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我眼中的李陵 作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8:30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0:17

李陵终成了一枚被弃的羿子——他在边疆浴血,他为之浴血的天子却在等着他战死,也许他的命运没有什么多余的选择了。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命运老是和赫赫有名的陇西名将李家过不去?

——题记

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
——李陵

他的先祖是千里追杀并斩获燕太子丹首级的秦将李信,他的祖父是让匈奴为之胆寒的飞将军李广,他的父亲是曾经怒击天子信臣韩嫣受到汉武帝赏识的李当户,他的一位叔叔是汉匈边地代郡的太守,另一位则是率领数百骑兵横贯匈奴数万大军的郎中令李敢……李陵就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军人家庭,从出生起就注定背负起那沉甸甸的光荣与梦想。

铁血曜曜的陇西李家同时又是一个被诅咒的家族:李陵的爷爷飞将军李广有着赫赫的国际知名度,匈奴闻风丧胆,然终其一生也没有遇上和匈奴单于正面交锋的机会,最后因为一个平常的军事上过失在悲愤与失望中自刎;李广故去后,李家唯一因军功封侯的李蔡(李广的从弟)获罪自杀;李陵之叔李敢从小随李广出征,骁勇过人。对父亲的死始终咽不下这口气,认为是卫青在出征时部署不公造成,血气贲涌失手打伤了卫青,大将军倒缄口此事,但他的外甥霍去病——和李敢一样有着血气、但运气却要好得多的霍嫖姚不干了,在一次陪天子的围猎中,从背后放出致命一箭,最有李广遗风的李敢就这样倒下了,没有倒在匈奴的马蹄下,死在了同胞的暗箭中。

所以,李陵,他肩负着光复李家将门的使命,他要完成几代人渴望完成的目标。那时候的军人还比较纯粹,最在乎的是铁血和荣誉,不像后世那半是军人半是政客的复杂。何况那时的李陵还只是一个没有太多世故的年轻军人,最后出征前的他只有27岁。

27岁离开故土的李陵,肃拜于天子殿前:“无所事骑(无需骑兵),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嘹亮的嗓音略有些不易察觉的颤抖,在未央宫启明殿那清冷的空气中久久回旋。

天汉二年九月,李陵在诏命催促下出居延,北行三十日,到浚稽山扎营,拉开了他人生最辉煌一战的序幕……

李陵之争自古皆有。有人说,如果试图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忠奸原则,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李陵这个特殊的典型案例。毕竟,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汉奸”这一称号的人。

古文惜墨,关于李陵的记载不算太多。或许太史公不愿多提,史记中的记述比汉书中的还要简便一点,但基本一致。关于李陵的笔墨如下:

“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汉飞将军李广之孙。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不久,“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此时的李陵的已经是个少年有为的职业军官,前途光明,长风破浪、直济沧海似乎近在眼前。然而,“天汉二年,贰师将叁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於天山。”在这次战斗中,李陵被分配给贰师将军李广利管后勤辎重。显然,汉武帝信任的是他的亲属。单以李陵的才能和气魄,惟领军冲锋陷阵恐怕比较适合发挥他的特长,何况,在他血管里流动的是好多代的军人血液。陇西将门李家似乎无一例外地遗传着勇猛强悍的脾性。打个比方,在别人激战的时候,你任命巴顿将军去看管某个安全的仓库试试?李陵的血说什么也不能不沸腾了——当汉武帝说:这次发的兵多,是不能给你骑兵了,报国心切却又不谙世故的李陵血气一上来,就向汉武帝“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甚至还立下“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这样的豪言壮语。说实在的,这股气势和霍去病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成功的公式里缺了运气那一分。

汉武帝在惊讶的同时或许也有一些赞赏,心想那就不妨试试看,权当实验品好了,毕竟李陵只是无足轻重的角色,即使牺牲掉了也不是那么可惜——很多时候,在你眼里重于生命的东西,在别人看来也许就轻若鸿毛。

