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27 02: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7:47
文 | AI 财经 社 仉泽翔
编 | 鹿鸣
航班延误,发家致富。近日,关于航延险的一场大型薅羊毛行动被警方破获。
6月9日,南京*发布消息称,破获一起利用航班航延险漏洞的保险诈骗案,犯罪嫌疑人李某自2015年至今的五年间,通过准确预测900次航班延误,从中获得300多万元保险理赔款。
李某目前因涉嫌保险诈骗罪和普通诈骗罪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李某“屡战屡胜”的前提是摸熟了天气对航班的影响。南京警方在通告中指出,李某曾有过航空服务类工作经验,可提前获取航班取消或延误信息。她先网上挑选了延误率较高的航班,再去查该航班的航程中有无极端天气。
选定航班后,李某通过大量不同身份重复购票并大量投保。据称,为追求收益最大化,李某从亲朋好友处以购买理财产品为由,骗来20多个身份证号、护照号及银行卡信息,每次购买机票都要用4、5个不同身份,每一个身份最多购买30到40份航延险。
警方披露,在李某的住所搜查到大量用于记账和航班信息的纸质笔记材料,航班的延误时间、投保的保险公司、索赔的金额,一条条、一笔笔都清楚地记录着。李某电脑中还有多份航空航延险异常说明样表,清晰记录了其向各大保险公司索赔的详细信息。
根据过往案例来看,李某不是第一个薅到航延险羊毛的人。今年5月,众安保险就曾配合上海警方打掉了一个27人的犯罪团伙,该团伙利用所谓"内部消息",提前购买将要延误或取消的航班,并重复投保多份航延险,从中牟利2000多万元。
2018年,北京市东城区人民*还有过一次判例,被告人牛永冬伙同被告人孙典隆利用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航空航延险自助理赔系统漏洞,通过手机上的民生银行信用卡APP,虚构航班延误的保险标的,反复多次以他人名义申请保险标的理赔款,共计骗取人民币22.72万元。
40元保费赔付最高可达8000元
航延险最早在国内出现可以追溯到2006年,东方航空在与中国建设银行联名下发的一款信用卡中设计了这一产品。但当时旅客对航空延误一事认识不足,此款产品并未吸引足够多的注意力。
2012年,春秋航空与大众保险公司推出了国内首个航延险,在春节航空官网直销。这款20元一份的航班延误补偿保险的赔付率有20倍之多。不论是天气原因、机械故障,还是流量控制,只要不是客人自身的原因,起飞延误超过3小时,就能获得400元赔偿。如果航班取消,可获得300元赔偿。
6天时间,这款产品卖了1.2万份。经此一役,国内航司、保险公司纷纷入局,航延险的赔付率持续居高不下。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告诉AI 财经 社,羊毛党盯上航延险的两个重要原因是它的高赔付率和个别保险公司没有严格规范理赔流程,对登机牌等实际乘机证据的把关不严格。
据了解,购买一份保险的保费大概是40元左右,保险公司因飞机延误而赔付的金额在400元到2000元不等。如果延误时间长,赔付的费用甚至可以到7000-8000多元。
王绪瑾表示,在本案中可以看出,有些保险公司的理赔流程存在很大问题,并没有核实乘客是否登记,是否上传登机牌,有没有真正坐上这趟航班,被钻了空子。“从这一事件中,保险公司应该值得反思,如果他们控制到位,那么钻空子的人也就没了机会,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90%收入归航旅平台
水滴保险研究院资深行业分析师赵亚鹏告诉AI 财经 社,保险公司入局航延险主要是想在流量端有所作为,但航延险发展到现在,保险公司已经被航旅平台给绑架了。这种高度场景化的产品,保险公司自己卖的效果一般,和航旅拼平台语权不多,通常情况下手续费奇高,80%甚至90%的收入都给了平台,属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产品,因此运营十分粗放。
赵亚鹏表示,从基础逻辑上来说,航延险的风险是绝对可控的,只要实时调取航班起降信息就可以最大程度上控制风险发生。
赵亚鹏指出,从数额上看,南京骗保的事情或许没有大家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更像是一个投保人和理赔人员相互勾结的骗保产业链。
据赵亚鹏了解,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一些航旅博主会通过自身影响力来公开叫卖基于航延险的“理财产品”,其中收益正是从航延险的赔付中取得,而利用的正是保险公司粗放管理中产生的各种漏洞。
赵亚鹏表示,在此案被警方披露后,他原本认识的几个常薅航延险羊毛的航旅博主均删除了相关动态。“这种骗保产业链很常见,以前车险销路好的时候,北京地区甚至有专门伪造车祸现场的摄影棚,拍出来的场面完全可以以假乱真。”赵亚鹏说。
早在2012年,新京报曾经揭露过北京依靠“职业撞车”来骗取保险的案例,一些汽修工曾尝试 汽车 撞到电线杆上,还会搞些假的追尾事故,以便骗取保险公司的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