模式之下,度过了我律师生涯的第一年。
说起来,这也是一种发展模式,只不过现在看来,从这种模式中我吸取的营养不充分。比如说话,就是一个方面。曾经有不止一次为自己不太会说话,不会接待客户而苦恼,为此也参与过相应的培训,还为培训课上自己学习到的话术技巧而感到兴奋雀跃,回来后逮着机会就想做尝试。
这种营销话术课程的确是有用的,不过它也仅仅只停留在术的打磨层面。因为真实的谈话中,所面临的情形比这要复杂的多,绝不是学几句话术就一劳永逸,包治百病的。
执业一年多后,我遇到了心理学,会利用闲暇时间阅读相关文章,其中有些概念十分吸引我,比如有一个概念在沟通中就十分重要,那就是“共情”。共情的意思就是同感、同理心,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通过共情,处理案件时,我的体验一下子变得深刻起来。
如果说过去因为亲友的疑问投射给我的心理暗示还只是,我应当成为会说话的人,以此更好地成交接案。现在我在和客户沟通的过程中,则可以更多地把重心从自我转移到对方身上,甚至有时候会十分明显的体验到对方的烦恼和痛苦。也就是说,过去在沟通时,有一条很明显的界限区分着我和你,让我即使在接案后可能也碰触不到对方真实又复杂的内心世界。但是现在在沟通时,我和你的区分有时候会消失,那时候我完全体会到了对方的感受和想法,因为这份相同的体验,我更理解客户,我的言和行自然会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的。
不难想象,一个人有了共情的能力,很难再说出不得体、不合宜的话语。这大概就是说话之道吧,相比在术层面的打磨,道就是一种底层思维方式,但这种底层思维方式一旦改变升级,会让人的认知一下子上一个台阶,而认知本来就是行动的先导。
要掌握共情的能力,需要理解共情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如何做到(即what、why、how),what就是指概念,概念前文中已经说过了,就是一种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的能力。why就是指为什么要使用共情?因为这能帮助律师(当然,很多谈话中都可以用得到)设身处地地理解咨询求助者及其问题的实质。how就是指这种能力如何去掌握并运用,关键在于视角的转变,需要走出自己的角度,进入咨询者的角度。
共情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共情需要适度、适时,不需要刻意地放大对方的情感体验,这一来可能会冒犯对方,二来可能会加深对方的痛苦体验。第二,共情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不可本末倒置,忘掉本职。第三,共情要因人、因事而异,要考虑对方的性别、年龄、以往经历、风俗习惯等,不可一视同仁。第四,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如目光、面部表情、姿势动作等,语音语调上也可注意调节。最后,在使用共情之后一定要注意修正反馈,这种能力才会越变越强。
对于律师来说,专业能力很重要。当事人的诉求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来的,也许再多的说话技巧也比不上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来的实在。不过真实的情况也很可能是,即使你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法律方案,咨询者可能也不买你的帐。因为法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它本来就不是万能的,我们面临的真实世界的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的多。这时候就需要律师左手情理(结合自己的阅历经历,和对人心人性的把握),右手法理,从全局出发,以当事人实惠最大化考虑问题,提供一个在可操作情况下利益最大化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