武帝让强弩都尉路博德作为李陵的接应,但路博德上了一封别具深意的奏疏:“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禽也。”猜疑的武帝“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大怒之下命令李陵出军的同时撤回了接应的部队。天汉二年秋,李陵率领步卒五千,兵出居延,带着光荣与悲壮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旬月,陵军到达浚稽山,并与单于的三万骑兵相遇。这应该在汉武帝的意料之中。李陵所战之地离开边境不远,匈奴兵见汉军少,蜂拥围攻之。“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馀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由于连续作战,李陵军士卒多数负伤,但士气未敢稍懈。明日再战,又斩首三千余级。孤军不利,而援军迟迟未至,李陵乃命且战且退。“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边境传来的李陵困境的消息,天子怎能不知,但他懒得、或者认为不值得为其劳师接救,心想还是让李陵尽快战死的好,从而了结这桩麻烦事,于是乃“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不久,传来李陵未死已降之消息,“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群臣皆罪陵”。

李陵的五千步兵击退了匈奴八万人马,他短暂的军事人生霎那间迸射出璀璨的光芒。如果要拍电视剧,我一定会让李信追杀燕丹、李广回马挽弓的场景叠加在李陵浴血死拼的镜头上……

寡不敌众,兵败被俘。李陵很可能当时心存一念,效仿赵破奴的假降,期望有一天率部归汉,汉武帝大概也想到了,曾派人去接应,但谁知竟找了一个李广利的亲信、李广的仇家公孙敖。公孙敖回来就说,李陵降了,还替匈奴练兵呢。把李绪说成李陵,有意还是无意就不得而知了……总之,赤胆忠心的李陵未能如愿,全家被诛,为他说话的也获了罪……李陵的眼泪落下,砸碎在了长城北岸的砂砾上。

我的脑海中常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大漠的流沙,草原的长风,李陵的身影被血色的夕阳浸泡。峡谷的长风尖啸着,残肢断臂中,他的长剑砸落在地上,嘶哑的喉咙沉声命令部将斩断军旗,像掩埋故人尸身一样葬下了心中的夙念。然后,他放下了军人看作生命的尊严,定定地屹立在风中,身后是万里绝域……

李陵在匈奴住下了。这二十五年究竟是怎么过的?哦,对了,据说前六年是在亡命中渡过——他杀了大阏氏宠爱的李绪,就是那个让他被冤枉的倒霉鬼。李陵此举多半是找出气筒,不过,这六年也好过不到哪去吧?仓惶亡命甚至还不如贝加尔湖边牧羊的苏武,至少苏武还有坚定的理想支撑着自己,而李陵,他的心还活着吗?我很关心李陵在他的后半生到底是怎么过的……无所事事,苟且其百死之身?还是平淡麻木地做了他的右校王?他和匈奴的居次过的好吗?他们的混血孩子们会说汉话吗?他和汉人打过仗吗……

说到汉匈战争,史*载他仅参加过一场。《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单于既立六年,而匈奴入上谷、五原,杀略吏民。其年,匈奴复入五原、酒泉,杀两部都尉。于是汉遣贰师将军七万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将三万余人出西河,重合侯莽通将四万骑出酒泉……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 浚稽山就是当年李陵最后与匈奴决战的地点。李陵曾“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营,举图所过山川地形”(《汉书卷五四·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再加上那场足以让他刻骨铭心一生的战争,他对浚稽山一代的地形,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以五千步兵对峙八万匈奴人马的汉将李陵,这次以三万对三万,就算长年赋闲、疏于兵事,也不见得退化得这么快。“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寥寥数语,未作任何猜度评判,有心人自己去想像吧。

后元二年(前87年),汉武帝死后,八岁的汉昭帝继位,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其三人开始了所谓的三公辅政。霍光与上官桀和李陵曾是好友,知道李陵的遭遇和苦衷,因此曾派任立政等前往匈奴试图请回李陵。几番起伏,故国如梦,李陵苦笑了:“丈夫不能再辱”……

元平元年(前74年),曾经梦想成为一名真正大汉名将的李陵终于病死在遥远的蛮荒之地,实践了他“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的诺言……

李陵的名字在我心里是和“悲”字相连的。悲壮?不是;悲愤?不是;悲惨?也不是……不过这悲从心起是抑制不住的。

悉数李陵之悲:

