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0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20:37
一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为儿童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走进情境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图形的认识”时,我创设情境,要在班级里开一个“小小画展”,希望同学们能踊跃报名积极参加。同时,出示利用各种不同颜色的图形组合成的一个个漂亮的图案,再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他们动起来,组成了一幅画,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在学生欣赏这幅画的同时,让学生说说图中有些什么,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深入了解的*:“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我们也来做一幅吧”。进而为后面的认识图形营造了轻松而积极的氛围。
再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时,我结合本班实际,把例题中的这三个小朋友以本班学生的名字来称呼。我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本班学生评比栏中得红花的数目相比,让学生从自己非常熟悉的情境中去搜集信息,再想一想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样安排不仅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发言积极踊跃,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周围,只要用心就会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只是学习的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分类”时,我出示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铅笔,让学生分一分。至于怎样分,按什么标准分,我不做任何提示。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找到了不同的分类标准,形成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有的是按不同的颜色分,有的是按铅笔的形状分,有的是按削过的和没削过的分,还有的按带不带橡皮分。更值得一提的是,还有的学生进行了二次分类,先按圆柱形和棱柱形的标准分为两类,每类中再按颜色不同分,利用多种分类的标准进行细化。这个结果是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是出乎教师意料的结果,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索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再创造”,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再创造”的动机和创新的意识。
再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时,我想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算法。在组织探究时,我并没有过早地讲解算法,而只是提出问题:“你可以借助学具,也可以用别的方法,小组讨论一下,看你们组能想出几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尝试、去发现、去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得出了数数、摆小棒来、口算等多种不同的方法。在以摆小棒为例引导交流用小棒摆的方法时,同学之间又互相启发,得出了五种摆法,并初步认识到:这五种摆法虽不同,但大都有满10根捆一捆的过程,从而悟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地摆小棒、说过程,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会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而且培养了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同时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应用拓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对于“问题解决”,张天孝教授认为主要是“指把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置于问题情境中,把解决问题贯穿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全过程。”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与发展。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正确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再把抽象化的知识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上去,养成主动从数量上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例如,在学校举办完“秋季运动会”时,我抓住契机给学生上了一节“活动课”。学生对这个刚刚经历过的运动会题材很感兴趣,当我提出在召开运动会中可能会碰到哪些数学问题时,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谈了自己想到的问题:(1)运动会到底有哪些项目?每个项目参加的人是多少?(2)跑步比赛男生几人?女生几人?(3)每个班得了几个奖?……学生提的问题与我事先考虑的并不完全一致,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捕捉学生的问题展开讨论,于是我积极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请同学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21:55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一、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二、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种途径,培养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首先在于他能否把学生吸引在自己的周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应该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能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他成功的起步,生动活泼的课堂,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敢于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养效提高。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为了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思想意识,就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参与实践,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分享,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