其一,一生的报复理想被彻底*,成为李家最大的悲剧,陇西将门李氏自此慢慢淹没在历史的大河里……这下,李家再不会有人被诅咒了……

其二,效忠无门。自古为人臣者,都知道自己是当权者手里的棋子,并不以为怪。不过李陵这颗棋子,没下几步就被莫名其妙地牺牲掉,连舍卒保车的份儿都没有。他在边疆浴血,后方的人等着他战死,好悔棋走下一步;他遗传了祖辈的军人豪情,但连“飞鸟尽、良弓藏”的经典模式都没有轮到……

其三,连续栽在自己人手里:李广利的故意为难、路博德说不清楚意图的算计、叛徒军侯管敢的出卖、公孙敖的恶意诬陷、武帝的苛刻与无情——杀陵全家,连为他说了几句话的太史令也因此受了腐刑。倘若此,漠北的苦寒玄冰又有何妨?

其四,就得问李陵自己了。诅咒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诅咒他永世不得安心。李陵就是这样。前半生的抱负与追求已经*、理想无情破灭,他将在固有价值观和现实冲突中煎熬。

回族作家张承志在散文《杭盖怀李陵》中评说:“当他无家可归,祖国执行不义的时候,叛变也许是悲壮的正道。” 李陵可不是理直气壮地选择了这样的正道的,汉人的心最微妙,每迈一步,都不能不受民族大义、伦理良心的煎熬——特别还有一个刚烈的苏武在不断刺激他。

我牵挂李陵,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没有选择战死或自尽,如果他选择了一了百了,必已是垂范千古的民族英雄——其实也正是汉武帝为他设定的归宿;如果李陵就此甘心情愿地降作他国臣民,就像明末的洪承畴,破罐子破摔那倒也简单。 然而李陵都没有,他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极为尴尬的路,似乎是为了让自己从“心有不甘”中解脱出来的路。但这条路对他而言前不得后不得,至为难行……不过,在那个铁血大义的年代,我从他的身上,隐约看到了一点难得一见的生命之光。

作家钟晶晶的小说《李陵》很值得一读,其结尾借来给我做个收尾:李陵的好友苏武还朝后,宦海沉浮是经不起了,于是归乡赋闲,茕茕一人,以编卖藤筐糊口,打发残年。那是一个阴雨的秋夜,凉意甚浓,苏武颤巍巍地从怀里摸出一张小帛条,是今早卖筐时候一个年轻的胡人塞给他的,由于招呼别的客人,没来得及和他说什么。苏武昏花的老眼终于努力辨出:“先父李陵六月丙寅于姑居水病逝”。苏武沉默了一会儿,喉咙里呼噜了几声,流下两行浊泪……

参考资料:http://bbs5.news.163.com/bbs/history/261233.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0:17

何处话凄凉-----我眼里的李陵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忧忧苍天,此何人哉-----"千年以前,身陷匈奴的李陵一定深深体会过这种悲伤.

有家难回,有国难投,人生至苦,莫过于此!

可以想象李陵是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做出了这个决定.腹背受敌,将士们差不多没有几个活下来,背上的箭也射完了,而敌人的援兵又一拨接一拨地赶来-----他抬头望望朗朗的青天,吁出一口气,翻身下马.

老母,娇妻,弱子-----一个个因为他而死去,李家几代的荣耀毁与一旦.把他选择活下去的唯一理由扑灭.他还能回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大汉吗?此后,注定一草原为伴,与冰雪为伴,与寂寞为伴,与耻辱为伴!

多年以后,提到李陵这个人的名字,人们的心里总会笼上一层雪,那种感觉总有些怪怪的.他当年要是以身殉国,也就不会留给后人这样复杂的情愫了.

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英雄观就是如此的残酷,根本不给败者留一条精神上的活路.这是历史的悲哀吗?
····························
李陵终成了一枚被弃的羿子——他在边疆浴血,他为之浴血的天子却在等着他战死,也许他的命运没有什么多余的选择了。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命运老是和赫赫有名的陇西名将李家过不去?

——题记

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
——李陵

他的先祖是千里追杀并斩获燕太子丹首级的秦将李信,他的祖父是让匈奴为之胆寒的飞将军李广,他的父亲是曾经怒击天子信臣韩嫣受到汉武帝赏识的李当户,他的一位叔叔是汉匈边地代郡的太守,另一位则是率领数百骑兵横贯匈奴数万大军的郎中令李敢……李陵就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军人家庭,从出生起就注定背负起那沉甸甸的光荣与梦想。

铁血曜曜的陇西李家同时又是一个被诅咒的家族:李陵的爷爷飞将军李广有着赫赫的国际知名度,匈奴闻风丧胆,然终其一生也没有遇上和匈奴单于正面交锋的机会,最后因为一个平常的军事上过失在悲愤与失望中自刎;李广故去后,李家唯一因军功封侯的李蔡(李广的从弟)获罪自杀;李陵之叔李敢从小随李广出征,骁勇过人。对父亲的死始终咽不下这口气,认为是卫青在出征时部署不公造成,血气贲涌失手打伤了卫青,大将军倒缄口此事,但他的外甥霍去病——和李敢一样有着血气、但运气却要好得多的霍嫖姚不干了,在一次陪天子的围猎中,从背后放出致命一箭,最有李广遗风的李敢就这样倒下了,没有倒在匈奴的马蹄下,死在了同胞的暗箭中。

所以,李陵,他肩负着光复李家将门的使命,他要完成几代人渴望完成的目标。那时候的军人还比较纯粹,最在乎的是铁血和荣誉,不像后世那半是军人半是政客的复杂。何况那时的李陵还只是一个没有太多世故的年轻军人,最后出征前的他只有27岁。

27岁离开故土的李陵,肃拜于天子殿前:“无所事骑(无需骑兵),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嘹亮的嗓音略有些不易察觉的颤抖,在未央宫启明殿那清冷的空气中久久回旋。

天汉二年九月,李陵在诏命催促下出居延,北行三十日,到浚稽山扎营,拉开了他人生最辉煌一战的序幕……

李陵之争自古皆有。有人说,如果试图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忠奸原则,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李陵这个特殊的典型案例。毕竟,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汉奸”这一称号的人。

古文惜墨,关于李陵的记载不算太多。或许太史公不愿多提,史记中的记述比汉书中的还要简便一点,但基本一致。关于李陵的笔墨如下:

“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汉飞将军李广之孙。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不久,“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此时的李陵的已经是个少年有为的职业军官,前途光明,长风破浪、直济沧海似乎近在眼前。然而,“天汉二年,贰师将叁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於天山。”在这次战斗中,李陵被分配给贰师将军李广利管后勤辎重。显然,汉武帝信任的是他的亲属。单以李陵的才能和气魄,惟领军冲锋陷阵恐怕比较适合发挥他的特长,何况,在他血管里流动的是好多代的军人血液。陇西将门李家似乎无一例外地遗传着勇猛强悍的脾性。打个比方,在别人激战的时候,你任命巴顿将军去看管某个安全的仓库试试?李陵的血说什么也不能不沸腾了——当汉武帝说:这次发的兵多,是不能给你骑兵了,报国心切却又不谙世故的李陵血气一上来,就向汉武帝“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甚至还立下“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这样的豪言壮语。说实在的,这股气势和霍去病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成功的公式里缺了运气那一分。

汉武帝在惊讶的同时或许也有一些赞赏,心想那就不妨试试看,权当实验品好了,毕竟李陵只是无足轻重的角色,即使牺牲掉了也不是那么可惜——很多时候,在你眼里重于生命的东西,在别人看来也许就轻若鸿毛。

武帝让强弩都尉路博德作为李陵的接应,但路博德上了一封别具深意的奏疏:“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禽也。”猜疑的武帝“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大怒之下命令李陵出军的同时撤回了接应的部队。天汉二年秋,李陵率领步卒五千,兵出居延,带着光荣与悲壮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旬月,陵军到达浚稽山,并与单于的三万骑兵相遇。这应该在汉武帝的意料之中。李陵所战之地离开边境不远,匈奴兵见汉军少,蜂拥围攻之。“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馀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由于连续作战,李陵军士卒多数负伤,但士气未敢稍懈。明日再战,又斩首三千余级。孤军不利,而援军迟迟未至,李陵乃命且战且退。“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边境传来的李陵困境的消息,天子怎能不知,但他懒得、或者认为不值得为其劳师接救,心想还是让李陵尽快战死的好,从而了结这桩麻烦事,于是乃“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不久,传来李陵未死已降之消息,“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群臣皆罪陵”。

李陵的五千步兵击退了匈奴八万人马,他短暂的军事人生霎那间迸射出璀璨的光芒。如果要拍电视剧,我一定会让李信追杀燕丹、李广回马挽弓的场景叠加在李陵浴血死拼的镜头上……

寡不敌众,兵败被俘。李陵很可能当时心存一念,效仿赵破奴的假降,期望有一天率部归汉,汉武帝大概也想到了,曾派人去接应,但谁知竟找了一个李广利的亲信、李广的仇家公孙敖。公孙敖回来就说,李陵降了,还替匈奴练兵呢。把李绪说成李陵,有意还是无意就不得而知了……总之,赤胆忠心的李陵未能如愿,全家被诛,为他说话的也获了罪……李陵的眼泪落下,砸碎在了长城北岸的砂砾上。

我的脑海中常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大漠的流沙,草原的长风,李陵的身影被血色的夕阳浸泡。峡谷的长风尖啸着,残肢断臂中,他的长剑砸落在地上,嘶哑的喉咙沉声命令部将斩断军旗,像掩埋故人尸身一样葬下了心中的夙念。然后,他放下了军人看作生命的尊严,定定地屹立在风中,身后是万里绝域……

李陵在匈奴住下了。这二十五年究竟是怎么过的?哦,对了,据说前六年是在亡命中渡过——他杀了大阏氏宠爱的李绪,就是那个让他被冤枉的倒霉鬼。李陵此举多半是找出气筒,不过,这六年也好过不到哪去吧?仓惶亡命甚至还不如贝加尔湖边牧羊的苏武,至少苏武还有坚定的理想支撑着自己,而李陵,他的心还活着吗?我很关心李陵在他的后半生到底是怎么过的……无所事事,苟且其百死之身?还是平淡麻木地做了他的右校王?他和匈奴的居次过的好吗?他们的混血孩子们会说汉话吗?他和汉人打过仗吗……

说到汉匈战争,史*载他仅参加过一场。《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单于既立六年,而匈奴入上谷、五原,杀略吏民。其年,匈奴复入五原、酒泉,杀两部都尉。于是汉遣贰师将军七万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将三万余人出西河,重合侯莽通将四万骑出酒泉……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 浚稽山就是当年李陵最后与匈奴决战的地点。李陵曾“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营,举图所过山川地形”(《汉书卷五四·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再加上那场足以让他刻骨铭心一生的战争,他对浚稽山一代的地形,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以五千步兵对峙八万匈奴人马的汉将李陵,这次以三万对三万,就算长年赋闲、疏于兵事,也不见得退化得这么快。“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寥寥数语,未作任何猜度评判,有心人自己去想像吧。

后元二年(前87年),汉武帝死后,八岁的汉昭帝继位,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其三人开始了所谓的三公辅政。霍光与上官桀和李陵曾是好友,知道李陵的遭遇和苦衷,因此曾派任立政等前往匈奴试图请回李陵。几番起伏,故国如梦,李陵苦笑了:“丈夫不能再辱”……

元平元年(前74年),曾经梦想成为一名真正大汉名将的李陵终于病死在遥远的蛮荒之地,实践了他“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的诺言……

李陵的名字在我心里是和“悲”字相连的。悲壮?不是;悲愤?不是;悲惨?也不是……不过这悲从心起是抑制不住的。

悉数李陵之悲:

其一,一生的报复理想被彻底*,成为李家最大的悲剧,陇西将门李氏自此慢慢淹没在历史的大河里……这下,李家再不会有人被诅咒了……

其二,效忠无门。自古为人臣者,都知道自己是当权者手里的棋子,并不以为怪。不过李陵这颗棋子,没下几步就被莫名其妙地牺牲掉,连舍卒保车的份儿都没有。他在边疆浴血,后方的人等着他战死,好悔棋走下一步;他遗传了祖辈的军人豪情,但连“飞鸟尽、良弓藏”的经典模式都没有轮到……

其三,连续栽在自己人手里:李广利的故意为难、路博德说不清楚意图的算计、叛徒军侯管敢的出卖、公孙敖的恶意诬陷、武帝的苛刻与无情——杀陵全家,连为他说了几句话的太史令也因此受了腐刑。倘若此,漠北的苦寒玄冰又有何妨?

其四,就得问李陵自己了。诅咒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诅咒他永世不得安心。李陵就是这样。前半生的抱负与追求已经*、理想无情破灭,他将在固有价值观和现实冲突中煎熬。

回族作家张承志在散文《杭盖怀李陵》中评说:“当他无家可归,祖国执行不义的时候,叛变也许是悲壮的正道。” 李陵可不是理直气壮地选择了这样的正道的,汉人的心最微妙,每迈一步,都不能不受民族大义、伦理良心的煎熬——特别还有一个刚烈的苏武在不断刺激他。

我牵挂李陵,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没有选择战死或自尽,如果他选择了一了百了,必已是垂范千古的民族英雄——其实也正是汉武帝为他设定的归宿;如果李陵就此甘心情愿地降作他国臣民,就像明末的洪承畴,破罐子破摔那倒也简单。 然而李陵都没有,他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极为尴尬的路,似乎是为了让自己从“心有不甘”中解脱出来的路。但这条路对他而言前不得后不得,至为难行……不过,在那个铁血大义的年代,我从他的身上,隐约看到了一点难得一见的生命之光。

作家钟晶晶的小说《李陵》很值得一读,其结尾借来给我做个收尾:李陵的好友苏武还朝后,宦海沉浮是经不起了,于是归乡赋闲,茕茕一人,以编卖藤筐糊口,打发残年。那是一个阴雨的秋夜,凉意甚浓,苏武颤巍巍地从怀里摸出一张小帛条,是今早卖筐时候一个年轻的胡人塞给他的,由于招呼别的客人,没来得及和他说什么。苏武昏花的老眼终于努力辨出:“先父李陵六月丙寅于姑居水病逝”。苏武沉默了一会儿,喉咙里呼噜了几声,流下两行浊泪……
我眼中的李陵 作文

何处话凄凉---我眼里的李陵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忧忧苍天,此何人哉---"千年以前,身陷匈奴的李陵一定深深体会过这种悲伤.有家难回,有国难投,人生至苦,莫过于此!可以想象李陵是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做出了这个决定.腹背受敌,将士们差不多没有几个活...

求一篇关于苏武或李陵的作文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

根据苏武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叫:苏武,我想对你说。急...

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面对国家与个人……张胜、卫律、李陵等所谓英雄好汉都因经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独只有你始终不改如磐石般的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你对国家的忠心是我们的榜样,我将沿着那条弯曲的道路去探索对国家做出一点贡献。“见犯乃死,重负国。”你的坚持气节,令我感到佩服...

陕西苏武墓的作文

现代人在总结人的成绩时归纳为境界,学习。苏武和李陵生活的经历一样,结果却大不相同。那么是什么造成一个流芳千古,一个遗臭万年呢?苏武的兄弟都因不愿受辱而自杀,古代说这是家风,现代可以解释为基因。但李广不愿受辱也自杀,而他的孙子李陵却投降了。看来这种解释并不全对。剩下来就是一个信念。

有关历史的作文怎么写

我眼前似乎浮现出皇帝正襟危坐的样子,当宫中歌舞升平的时候,当朝中官员只顾饮酒作乐的时候,当厚厚的奏折堆了一叠又一叠的时候,有谁想过,百姓们受到了怎样的欺凌啊!当时宫中的人竟然这样愚昧!!时光仿佛穿梭着,“吾皇万岁”的声音又在我耳边响起,像飘在浩淼深邃的天空,显得渐渐空虚了。望着...

关于司马迁的作文素材

关于司马迁的作文素材一 在浩瀚烟云的史林中,他曾苦苦挣扎,他曾安然长笑,他曾默默祈祷。他为人类历史记录下了一段不朽的传奇,他就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是人臣,但他更是史官,他敢于在朝廷直谏,更敢于在千年中批判。司马迁在看到李陵的文书时,他似乎看到了汉武帝的心情,他不容任何...

“李陵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年炎天,每天都在想着开疆拓土这码事儿的汉武帝,派自己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八万雄师征伐匈奴。然后再派出名的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侍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率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后,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受。匈奴以八万马队围攻李陵。经历八昼夜的战役,李陵斩杀匈奴一万...

描写历史英雄豪杰的作文

再给你写这种作文的建议:首先简介明了的叙述人物生平和历史功绩,接着叙述你喜欢他哪一点(比如苏武为汉朝守节),再就具体一点和其他某位历史人物比较(比如卫律李陵叛变抑或文天祥宁死不降),突出了你喜欢的人的某一性格。然后可以写“某某人说xxx怎么怎么样,我同意(或不同意这个观点)(比如有些...

感恩华泰,继往开来作文,800字左右

司马迁,中国历史上一颗闪耀的巨星。少年云游四海,饱读诗书,为的是继承先夫的职业,用公正,公平的笔书写一段我们中国人的辉煌历史。可是伟大的天才总是遭到上天一点点忌妒,“李陵事件”让他下狱,而且在那个“刑不上大夫”的时代,在选择从容地死或是屈辱地活的时候,他选择了为人所不耻的后着,...

品出自己的味道 作文

品出自己的味道是独创自己的品味。品出自己不被他人左右的味道。别人指鹿为马,却真的以为是自己错了。苏武牧羊,即使见到了在匈奴投降后大有所成的李陵也不为所动。竹林七贤,为了评出自己的味道甘愿斩断朋友之谊。所以请二是保不住他的天下,苏武被世代传颂,竹林七贤他们的功过历史镌刻在人心中。他...

对李陵的评价200字 我眼中的李陵人物短评200字 写李陵的文章 用议论文主体段评价李陵投降 我眼中的李陵短评 李陵人物评价200字 回忆李陵的现代文 我眼中的 作文 我眼中的自己作文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多特后防四大天王是哪些 iPhoe4还原所有设置后变成语音朗读而且滑屏无法正常使用 金鱼在鱼缸里几天能不会死掉? 金鱼放鱼缸多久合适 金鱼放鱼缸的时间 想学会缅甸语请问大神昆明附近有没有好一点的班? 昆明哪里可以学缅甸语?哪里不贵,哪里有优势? 昆明哪里可以学缅甸语啊?想去学几个月。 要出去缅甸出差一段时间,请问下昆明什么地方有好的缅甸语培训?? 叔叔要去缅甸做生意,帮他找间学校学缅甸语,简单的就行了,只有两个月... 昆明学缅甸语哪里学呀??? 想学几个月,再去一次缅甸。 如何自制喷水壶?注意是喷水。 我准备写一本玄幻小说,可不可以帮我想8,9个四字名字,和两个有仙境感觉的虚幻地名,最好是原创的,谢谢 怎么写悲剧小说 大唐荣耀插曲都有哪些 怎样才能让自己学会用水泥抹墙 内墙抹灰一般用什么水泥 三生夙命何时休哪个软件可以看 气温低水泥抹墙注意事项 水泥沙子抹墙比例多少 抹墙怎么找平? 人工抹墙,水泥怎样配比! 砖墙被涂上了防水涂料想用水泥抹墙但是抹不上有什心好方法? 如何处理水泥抹墙粘不住 白水泥的使用方法 用水泥抹墙和水泥喷浆那个对墙体保护好? 水泥抹墙时先把墙洒水 用水泥抹墙从上往下抹还是从下往上摸? 一般抹水泥墙面沙子和水泥的比例是多少 抹墙水泥怎么不容易掉 水泥墙需要使用什么涂料 如何抹墙 怎么对感情专一 梦枕貘的资料 你看过最好看的一部古装剧是什么,为什么喜欢? 热水壶总是喷水 有哪些大结局让人感到遗憾的电视剧? 喷水壶的水怎样喷射最远? 别克车水温表正常但喷水壶向外喷水怎么办 塑料喷水壶加压不用喷就出水怎么修? 如何识别酱油的等级?1级好?还是3级的好 酱油是用什么标准分级的? 酱油好坏的指标是什么? 如何辨别酱油质量的好坏? 如何挑选优质酱油 如何辨别酱油的好坏 酱油怎么挑选 酱油质量等级是二级好还是三级的好 去超市选酱油,应该如何判断酱油的质量好坏呢? 酱油一级三级的区别? 如何挑选质量好的酱油? 支付宝蚂蚁会员等级怎么提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